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傳奇》,鴻門宴上,項羽放走劉邦,或許是另有原因


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楚漢傳奇》中何潤東飾演的項羽年齡、外貌、身形都很符合項羽的形象,何潤東演繹的項羽重義氣,愛憎分明,很符合項羽的性格,而且也演出了項羽的少年感,但項羽的智謀與霸氣略微乏力。如果大家想了解項羽與劉邦的世紀之戰的話可以去看黃秋生、任程偉、柯藍、金晨主演的《楚漢爭雄》,或者是呂良偉、張豐毅、鞏俐、關之琳主演的《西楚霸王》,絕對看的驚心動魄。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項羽這個英雄人物:

《楚漢傳奇》,鴻門宴上,項羽放走劉邦,或許是另有原因


《楚漢傳奇》,鴻門宴上,項羽放走劉邦,或許是另有原因


《楚漢傳奇》,鴻門宴上,項羽放走劉邦,或許是另有原因


《楚漢傳奇》,鴻門宴上,項羽放走劉邦,或許是另有原因


《楚漢傳奇》,鴻門宴上,項羽放走劉邦,或許是另有原因


我們或許大多數人都是在《鴻門宴》這篇文章中初識項羽,認為他是一個優柔寡斷,只知用武,不諳權謀的勇夫,其實我們只是從一個事件給項羽下了定義,就從心底裡給他加上了標籤,以至於會有“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之話。我們客觀合理的從多個方面來了解一下他:


司馬遷在《史記》裡專門為項羽寫了本紀,在《史記》中,“本紀”所記錄的大都是皇帝,其中項羽並沒有成為皇帝,司馬遷把他歸入“本紀”則表現了對項羽的尊重。
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這是《史記》中對項羽的描寫,可見他小小年紀便已才氣過人,兵法嫻熟。其實他的父親項梁也是大將,父子倆合兵起義

項羽曰:“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歲饑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河因趙食,與趙併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強,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趙舉而秦強,何敝之承!且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內而專屬於將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當是時,諸將皆懾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將軍家也。今將軍誅亂。

早年項梁本可稱王,卻因范增,而立了楚懷王的嫡孫熊心為王,自家身份卻降了一級,之後因為范增等人威逼利誘項羽不得不認他為亞父,但其實,或許范增與項羽並不是真正的利益一致。


范增: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起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於是項梁然其言,乃求楚懷王孫心民間,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懷王。

鴻門宴上項羽為何不殺劉邦,其實另有原因。我們現在站在上帝視角,已經知道了歷史的結果,所以我們會因為自己的感覺對項羽進行評論,項羽本人不是神,他沒有預知未來的能力,所以不殺劉邦是他做出的決定,或許他有自己的想法。

第一,項羽或許只想推翻秦的殘暴統治,讓黎民百姓能夠平穩安定,並不想登上王位,他在諸多戰役中勝利之時,他的部下勸他在此定都,長久發展,可他為了他的江東百姓還是回去了。

第二,項羽出身世家,對於劉邦這種小混混或許並不看在眼裡,劉邦只是跟在自己勝利之後分享勝利之人,沒想到他能夠稱王。

第三,他跟范增之前本就不愉快,所以他並不是跟范增利益一致,范增所想並不是項羽所想。
在劉邦想自立為王時,項羽想殺劉邦,因項伯的出賣與巧言相辯,為劉邦說話,在鴻門宴中將劉邦放走,其實最大的原因,就在於他麾下的40萬大軍,絕大部分只是在鉅鹿大戰時攝於他兵威而暫時臣服。一路跟隨項羽入關的諸侯聯軍,真正直屬於他的嫡系兵力,主要仍是被楚懷王分派給他北上救趙的5萬楚軍,經過不斷戰損和沿途擴軍,此時也不過六七萬人,真正直屬於他的兵馬,只佔聯軍總人數的一小部分。之後在彭城大戰中,項羽大敗劉邦,但一場沙塵暴卻救了劉邦的命,或許冥冥之中劉邦就有帝王之相。
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有人問我如果能夠穿越的話,我想做誰,我會毫不遲疑的說“虞姬”,能遇到項羽這樣正直的英雄人物很幸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