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內向的人”更適合做領導?


為什麼“內向的人”更適合做領導?


封面題圖|《北平無戰事》

作者 | 蘇珊·凱恩

來源 | 李開復(ID:kaifu)

外向和內向不是割裂二分的,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說過世上絕沒有一個純粹的內向的人,或者一個純粹的外向的人。如果這樣的人存在的話,那麼他會在精神病院裡。人的心理複雜,不是每個行動選擇都可以用外向、內向的性格詮釋。

但在現代社會,內向的性格特徵確實會對很多人造成困擾,這是我們在認知和行動層面上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很多人說自己是典型的內向型,在公共場合會感到焦慮;也有人說內向性格特徵在當下總是成功的阻礙。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這篇文章,來自蘇珊·凱恩關於「內向性格的力量」的 TED 演講。正確認識內向,發現內向性格特徵在現代社會中的競爭力,希望能夠幫助到那些因為自己「不夠外向」而焦慮的朋友。

01

內向≠害羞

而是接受和處理刺激的方式不同

當我九歲的時候,我第一次去參加夏令營。我媽媽幫我整理好了我的行李箱,裡面塞滿了書。這對於我來說是一件極為自然的事情。因為在我的家庭裡,閱讀是主要的家庭活動。聽上去你們可能覺得我們是不愛交際的,但是對於我的家庭來說這真的是接觸社會的另一種途徑。野營時,老師把我們集合在一起,教我們學會「噪音,喧鬧,我們要變得吵一點」這樣體現露營精神的慶祝口號。當時,我不明白為什麼我們要變得吵鬧粗暴,但我還是和大家一樣歡呼口號,為了表現得合群。我盡了我最大的努力,但我只是想等待可以離開吵鬧的聚會去捧起書的那一刻。

但是當我第一次把書從行李箱中拿出來的時候,同學就走過來問我:「為什麼你要這麼安靜?」安靜是我們的露營口號「喧鬧」的反義詞。當我第二次拿書的時候,我們的老師滿臉憂慮地向我走了過來,接著她重複了關於「露營精神」的要點,並且說我們都應當努力去變得外向些。於是我只好把書放回行李箱,整個暑假都沒有再打開。

在我的成長道路上,這樣的故事發生過很多次,每次都在告訴我出於某種原因,我的寧靜和內向的風格,並不是正確道路上的必需品,我應該更多地嘗試一個外向者的角色,而在我內心深處感覺這是錯誤的。為了改變這種偏見,我們需要真正瞭解「內向」到底指什麼。

內向和害羞是不同的,害羞是對於社會評論的恐懼。內向更多的是,你怎樣對於刺激作出回應,包括來自社會的刺激。

為什麼“內向的人”更適合做領導?


《我 11》|內向和害羞不同

心理學博士 Perpetua Neo 曾從腦化學物質角度比較內向者與外向者。相比於外向者,內向者的多巴胺閾值敏感性更低(多巴胺是一種與獎勵相關的化學物質,它會使我們自我感覺良好)。多巴胺閾值越低,人就越容易感到亢奮。也就是說,內向者對社會刺激更敏感,而外向者需要強度較高的刺激才能精神亢奮。

另外,內向者和外向者的大腦在社會場景下所採取的神經通路是不同的。內向者的神經通路被稱為長乙酰膽鹼通路,這就意味著外部刺激能在內向者的大腦中經過更多的區域。其中一個就是右額葉島皮層,就是大腦中勘測錯誤信息的部分。內向者可以注意到各種細節,因此他們可以很自覺地意識到自己所犯的錯誤。另一個部分是大腦額葉,負責評估結果的區域。

這就意味著內向者的大腦十分忙碌,他們總是在擔心不好的事情發生。在發表言論之前,他們更加傾向於從自身的長期記憶裡提取信息避免說錯話。

因此,內向的人最能感覺到他們的存在感,即使在獨處的情況。當他們存在於更安靜的,更低調的環境中,這往往是他們精力最充足、最具有能力的時候。

但實際情況是,原本內向的人為了獲得社會與大眾的肯定,強迫自己積極地與其他人溝通,踴躍參與各種社交活動,很努力把自己活成一個外向的人。

但其實當內向的人接受太多社交刺激,無論是在團體中,還是嘈雜的環境下,他們的神經系統很容易就會不堪重負。所以說,內向者想要把性格天賦發揮到最大化,一個關鍵是要找到合適的自我激勵機制和環境。

02

內向性格的力量

獨處成就思辨與創造力

事實上,歷史上一些有改革能力的領袖都是內向的人。舉一些例子,埃莉諾·羅斯福、羅沙·帕克斯、甘地,這些領袖都把自己描述成內向、說話溫柔甚至靦腆的人。他們雖然站在萬人矚目的聚光燈下,但他們經常渾身上下都顯得無所適從。而這恰恰是一種屬於他們自身的特殊力量,因為人們都會感覺這些領導者同時是掌舵者,並不是因為他們喜歡指揮別人,抑或是享受眾人目光的聚焦。他們處在那個位置因為捨我其誰,因為他們行駛在他們認為正確的道路上。

同時,那些擅長延展思維、提出創造性想法的人,往往有著極為顯著的偏內向痕跡,這是因為獨處是誕生創造性思考的關鍵因素。

為什麼“內向的人”更適合做領導?


史蒂夫·沃茲尼亞克(右一)

因此,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選擇自己一個人漫步在小樹林裡,而斷然拒絕了晚餐派對的邀約。幽默兒童作家西奧多·蘇斯·蓋澤爾(Theodor Seuss Geisel),更多時候以蘇斯博士的名號知名,在房子後一座孤獨的束層的塔形辦公室中寫作。他害怕和那些讀過他的書的年輕孩子們見面,害怕孩子們本期待見到和藹愉快的聖誕老人一般的作者,但卻因發現他含蓄緘默的性格而失望。

喬布斯的合作者——史蒂夫·沃茲尼亞克(Stephen Gary Wozniak)發明了第一臺蘋果電腦,他當時正一個人獨自坐在惠普公司的機櫃旁。在《史蒂夫·喬布斯傳》中,作者 Walter Isaacson 對沃茲的性格描述是內斂不擅長社交但為人忠厚。而正是這個勤奮苦幹型的技術男翻開了個人電腦歷史嶄新的一頁。

對於內向的人來說,獨處是他們賴以呼吸生存的空氣,獨立思考是他們的力量所在。

他們在獨處中放飛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在社群共處中為了迎合其他人的看法而處處侵蝕自己的想法,做出身不由己的行動。

03

現代學習工作環境中的挑戰與調整

在現在的學習和工作環境中,內向者面臨尤甚以往的偏見和挑戰。學校、工作單位這樣重要的體系往往都是為性格外向者設計的。在學校裡,甚至像數學和創意寫作這些需要依靠個人閃光想法的課程,也以團隊協作的形式組織。那些喜歡獨立思考的孩子常常被視為「局外人」。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我們工作的地方,在寬闊沒有隔間的辦公空間中,我們總是暴露在噪音和同事的凝視目光下。而當談及領袖氣質時,內向的人總是按照慣例從領導的位置被忽視了。

但其實內向性格在現代學習工作體系中也可以發揮重大作用。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亞當·格蘭特教授做了一項很有意思的研究,這項研究表明內向的領導相對於外向的領導而言總是會生產更大的效益。

因為當他們管理主動積極的僱員時,更傾向於讓有主見的僱員去自由發揮,反之外向的領導就可能不經意間讓所有的事務上都有自己想法的印跡,這使有主見的員工的想法不會很容易地在舞臺上發光。

為什麼“內向的人”更適合做領導?


《琅琊榜》|內向的人更適合當領導

現在沒有誰能夠說,社交是不重要的。並且我也不是想呼籲,大家廢除團隊合作模式。科學和經濟領域巨大的複雜難題,需要人們強有力地團結起來,共同解決這些問題。但是我想說,越給內向者讓他們做自己的自由,他們就做得越好,會想出獨特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