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邢臺四股弦

四股弦是邢臺的一種戲曲劇種。因它的主要伴奏樂器“四胡”有四根弦,所以起名為“四股弦”。“四股弦”流行於冀南、豫北和魯西北廣大地區。由於它產生髮展於邢臺,從事“四股弦”藝術的藝人又多為邢臺人,加之它的白口和唱腔都是邢臺方言,所以,人們謂之“邢臺四股弦”。

非遗传承:邢台四股弦

四股弦,又名四根弦、二夾弦、五腔弦、五調絃,是河北省稀有戲曲劇種之一。在民間俚曲的基礎上,不斷取長補短,並吸收亂彈、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的營養,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四股弦。四股弦誕生至今已有近200年曆史,四股弦在內容上,起初大多是反映民間家庭生活的小戲,後逐漸轉變為演出歷史傳統戲和連臺本大戲。邢臺四股弦的特點是:唱腔悠長、流暢、委婉,語言含蓄、幽默、通俗。唱詞多為七字,傳統伴奏樂器為四股絃琴胡,其他文武場樂器與河北梆子樂器相同。

四股弦劇目有200多出,其興盛時期和復興時期著名演員有郭素娥、尹秀珍、董小苓、王海棠、馬鳳雲、張春山、馬鳳仙等,尤其是馬鳳仙影響最大。

四股弦在邢臺、山西都曾產生過巨大轟動效應,它的足跡遍及京、津、魯、豫、陝、晉等地。代表性劇目有《劉金定下南唐》、《賀后罵殿》、《二進宮》、《坐樓殺惜》等。邢臺市四股弦劇團是演出該劇目的專業團體,現有演員40餘人,劇目30餘出。

傳說四股弦源於山東省菏澤(曹州)一帶。最早是以民間的花鼓丁香發展而成的。清道光十八年(1838),山東省一位民間藝人齊大牙,由臨清過衛運河到河北威縣討飯,因會拉四股弦,便與秧歌藝人王不當、劉開慶(綽號二光棍,鼓師)相結合,於道光二十一年,在威縣梨園屯(一說章臺村),創建了河北省第一個四股弦子弟班。這時,四股弦仍是玩會性質,只有會友,沒有職業藝人。遇有婚喪或會期,互用請帖相邀,前往演出。該劇種服裝、道具也很簡陋,只有一身褶子,一件官衣,一頂紗帽,兩件布衣,臉上塗點粉,點點胭脂,束個圍裙即可演出。演出時,大夥圍桌而唱,伴以簡單的動作,俗稱“羅圈戲”或“坐板凳頭”。演出劇目,多是家庭生活小戲,如《轉柳樹》、《拴娃娃》、《城門洞》、《王小趕腳》等,尚無唱“廟會戲”和“青苗戲”的資格。(來源:人文邢臺 編輯:劉山杉 青媒編輯:賈丹琿 責編:張永忠 監製:耿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