做你所愛的工作”純屬謬論

做你所愛的工作”純屬謬論

要想擁有一個充實的人生,只有兩種選擇:一是“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二是“讓自己喜歡上工作”。但問題是,一個人能夠碰上自己喜歡的工作的幾率恐怕不足萬分之一。而且,即使進了自己期望的公司,要能分配到自己期望的職位,從事自己期望的工作,這樣幸運的機會幾乎沒有。

但是,無論是參加創業論壇還是聽勵志演說家演講,我們都會反覆聽到這樣的建議:“你需要熱愛你所從事的職業!如果你不喜歡你當前的工作,那還不如呆在家裡更好。

這方面影響力最大的,莫過於史蒂夫•喬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學畢業班會上所發表的演講了。他說:“成就一番偉業的唯一途徑就是熱愛自己的事業。如果你還沒能找到讓自己熱愛的事業,繼續尋找,不要放棄。

但我並不認同。

做你所愛的工作”純屬謬論

當然,熱愛你所從事的工作並沒錯,我只是認為不應將其設為創業或構築職業生涯的先決條件,更不應該被視為成就偉業的前提。事實上,真正成功的人過度強調對職業的熱愛是非常虛偽的,就如同腰纏萬貫的人說錢並不重要一樣荒謬。人們往往會將自己的過往經歷傳奇化並美化自己的動機。他們重視當前對其最為重要的事情,而忽略最初對他們重要的事情。這是人性使然,無需費力而為。

在我看來,許多偉業和意義重大的創新源於挫敗感,甚至痛恨。Uber聯合創始人特拉維斯•格蘭尼克和加內特•坎普,提供打車服務並不是因為他們熱愛交通或物流行業,而是他們在舊金山打不到車而被惹毛了。現在,格蘭尼克可能很喜歡運營管理Uber,但當時他確實是因為無法打車回家而苦惱得很。在巴黎的一天晚上,進行頭腦風暴時,這種挫敗感萌生了他創立這一市值達數十億美元的公司。

一直以來,我和其他企業家聊天發現,許多企業也是基於類似原因而創辦的——創辦人想獲得某種並不存在的產品與服務,或能夠將現有產品與服務打造得更加完善。在他們的創業歷程中,“熱愛”之情可能發揮著重要作用,也可能並不重要。對現有選擇的厭惡以及對某種運作方式的堅定主張意味著成功的到來。

實話講,即使是今天,我也並不總是喜歡我所做的事情。一個不斷髮展的大公司所需處理的所有文案、報告以及日常瑣事都不是我所痴迷的。我覺得,每天的工作都充滿了挑戰與創新,不斷尋求更好的項目管理工具,這是一項非常值得做的工作。而且每天和這些牛人在一起工作著實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情。

做你所愛的工作”純屬謬論

所以,如果讓我發表一次激勵性演講,我會說,如果你想成功,想做出些貢獻,你需要具備良好的內在驅動力,並對自己每天的工作感覺良好,然後最好慢慢地愛上你的工作

。畢竟大多數人初入社會,只能從“自己不喜歡的工作”開始。

在這方面,日本唯一健在的“經營聖人”稻盛和夫的實踐心得值得我們用心體會。兩家世界500強公司的創辦者稻盛和夫,是日本乃至世界的最新偶像級企業家,與松下幸之助、豐田章一郎、盛田昭夫一起並稱為日本“經營四聖”。

稻盛和夫是從“不喜歡的工作”開始的,他的第一份工作在京都一家小公司,那裡的環境實在不怎麼好:薪水總是遲發,又沒有獎金,工作內容又與自己的專業不符。

做你所愛的工作”純屬謬論


因此,稻盛和夫很認真地考慮辭職的問題,結果辭職沒成,只好硬著頭皮撐著。稻盛和夫說,“我原本也像隨處可見的小青年一樣,興趣多變,不善於將心思集中在一件事情上。那為什麼後來能50年一心一意地專注於工作呢?”

稻盛和夫的答案是:付出努力,接受當下,讓自己喜歡上自己的工作。稻盛和夫辭職轉行沒有成功,只好留在從各方面衡量都不算好的公司。於是,他決定改變自己的心態。“埋頭到工作中去!”這是稻盛和夫自我說服的第一步。

第二步,即使一開始做不到很快就熱愛工作,但至少要排除掉“厭惡工作”這種負面情緒。現在回想,這些就是稻盛和夫為了“喜歡工作”而做的努力。由於他專心鑽研,竟然在短暫的時間裡成功地開發出了新材料,於是第一份工作就奠定了他日後創辦京瓷公司的基礎。稻盛和夫承認,開始“喜歡工作”時,有一半是強迫自己,但不久就變得積極主動起來了,並喜歡上了自己的研究工作。

做你所愛的工作”純屬謬論

培養自己的工作興趣,稻盛和夫有一個訣竅,就是慶祝自己的每一個小小成功。“我的經驗是,當研究工作進展順利時就要直率地表達出快樂”,為每一個小小的成功開心,這種喜悅和感動能給我們的工作注入新的動力。讓成功推動成功,讓喜悅增添工作中的樂趣。

做你所愛的工作”純屬謬論


開始喜歡自己的工作之後,就會不斷挖掘出工作所包含的重大意義,就能逐漸清晰地勾勒出可供長遠發展的事業藍圖。稻盛和夫總結說:與其尋找自己喜歡的工作,不如先喜歡上已有的工作,腳踏實地從眼前開始。因為你不瞭解的行業,就根本談不上興趣。你即使有一丁點兒興趣,那也是流於膚淺的、表面的興趣。

如果因為看了幾部法庭戲的電影就想當律師,看到銀行工作人員穿著漂亮、言談得體、舉動高雅,就認為自己對銀行工作充滿興趣,這類興趣是非常膚淺的,也是極具職業毀滅性的。投資大師索羅斯年輕時的志向是做哲學家,而施振榮是想做大學校長……俗話說“幹一行愛一行”。任何工作,當你深入探索之後,幾乎總能發現隱藏在它深處的奧妙和樂趣,這種樂趣可以是認識過程的樂趣,也可以是操作過程的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