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黑色星期五”

大家好,我是包子。這是包子的第一篇書評,還請多多包涵、指正。


因為大舒的推薦,週末上多抓魚買了本二手的《流沙刑》來瞧瞧。

故事從一開始就以女主人公——斯德哥爾摩校園槍擊案嫌疑人瑪雅的角度著筆,寫了槍擊案發生前前後後的故事,這些故事關於她的家人、朋友、男友們以及她對於這個世界、對於家長和成人的觀察和看法。

從親歷者的角度展現了槍擊案兇手塞巴斯蒂安的心理變化過程

少年的“黑色星期五”

《流沙刑》劇照 主人公瑪雅


作者的構思總體上還算讓人滿意,但算不上精彩,中規中矩。

或許是作者本身律師行業出身的緣故,在行文結構和邏輯方面沒有太大問題,作品用以小見大的方法,通篇通過一人視角展現多人物形象和多重事件,這點也容易讓讀者接受,不會對故事線和時間軸產生混亂之感。

本書吸引讀者關注的還是槍擊案本身和嫌疑人們:

  • 是誰,讓一個正值青春年紀的少年不顧一切後果成了殺人犯?
  • 塞巴斯蒂安為什麼要向同齡人開槍?
  • 是誰,讓瑪雅這個花季少女站在了被告席上,在社會輿論中淪為眾矢之的?

從書中瑪雅的視角,我們會逐漸明白這對前男女朋友的悲劇,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01 原生家庭,父親角色的缺失

塞巴斯蒂安的父親克萊斯·法格曼平時忙於事業和社交,與其說是沒時間,不如說是他對兒子的關心不足,不知道該如何教育孩子。

或許是因為塞巴斯蒂安母親過早離開他們的緣故,或許是因為沒有當父親的經驗,克萊斯用工作中對待下屬的方式“教育”塞巴斯蒂安。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他只會以自己的立場和習慣,對孩子施加懲罰,而不是讓孩子從內心裡意識到自己真的錯了。

這點從書裡瑪雅對父子倆相處的描述可以看出:

父親知道兒子吸毒時,粗暴的向兒子吐口水、狂踹,使得塞巴斯蒂安在女友面前丟了尊嚴。

最後,當兒子終於忍受不了,向父親舉起槍的那一刻,這對父子的悲劇就註定沒有挽回的餘地了。

從瑪雅給塞巴斯蒂安的短信——她希望塞巴斯蒂安的父親死去,覺得他父親不在,塞巴斯蒂安可能會活得更好。

作者借用旁觀者的立場表達了自己對於這對“問題父子”的過錯,孰是孰非的判斷。也告誡了家長們,原生家庭對於孩子的影響是深不可測的

少年的“黑色星期五”

此前參加了伊姐的觀影會活動,看了講家暴的電影《監護風雲》。這部影片也讓我們對原生家庭裡父親的角色有更多思考。

影片裡父親是家暴的施暴者,因為常年在這種緊張害怕的環境下,他的女兒和兒子只是聽到父親的名字都會面部僵硬緊張。

由此可見,父親對孩子的一生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如何做一個合格、懂教育的父親,希望這兩個反面故事能給大家帶來些反思。

少年的“黑色星期五”

02 社會因素,貧富差距帶來的問題

從瑪雅的講述中,我們可以瞭解到書裡的斯德哥爾摩人對於移民者、對於黑人有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塞巴斯蒂安所代表的上層社會人物,不接納他們,覺得國家給了他們相當大的“施捨”,讓他們佔盡了便宜;而瑪雅、拉伯所代表的工薪階層,對他們持歡迎接納的態度。

對於塞巴斯蒂安,他周圍的所有人,都因為他的首富父親,對他聽之任之:上學遲到,老師不罰;知道他有吸毒行為,家長放任自己孩子跟他來往;他可以明目張膽插隊,且不受店員、老闆們的警告……

少年的“黑色星期五”

在對待瑪雅是否是槍擊案同謀一事上,更是反映了大眾普遍缺乏自己的判斷,人云亦云。

通過媒體和警方的大肆渲染,瑪雅從一個受害者變成了罪不可恕的同謀,除了她的家人和律師,沒人想去找出所謂的真相,都願意讓自己以為的真相成為真相。

雖然結局瑪雅被無罪釋放,但若不是她的父母是上層社會人物,找到了一位經驗豐富的律師,她的判決大概率會走向另一端,造成另一個悲劇。

少年的“黑色星期五”

03 個人性格

塞巴斯蒂安驕傲、張揚、自大。

在父親為他營造的環境裡覺得自己是天神,至高無上,他每天的生活也證明著這個理論。但他也很清楚,離開父親,他什麼都不是,他渴望證明自己。

瑪雅是善良的。在塞巴斯蒂安生病的日子裡,她一直陪著他,希望他能好起來;被關押後她沒急著對外說冤,覺得塞巴斯蒂安會犯案,有自己的原因。

她是典型的小女孩的形象,一直身處事件之中,會擔心害怕,卻也保持著一絲理智,比很多同齡孩子勇敢,直率。但這份直率讓她在和塞巴斯蒂安和薩米爾的關係中嚐到了惡果,她在兩性關係中過早經歷了三角戀。

少年的“黑色星期五”

書中除了有以上這些人物的探討外,本書的作者、瑞典小說家莫琳·派森·吉莉特,從事律師職業逾20年,資深的律師經歷為這部作品提供了紮實的法律知識——《流沙刑》一書的庭審與取證環節準確可靠,邏輯清晰,人物現場反應符合常理,令人歎服!

其實在閱讀前,包子對書名“流沙刑”其實懷有疑惑,覺得書名不夠好,但讀完全書後,我推翻了這個想法。“流沙刑”除了說明案件本身像漩渦裡的流沙,隨著案件審理進展的推進,讓人越陷越深外,也表達了社會、個人的日常點滴如流沙一樣不斷入侵著別人的身體,給他人帶來影響。

最後,用封底的這段話告誡我們所處的社會,我們周圍所有的家長和孩子,重視起青少年的教育問題需要我們所有人的努力!

我叫瑪雅,剛滿18歲,是瑞典斯德哥爾摩一個普通的高中女生,但幾乎一夜之間我“火”遍了全瑞典!如果你用Google搜索我的名字,會找到超過750000個條目——它們一致指控我教唆男友殺死了他的瑞典首富老爸,接著在教室射殺了男友和我最好的朋友阿曼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