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複色釉陶:讓人一眼著迷的極致“釉”惑

複色釉陶是漢代低溫鉛釉陶中的一個特殊品種,其施釉燒製工藝系在普通單色釉陶的基礎上,於一件器物上施加兩種及以上釉料,以低溫一次入窯燒製而成,呈現出絢麗的藝術效果,達到了漢代釉陶的高峰。


漢代複色釉陶:讓人一眼著迷的極致“釉”惑


此類釉陶主要分佈於寶雞、濟源和延安及其周邊地區;最早出現於西漢中晚期,流行於西漢晚期至東漢初期。就施釉工藝而言,其多色施釉技術與北魏時期的二色釉陶一脈相承,並在北齊時期與新出現的“瓷胎鉛釉陶”二次燒製技術相結合,形成了北齊特有的多色瓷胎鉛釉陶器,為後來唐三彩的出現奠定了技術基礎。


漢代複色釉陶:讓人一眼著迷的極致“釉”惑


漢代釉陶是目前已知中國最早的低溫鉛釉陶器,在我國釉陶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目前所見的漢代鉛釉陶器主要為綠色或紅褐色、黃色的單色釉。在一些地區也發現了不少於一件器物上同時施兩種或多種釉色的,李知宴最早將其稱為複色釉陶器。複色釉陶器是漢代釉陶系統中一個極為特殊且重要的種類。


三地複色釉陶器的種類及特點


寶雞地區出土的複色釉陶器組合以鼎、壺仿銅陶禮器和倉、灶類明器模型以及罐、樽、博山爐、雙領罐、盂等生活用品。在紅色底釉上彩繪綠釉流雲紋是其主要裝飾手法,紋飾多繪於壺身、樽腹、倉腹及鼎蓋,位置較為固定。


漢代複色釉陶:讓人一眼著迷的極致“釉”惑


複色釉陶器器形規整,製作精良,釉水肥潤,色澤明豔,綠彩飄逸,畫工精美,表現出釉陶製作上,特別是施釉工藝上的成熟特點。加上壓印、貼塑及多圈弦紋裝飾等工藝,呈現出莊重大氣,規範統一的特點。器物形制固定,種類單一,裝飾圖案繁縟統一,缺少變化,表現出強烈的規範化、標準化傾向,這可能與其地近京畿地區有關。


漢代複色釉陶:讓人一眼著迷的極致“釉”惑


延安地區出土的複色釉陶器器類有鼎、壺、倉、灶、罐、樽、燈、博山爐、三足盤、小盤、魁等,另有少量小形豬、狗等動物俑和扁壺、鈁、鴨形壺、鴞形壺等,種類豐富,形制多變,表現出濃郁的地域特色。底釉以紅、褐釉為主,裝飾釉除綠釉外,還發現了黑釉、藍釉、紫釉和鐵鏽色釉。


漢代複色釉陶:讓人一眼著迷的極致“釉”惑


在裝飾風格上自由率性,粗獷簡樸,但同時也表現出製作不夠精緻、紋飾簡單隨意的特徵,與寶雞地區形成鮮明對比。倉、灶極富特色,是其典型器物。灶均為馬蹄形,灶口刻劃幾何紋,個別刻劃鶴紋,灶面上各種炊具配備齊全,瓶形煙囪置於灶尾,有的做成龍首形;倉多由蓋、身組成,倉蓋為圓餅形或四角攢尖形,上立捏塑雞、猴等動物,倉身刻劃出窗戶、樓梯或鳳鳥紋,其造型獨特,工藝複雜,在國內其他地區尚未發現同類製品。


漢代複色釉陶:讓人一眼著迷的極致“釉”惑


複色釉貼塑羊首帶蓋樽、分瓣扁壺、鈁、鴞形壺、鴨形壺也為本區所特有。這可能與延安地處關中塞北過渡地帶,是關中文化與草原文化的融合之地有關。


漢代複色釉陶:讓人一眼著迷的極致“釉”惑


濟源地區位於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南麓,古軹國所在地。該區出土的複色釉陶器可分為雙色釉類和彩繪類兩種,前者在該區發現數量較多,佔據主流地位,器物種類有鼎、壺、倉、灶、井、罐、博山爐、暖爐、人俑、動物俑以及陶都樹等,品種豐富,釉色滋潤,特別是各種俑類極具特色,造型豐富,生動傳神,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


漢代複色釉陶:讓人一眼著迷的極致“釉”惑


典型器物有雙色釉陶壺、陶倉、龜座博山爐、陶馬、人騎馬、陶都樹、人俑系列。後者以濟源蓼塢漢墓為代表,綠釉彩繪技術發達,裝飾手法與寶雞、陝北相似,在紅色底釉上繪綠釉纏枝草葉紋和鳥、魚紋、幾何紋等,但發現數量較少。器物種類有鼎、壺、倉、罐、樽、盆等。典型器物有纏枝草葉紋罐、纏枝草葉紋陶壺、纏枝草葉紋陶倉、黃釉綠彩魚鳥紋盤等。


漢代複色釉陶:讓人一眼著迷的極致“釉”惑


雖然到目前為止寶雞、延安、濟源尚未發現燒造漢代複色釉陶器的陶窯和作坊遺址,但從三地均出土了數量可觀的複色釉陶器製品,且其形制特徵、器物組合、裝飾風格等方面都表現出強烈地域特色的情況可以推測,三地出土的複色釉陶器均應為當地燒造。


燒造、施釉技術及裝飾工藝


漢代複色釉陶器是於一件器物的不同部位分別施兩種釉色,或是在單色底釉上加施另外一種或多種裝飾性色釉後燒製而成的陶器。其施釉和燒製技術較之單色釉陶器更為複雜和困難,是一種先進的釉陶製作技術。這種技術應是在漢代單色釉陶器製作技術成熟的基礎上產生的,複色釉陶器集中出現在釉陶製作技術高度發達的陝西、河南兩省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漢代複色釉陶:讓人一眼著迷的極致“釉”惑


與普通釉陶一樣,漢代複色釉陶屬低溫鉛釉陶,亦為胎、釉一次性入窯燒成,關於這一點,可以從複色釉陶器胎、釉相同的燒製溫度和氧化燒製環境得到確認。以鐵元素為呈色劑的底釉和以銅元素為呈色劑的裝飾釉在氧化燒造氛圍下分別呈現紅色和綠色,同樣含鐵元素較多的黏土胎只有在氧化氛圍下才呈現紅色。


漢代複色釉陶:讓人一眼著迷的極致“釉”惑


目前發現的複色釉陶器胎色多為紅色或紅褐色,尚未發現純粹灰色胎質的,個別胎色不純,局部出現灰褐色或黑灰色,應是燒製環境不穩定的結果,這與唐三彩胎、釉二次分燒的製做工藝不同,反映出漢代複色釉陶器燒製上的原始性。通過對大量出土的複色釉陶器的觀察和分析,筆者推測其基本製作工序為:素坯成形並晾乾→刻劃或壓印圖案紋飾→施紅、黃等暖色底釉→施綠色等裝飾釉→入窯焙燒成器。


漢代複色釉陶:讓人一眼著迷的極致“釉”惑


複色釉陶器施釉方式可分為一次施釉和二次施釉兩種。一次施釉是將紅、褐、黃等暖色調釉與綠釉在一件器物的不同部位分別使用,器物表面冷暖兩種釉色並存,兩種釉色之間或相互交融、冷暖相濟,或界限分明、對比強烈。二次施釉即先在器表施一層暖色底釉,然後在底釉上施裝飾性綠釉。施底釉的方式以涮釉為主,也有蘸釉、潑釉等,為了增加釉面的光潤度,還有多次施底釉的現

漢代複色釉陶器釉色豐富、變化多端,底釉有黃褐、棕紅、棗紅、橙黃、薑黃、褐色、醬色、黑褐色等,裝飾釉以綠色為主,還發現有黑色、白色、藍色、紫色和鐵鏽等釉色。就釉料的色彩而言,其豐富程度已與後世三彩無太多差別。儘管如此,漢代彩釉陶器仍處在我國低溫彩釉陶器製作的初創階段,帶有濃重的原始性,無法與唐三彩相比。


漢代複色釉陶:讓人一眼著迷的極致“釉”惑


綜上所述,早在西漢中後期,複色低溫鉛釉陶器就已在陝西、河南等地大量出現,並表現出較為成熟的製作和裝飾工藝水平,堪稱中國早期多色釉陶器的代表。儘管複色釉陶器並不是漢代低溫鉛釉陶器的主流,但卻 表了當時陶器施釉工藝的最高水平,反映了漢代人的審美取向和社會風尚。


漢代複色釉陶:讓人一眼著迷的極致“釉”惑


這種先進的釉陶製作和裝飾工藝到新莽至東漢中期達到了高峰,併成為後世三彩釉陶器施釉工藝的源頭,而其疊釉彩繪和釉下刻劃工藝也對後世陶瓷釉上彩繪和釉下刻劃工藝產生了一定影響。


===============================

這是中國千年不斷傳承的文化,

亦是自古至今代代相傳的智慧,

更是書寫在血液裡的祖先密碼。

您且留步來聆聽這生活的脈搏,

關注我們,一同感受陶瓷藝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