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尊清酒敬浮生——魏晉風骨生命的低吟

縱觀古中國歷史,文化繁榮總是建立在政治相對清明的時候,而政權、或是朝代頻繁交替變換的時候,伴隨的往往是思想的碰撞。這是因為古代的文人接受了孔孟之道的薰陶,總有一種積極入仕的心,因而懷存“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念頭,一旦國家出現變故,就會去探求原因,亦或是將來個人的生存之道,於是,各種思想由此誕生。

然而歷史上有一個朝代實在是令人費解的很,這個時代似乎盛產的文人都是些狂狷之士,他們不在意朝廷的法度,不在意世俗的眼光,甚至不在意自己的仕途。他們寄情山水,縱情酒色,沉情藥物。他們有屈原的浪漫,卻沒有屈原那樣的憂國憂民;他們豔羨列子御風而行,卻有斬不斷世俗的羈絆;他們飲一罈好酒放聲高歌,搖一葉扁舟情寄江海…

這個神奇的朝代叫魏晉,這群傳奇的人身懷魏晉風骨。

一尊清酒敬浮生——魏晉風骨生命的低吟

烈士暮年——風起三曹

所謂魏晉風骨,原本只是在詩詞領域的一種風氣。

這時的詩詞風格承接了《詩經》,又融入了漢樂府的因素,因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格,筆墨揮灑自如,其中蘊含情感豐滿,大喜大悲,慷慨激昂。

最為代表的就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畢竟是不同於其他人的存在,因為他們三人是朝代的主角,是王朝的主人。文章中所透露出來的不同的風格,又給不同階層的人提供了行為準則與依據。

一尊清酒敬浮生——魏晉風骨生命的低吟

操者,王道也。

對於曹操來說,他應當是王一樣的存在。政治是服從於他的,他也是政治的把握者與操縱者。因而他的文章中所透露的都是大氣象與大志向,他不會去像一般文人那樣勸慰自己或者是感嘆人生短暫、力不從心。他從裡到外顯露的都是為王者應有的氣度與積極進取,同時顯露出自己非凡卓絕的政治眼光與謀略。

丕者,霸道也。

曹丕所對應的也是為王者,但是準確來說,身上帶有的更多的是一種王霸之氣。雖然他在文學領域也頗有建樹,但是與他的弟弟曹植比較起來那也是略顯暗淡的。曹丕所展現的更多是政治天賦與雷霆決絕。從立嗣之爭開始,他所展現的就是王室之中更需要的政治天賦,而後當政時的手段也是令人歎為觀止。

植者,俠道也。

對於魏晉時期、甚至後來文人影響最大的應該是曹植。曹植也是最不像皇子的皇子,有的是無限的才情,有的是文人的不羈與放縱。他原本也是皇位的有力競爭者,只因為不知節制,醉酒闖司馬門,進而引起曹操的不悅,以至於錯失皇位。從曹植的文章中,能夠窺見他的報國之心,其中最為人稱道的便是《白馬篇》中那一句“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由此足見其熱忱之心,只是他實在不願意為條條框框束縛,又是那麼一個兒女情長的浪蕩才子,不如隱於江湖之遠吧。因此,如果一定要給曹植定性,那麼他當是俠者。仁者,俠之大也。

一尊清酒敬浮生——魏晉風骨生命的低吟

名士風骨——竹林七賢

晉朝的名士,說來實在是古怪,既不想建功立業,又未想要在某些方面有些什麼顯著的成就。他們似乎偏愛玄學,想要在煉丹、吃藥上有所突破。有的盡是些“傷風敗俗”“罔顧人倫”的行為,有時甚至為世人不齒。這與時代背景有十分重要的聯繫,如果對歷史稍加探討,就會發現這個時代上接三國鼎立,下啟南北朝。正是所謂生於亂世,又終止於亂世,其本身也是亂世。晉朝的開創者司馬炎,也是靠著推翻了魏帝才成就了自己的王朝。雖說魏晉本為一家,但是對於倫理學家來說,家臣推翻皇帝,總歸是違背倫理的,而對於古人來說,這樣的行為也會遭人唾棄。正是因為如此,歷史上有很多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臣,但是敢於廢除天子的,實屬不多,總歸是會被扣上亂臣賊子的罪名。

因而當司馬炎逼迫魏帝退位後,文人對於這個原來的世家是不買賬的。文人本就是預付的,認死理的。古人的思想,大多起源於先秦時期百家爭鳴,細細研究之下很容易發現,不管是諸子百家中的哪個流派,都會有提到禮義廉恥、人倫綱常、俠義之心……這些本質上都是殊途同歸,都是教育人要有基本的對規則的敬畏之心,而越受過教育、越讀過書的人,這樣的敬畏之心就會越強。普通百姓考慮的是如何填飽肚子活下去,而他們所在乎的是自己是否做出了違背道義的事情,因此,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一群人出現了,他們不在乎自己功成名就,他們在乎的是自己的名士氣節,是一種錚錚傲骨。

一尊清酒敬浮生——魏晉風骨生命的低吟

竹林七賢中,最為有個性的、為人所知的便是阮籍。傳聞阮籍善為青白眼,看到自己喜歡的人便以青眼視之,看到世家子弟便以白眼視之。阮籍有次在下棋時,母親故去,他卻堅持要將棋下完在回家,這件事情令在場的人十分不不齒。阮籍信奉的是到家老莊的思想,講究隨遇而安。

當時,嵇康、阮籍、劉伶、阮咸始終主張老莊之學,“越名教而任自然”,他們追尋的是內心的嚮往,喜歡的是沒有拘束的生活;而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因此他們為人並不會特別的狂放不羈,內心深處依舊可循孔孟之道,積極入仕;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他們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聚眾在竹林喝酒,縱歌。這樣的行為在當時表達了內心對司馬家族的不屑,以求揭露司馬氏無恥醜惡的嘴臉。

所謂的魏晉風骨,不僅僅在竹林七賢身上可見,當時許多名士都追求寄情山水,遠離朝政。就以田園詩派的陶淵明為例,我們很容易從他的詩中看見他心中的所思所想。年輕時他曾寫下過一首詩——《讀山海經》,其中有兩句話最為引人注目: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這兩句話,十分容易看出他對未來的追求與期盼,渴望有機會建功立業。可最後呢,還不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所謂風骨,怎能輕易為五斗米折腰。

一尊清酒敬浮生——魏晉風骨生命的低吟

世人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既然如此,不如就此真正醉去,浪蕩形骸罷。

魏晉遺風,仗劍俠士

魏晉風骨對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唐朝、乃至後世許多朝代的文人都會追求一種魏晉的風骨。以詩仙李白為例,其實他的詩歌不僅是浪漫的,更是夢幻的。他的個人造詣不僅僅是在詩詞上,更是在個人風採的展示上,不能用單調的儒士來形容他,他不是儒士,更像是玄士。他為人也是放蕩形骸,讓高力士為他脫靴,宰相楊國忠為他磨墨,最終也是為了攬水中的一輪明月而隕落。他的詩詞中很容易看到大喜大悲,情緒蘊含飽滿,建安遺風尚存。而後世的白居易文風直率,也受到了魏晉時期的影響。

直白點說,所謂的魏晉風骨,實則是一種人文風骨,是對世俗目光的一種藐視。說他們罔顧人倫綱常、道德禮法,實則是因為他們心中有更為崇尚的信仰與一直秉持的真理。他們不在乎世俗道德的羈絆,他們所要追求的是內心的和諧與安寧,這種處於亂世之中的人生哲學與態度啟迪了後世許多文人。也為亂世之中文人當如何自處提供了一定的指導。但是客觀地來說,這並不是一種積極的態度,反而略顯消極。

一尊清酒敬浮生——魏晉風骨生命的低吟

民國時期,也是所謂的亂世,這個時候的文人、教授們也接受到了魏晉名士的薰陶,也很容易看出他們身上的一人文風骨,但這與魏晉風骨不同,這是一種更為積極的態度。他們憂國憂民,積極尋找救世之法,他們凌駕於不公平的法度之外。將自己的一顆赤忱之心,一腔熱忱之血投身到祖國的教育事業上,或是在文學、哲學領域開闢出了一番新天地,亦或是推動了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他們是狷狂的,也是藐視世俗的;他們有著錚錚傲骨,卻也能為人民低下自己高傲的頭顱!這是一個文人應該有的模樣,迂腐,但絕不屈服;狷狂,卻絕不狷激。

魏晉風骨今安在?

魏晉遺風今尚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