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開創者張忠謀:巨大的成功背後,還是脫離不了一個普適邏輯


臺積電開創者張忠謀:巨大的成功背後,還是脫離不了一個普適邏輯

導語

創業者之所以能夠快速成功,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他早期投入到了一個具有劃時代基因的企業,併為自己沉澱了寶貴的發展資源……

張忠謀簡介

△1931年生於浙江寧波。

△1941年就讀於重慶南開中學。

△高中畢業後,考入滬江大學銀行系。

△1949年,18歲的張忠謀進入美國哈佛大學。

△1950年,張忠謀轉學到麻省理工學院,專攻機械工程。

△1954年,獲麻省理工學院機械系碩士學位

△1955年,24歲的張忠謀就職于波士頓的一家電器公司Sylva-nia半導體部門,正式踏入半導體業。

△1958年,27歲的張忠謀就職德州儀器。

△1964年,獲斯坦福大學電機系博士學位,並重回德州儀器。

△1965年,升任集成電路部門總經理。

△1972年,先後就任德州儀器公司副總裁和資深副總裁。

△1985年,辭去在美國的高薪職位返回中國臺灣,出任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

△1987年,張忠謀在臺灣新竹科學園區創建了全球第一家專業代工公司——臺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臺積電)。

△2006年,張忠謀委任蔡力行任CEO,自己只任董事長。

△2009年,張忠謀重回臺積電任CEO。

△2018年6月5日,張忠謀在股東大會上宣告正式退休。

臺積電開創者張忠謀:巨大的成功背後,還是脫離不了一個普適邏輯

如果我們試圖在張忠謀的經歷中找到兩個耀人的凸點,那麼、一個是在德州儀器的職場成功,另一個就是創辦臺積電的巨大成功。

張忠謀所有成功的基礎是:接受了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教育。

我想直到今天,也罕有人可以連續接受到3所世界一流大學的洗禮。

另外、我想表達一個弦外之音,在今天的國內、即使你個人成績非常優秀,如果家境一般,這種被垂青的機遇也幾乎為零。不難推斷,1950年代、張忠謀身處的家境遠在“中產”之上。這算不算是……張得以成功的必要條件?

1^

首次凸起:張忠謀代表德州儀器的“高度”

百科:德州儀器,簡稱TI,是全球領先的半導體公司。TI總部位於美國德克薩斯州的達拉斯,並在25多個國家設有製造、設計或銷售機構。 2018年6月,福布斯全球企業2000強榜單發佈,德州儀器排名第412。

在張忠謀進入之前,德儀當時的確很小。但有人說:沒有張忠謀,就不可能有今天德儀的巨頭地位。這樣的論調顯然枉顧了事實。

德州儀器崛起的原因,有三點:

1^德儀通過發明硅晶體管,已經改寫了半導體市場的整體格局。

2^德儀人的文化,是美國科技公司的創新文化。這種文化簡單講就是: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遇到挫折可以被理解,也可以得到同情,整個團隊一起努力永不服輸的奮鬥文化。這種文化的包容度與鞭策性,直到今天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3^時勢造英雄,成功亦需要“英雄”引領。

在以上兩個客觀條件下,需要一個有膽識的人出來擔當並有效決策和執行。這個出現的人,叫張忠謀。

如果說沒有張忠謀就沒有德儀,我更喜歡反過來思考:沒有張在德儀的沉澱,就沒有今天的臺積電。

當然、張忠謀在德儀的發展史上的確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包括生產效率、創新效率的提升,以及面對同業PK下的技術驅動引領、成本領先競爭的雙軌戰略。

臺積電開創者張忠謀:巨大的成功背後,還是脫離不了一個普適邏輯

2^

二次凸起:沒有張忠謀,就沒有臺積電。

這句話沒人可以否認,甚至可以延伸到整個TaiWan地區經濟:一個臺積電竟然佔了半壁江山!

在臺積電之前,整個世界的半導體市場是:設計、製造一體化的格局。因為資金與技術高度密集的原因(起步就是幾十億的投入,記住是“當年”),世界上一直是幾家冷冷清清的存在(包括大名鼎鼎的英特爾)。張忠謀創建了臺積電之後,把這個整體分開:芯片設計與芯片製造。臺積電只做製造這一部分,高峰時佔據世界80%市場份額,包括今天的高通、蘋果芯片都是臺積電加工完成的。

臺積電之所以能夠“順利”創立並在相對短期取得巨大成功,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技術人才,另一個是業務資源。而能夠完成這兩項積累的主因,就是張忠謀在德儀數年的“資源沉澱”——我想這一客觀事實,張本人亦不會否認。

臺積電開創者張忠謀:巨大的成功背後,還是脫離不了一個普適邏輯

關於張忠謀成功的原因,我們不妨做個小結:

1^在經濟殷實之上、良好教育之下,塑造了一個具有“強大勢能”的人;

2^在時代的發展機遇(技術變革)之中,擠上了潮頭;

3^創業者本人,早期投入到了一個具有劃時代基因的企業,併為自己沉澱了寶貴的資源。

這三點、看來“貌不驚人”,仔細揣摩一下,似乎具備一種問鼎成功的普世邏輯!

臺積電開創者張忠謀:巨大的成功背後,還是脫離不了一個普適邏輯

直到今天、很多學者對張的評價是:主導了半導體產業諸多技術革命的張忠謀,依然算不上什麼技術專家,他走的、一直都是領導技術專家並驅動技術完美變革的路線……

這一刻,我突然想到了另一個人,他的名字叫:任正非。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