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華人女作家胡蘭波:“封國”後我們正在經歷什麼

國內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的同時,海外疫情日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當地時間3月10日,意大利實施“封國令”,成為疫情暴發以來第一個實施全國性封鎖政策的國家。

“封國令”給意大利人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影響?疫情發生以來意大利華僑經歷了什麼?11日,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連線僑居意大利30年的《世界中國》雜誌社社長鬍蘭波。這位曾獲意大利騎士勳章的華人女作家,今年1月底以來連寫三封“給意大利人的公開信”反擊侮華行為,幾天前又公開發布“致意大利僑胞書”呼籲華僑堅守意大利,引起強烈反響。

(以下文字根據胡蘭波口述整理)

【疫情下的意大利】

羅馬的酒吧被停課的年輕人佔領了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舉國封城後意大利現在什麼狀態?

胡蘭波:3月7日,意大利政府公佈了關於對倫巴第大區及其餘11個城市封城的法令,9日晚又上升為全國性封城令,要求除可證明的工作、健康和緊急需求這三種特殊原因,全國範圍內的民眾不得離開所在地,法令同時要求人們儘量待在家裡,減少社交活動。

但總的來說,這裡的“封閉”“隔離”與國內都不太一樣。比如,你想從米蘭去羅馬,只需要寫一個聲明,我家誰誰生病了,就可以出來。法令要求人們去餐廳、酒吧拉開距離,對營業時間有一定限制,除此之外並沒有更多的苛刻條件。

無疑這個法令對病毒傳播到外省有一定的控制,但對於城內的1000多萬人口來說,似乎一切照舊,僅僅城市不如過去熱鬧。我想這也許與意大利的晴朗天氣,還有意大利人對美食的偏好有關吧,意大利人比較喜歡聚在一起。我住在羅馬,前兩天我朋友看到一個酒吧,那裡平時都是老頭老太太坐著的,結果現在因為學校停課,酒吧迅速被年輕人佔領了。

我正在寫一篇意大利媒體《西西里日報》的約稿,題目是“居家是一種社會責任”。中國人受傳統文化的影響較深,是“很聽政府號令”的,也比較願意配合政府工作。但意大利人不一樣,我們也呼籲更多人停止社交活動。

上週華僑在米蘭免費發口罩竟沒發完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意大利人仍然不願意戴口罩嗎?

胡蘭波:之前,中國疫情發生之時,意大利的華僑響應祖國的號召,幾乎買空了當地的口罩,並以社團為單位捐給了國內需要的地方。後來,意大利也發生了疫情,還有些沒來得及寄出的口罩,就留在了意大利。上週,一部分中國人在米蘭的Duomo廣場拿出了5000個口罩免費發放,很少有意大利人來領取,最後也沒能發完。可能人們認為不花錢的不是好東西,再有就是認為口罩不重要,也有人還是對中國人有偏見,不信任他們免費發的東西。

昨天我在大街上看到,戴口罩的人幾乎都是中國人,意大利人很少有戴口罩的。當然,我去的不是很熱鬧的地方。還有,確實因為之前中國人搶購的原因,現在意大利“一罩難求”。

事實上,以感染人數的比例看,意大利的疫情要比中國嚴重。到3月10日,6000萬人口的意大利感染人數超過9400人,死亡463人。我覺得一部分意大利人的想法也在逐漸改變,比如我家的小時工,可能是擔心乘坐公共交通會發生交叉感染等等,沒通知我就不來了。

超市也在採取措施控制人流量。昨天我經過一個大超市,看到門口排起了長隊,人與人之間隔一輛購物車的距離,差不多1米1人,一開始以為是搶購呢,後來瞭解到是限制人數,上一撥人買過單了,下一撥人才可以進門。

【華僑經歷了什麼】

之前,火車上有當地人故意躲開中國人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我們關注到意大利出現一些侮華行為,您觀察到的情況如何?

胡蘭波:記得我第一封“寫給意大利朋友的公開信”是1月25日發佈的,1月31日、2月2日我又連發了兩封“公開信”。當時中國國內疫情比較嚴重,有很多侮辱中國人的言論出現在意大利當地的社交媒體上。還有意大利同事告訴我說,在火車上遇見人們故意躲開中國人的情況。

我覺得這是不對的。在意大利生活著30萬華僑,約100年前,第一批華僑開始涉足意大利。尤其二戰期間,有華人參戰。戰後很多意大利女人成為寡婦,她們其中一些人嫁給中國人。改革開放後,中國人開始大批出國,浙江人尤其多,接著第二代第三代華僑誕生在這裡。我在“公開信”裡說,請懷著人道的情感向他們送去您的慰問;病毒不僅是中國人的敵人,也是你們的敵人!

這幾篇“公開信”在社交媒體上迅速發酵。我26號受邀去米蘭一個影響力非常大的電視新聞直播節目談中國疫情和種族歧視問題。那些天接受了好幾個重要電視、電臺和報紙的採訪。當然,意大利人的想法也不一致,有支持我的,也有人罵我。

到2月24日前後,網上出現幾個視頻,說意大利人打砸華人商店,遊行示威等等,整個華人圈人心惶惶,國內親朋更是擔憂,我也收到好幾個來自中國的慰問短信。

的確,疫情蔓延以來,意大利人也過得誠惶誠恐。但是,絕大多數的意大利人在這種時候表現得還是非常人道的,我們雜誌社的郵箱每天都會收到溫暖的留言,社交媒體的留言90%都都是為中國加油鼓勁的。

從三封“公開信”到“致僑胞書”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為什麼現在您又勸華僑們不要回國了呢?

胡蘭波:情況在改變,尤其是現在意大利疫情全面暴發,而且發現0號病人可能不在中國,這種歧視和抱怨中國人的聲音已經比較弱了。

但是,一週前我們又發現,自媒體上不少旅意華僑和留學生開始向意大利發起討伐。客觀點說,意大利這樣一個國家,政府要徵調20萬人的力量前往疫區,已經是非常大的決心了。

也有不少意大利華僑選擇回中國。可是,被感染的華僑回去,給國內防控造成了很大壓力,所以前幾天我又發佈了一篇文章,題目是“致意大利僑胞書:堅守意大利是一種責任”。

大家的心情都可以理解。今天一早,我的母親給我打電話,她86歲了,在北京,一個月只出門過一次,她很擔心我,說著說著就傷心起來。我說我沒事的。我之前很擔心她,現在國內疫情平穩了,我倒反而心落下來了。

現在一些華僑擔心意大利醫院會不收治中國人,實際上個別的種族歧視現象有,但意大利醫院的文明程度你可能也無法想象。

病毒,令人生畏,我們每個人都會害怕擔憂。但是,回家的路漫漫,我們如果真的把祖國比作母親就別回去添亂了。堅守意大利也是一種責任,我們和意大利人一起度過這艱難的時刻,真的能給意大利人帶來些信心。這篇文章發佈後,不少意大利人挺感動的,我們在Facebook上得到特別多的留言和轉發。

華僑們給意大利媽媽捐口罩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留在意大利的華僑現在都在做些什麼?

胡蘭波:中國武漢的疫情讓大家早有了心理準備,他們早早就準備好了口罩,很早就關閉了自己的飯店、商鋪等等,減少出門。當然,大家也期待來自中國的援助。

儘管自己的物資也不十分充裕,但是很多華僑真的特別有愛心。上週,我們雜誌社收到一個求助信息,是一位意大大利媽媽發來的。她的孩子在當地一家專門收治白血病兒童的醫院治療,需要兒童口罩。過去這些小口罩都可以在藥店買到,現在賣空了,那個意大利媽媽就特別著急。

我在朋友圈發了信息後,一箇中國媽媽就跟我說,大家一起商量商量,把自己的口罩勻一些出來。一共是50個,昨天交給了那個意大利媽媽。意大利人當時特別感動,這些都是免費送給她的。我本來想給華僑們一些報酬,她們說不用,能幫助到人就好。

一個朋友最近幫忙從國內找到1000個口罩,我一會兒去取來。除了給雜誌社的同事們留一些,多出的幾百個我打算在雜誌社門口小廣場給居民們免費分發一下,畢竟現在意大利疫情升級了,接受口罩的人也會慢慢變多起來。

【人們期待中國支援】

不少意大利人開始拿“半工資”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大家現在心態如何?

胡蘭波:疫情其實挺考驗心理素質的。我的兩個兒子之前都在北京,因為工作需要,有一個先前從北京回到羅馬,我因為要跟他接觸,主動在家隔離了14天。這裡的隔離與國內不一樣,日子也並不難過。我老公的哥哥家有個小菜園,我們吃飯倒也不愁。

這些天,我就一直在思考,尤其是疫情對我們雜誌社經營的衝擊。我們的收入主要是靠做活動、論壇這一類服務,可是現在疫情一來,肯定沒有了,如果整個疫情能在夏天得到控制,那麼到秋天可能會有轉機。有時晚上特別累,我也想算了全放棄了,不幹了,但是一覺醒來,我又會跟自己說不行,還得幹。我們雜誌社這麼多人吃什麼?還得去掙錢養活大家。

事實上,我們周邊,很多意大利人開始居家辦公,他們已經開始只拿一半工資了。

很多意大利人留言感謝中國緊急支援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現在大家對意大利戰勝疫情有信心嗎?

胡蘭波:各種想法都有,也有擔心會扛不過去的。所以我現在堅持寫一點文章,一方面是解釋中國的情況,一方面也是給所有的意大利人送去一些信心,提供一些經驗。比如就有意大利人留言,現在中國疫情慢慢過去,中國的醫院不用了的器材能不能想辦法運到意大利來等等。

剛剛我們也得到了好消息,中國駐意大利使館宣佈,來自中國的1000個呼吸機和其它抗疫物資將很快抵達意大利。我迅速將這條信息放到 Facebook上,很多人留言,多數都是意大利人表示感謝,認為合作一定能取得勝利。

✎人物背景

意大利华人女作家胡兰波:“封国”后我们正在经历什么

胡蘭波,作家,198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意大利意中雙語雜誌《世界中國》的創辦人兼總編,曾出版過多部意文小說。

2007年,胡蘭波獲得羅馬市府頒發的外國移民新聞優秀獎,成為第一個獲得該獎項的中國人。

2014年9月30日,榮獲意大利之星騎士勳章和意大利總統簽發的證書,以表彰她為中意兩國間文化交流所作出的傑出貢獻。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石小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