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朝統一了,那麼多前六國人造反,到了漢朝統一了,就沒人造反了呢?

lnzz1987


根本原因在於分封制改為郡縣制,使得地方沒有強有力的武裝,地方官員統治需要舊貴族的支持,一場農民起義只是導火索,農民起義雖然失敗,但是各地接著反叛,漢朝異姓王中也有反叛的,只不過都被呂后除掉了,但是不敢輕易消除劉姓王,漢文帝就是漢朝七國之亂後上位的,漢武帝用推恩令使得劉姓王實力成為散沙。


豬豬豬438


很多人說秦朝法律嚴苛,導致人民不滿,其實這是徹頭徹尾的謊言。秦朝以法治國不假,可是以法治國不等於法律嚴苛。

1975年,湖北出土了《睡虎地秦墓竹簡》,竹簡記載了秦朝法律。其中關於誤期之事是這樣規定的:

遲到三到五天,口頭批評;遲到六到十天,罰款一盾;十天以上,罰款一甲。

也就是說,陳勝當年罪不至死,頂多是罰款而已。所以他造反是另有原因的。

我們都知道那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這句話可以說說得很有水平。可是在秦朝,老百姓識字都沒幾個,別說說出這麼有水平的話了。

而陳勝在當時的職位是屯長,也不是一般的平民,所以陳勝很有可能是原六國下層貴族。對比原來的貴族身份,現在的屯長明顯失去了很多特權。

這才是他不滿秦朝的根本原因。

所以秦朝被造反,恰恰不是法律嚴苛,而是太寬容了。很多原六國貴族不但沒有追究,反而任用他們為官吏。

當然,被造反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秦始皇和隋煬帝一樣,步子邁太大,扯到蛋了。

我們都知道原來六國是什麼樣子,文字不同,連道路寬度都不同。

秦始皇統一也不過是十幾年時間,雖然嘴上說車同軌,書同文。可中國很大,車同軌是多浩瀚的工程?短時間很難完成。

本來當時就沒什麼飛機高鐵,好不容易跑個馬車,道路寬度還不同,這交通已經不能僅僅用不便來形容了。

你想想,你今天從杭州到西安全高速都要跑2天,就秦朝這交通,沒2個月怎麼跑得下來?

而在這樣的交通條件下,秦始皇居然廢除分封制,搞郡縣制。雖然這是進步的表現,但在當時很不合時宜。

一道政令下達下去有些地區可能幾個月後才收到,地區有情況,中央也要幾個月後才得知。這還怎麼玩兒?

這就為造反創造了條件。

其次,修築長城,這就和隋煬帝修運河一樣,是個超級大工程。雖然理論上只是把原來幾國長城連起來,可就秦朝的生產力而言,這也是相當勞民傷財的。

老百姓可不管你為了經濟發展還是抵禦外族,你讓他們背井離鄉去修長城,他們就是不爽,就這麼簡單。

第三,六國滅亡時間短,殘餘勢力還很強。典型的就是項氏一族。

而漢朝就不同了。首先,漢朝在漢武帝之前都是分封制與郡縣制並存。

分封制的優越性這時候就體現出來了。交通不便離中央太遠?沒關係,那就組建一個地方政府,擁有獨立決策權。

就是交通再不便,一個省之內總該交通便利了吧?

其次就是秦末的陳勝吳廣起義和楚漢戰爭,已經把這些有實力有想法的貴族都詐出來了,剩下的幾乎沒有威脅了。

至於漢武帝時,車同軌這種工程早已完成了,生產力又在文景之治下發展了幾十年,郡縣制這才有了實施的基礎。

而漢武帝的推恩令,本身也是溫水煮青蛙,並沒有著急,還預留了幾十年時間,才完全轉化為郡縣制。

所以我一直認為,秦始皇、隋煬帝其實是一類人,史書上的詆譭不過是因為他們都得罪了同一批人——儒家。

他們意識超前,卻又急功近利,這才是導致覆滅的原因。而他們之後,都出現了強大的大一統王朝——漢和唐。

這僅僅是巧合嗎?我認為並不是。只是勝利果實被人竊取了罷了。


逼我用真名嗎


秦始皇是始皇帝,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摸石頭過河的狀態,所以秦始皇很不容易,他沒有可以借鑑的經驗,只能靠自己摸索。

好在秦始皇的秦國有一些模式可以讓他複製到全國,但是六國的貴族利益被傷害,所以推行起來非常困難,最終秦始皇離世,六國舊貴族復國反叛,劉邦和項羽倆人打著滅秦的旗號,給秦朝終結了。

劉邦後來打敗項羽,建立了大一統的漢朝,前前後後享過405年。那麼問題來了,為啥那些造反的舊貴族在秦朝的時候嗚呶喊叫的造反要復國,到了漢朝的時候就原因接受大一統了呢?

第一、郡縣制二次推廣易接受

在秦朝時期,秦始皇推廣很多新政,咱們就拿郡縣制為例,推行的過程十分困難,又推廣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車馬同轍等等,這些基礎的建設已經整得差不多了,六國百姓差不多都接受了,唯一不接受的就是六國貴族,因為這樣的事情影響他們的利益了,但是秦始皇在,他們不造次,只敢過過嘴癮,加上秦始皇徵百越,轉移了國內的矛盾,這才維持住,但是秦始皇死後,一些叛亂爆發,秦朝兵力在外,竟然一時不能平叛,這讓六國舊貴族看到了機會,紛紛起兵造反,想恢復舊制。

到了漢朝就不一樣了,當漢朝再次統一的時候,劉邦的軍隊都是能征善戰剛打出來的精兵,誰敢炸刺兒,劉邦就敢了滅了他,他們比之項羽何如?自然沒人敢造反。此時劉邦繼承了秦朝的制度,繼續推行秦朝之前推行的郡縣制等制度,之前秦朝已經大力推行多年,百姓和貴族對這個制度有一部分人已經開始接受,二次推行的時候,矛盾和衝突就沒有秦朝時那麼激烈了。

第二、秦始皇和劉邦對貴族的手段不一樣

秦始皇滅了六國,對六國貴族採取了安撫的懷柔手段,希望他們能跟著自己,管理好自己的百姓和地盤,配合自己的工作。

結果六國貴族總是想著自己的利益,不為秦始皇著想,建立秦朝之後,六國貴族成為了矛盾主體,他們總是想回到過去的模式,但是秦始皇肯定不願意。

到了漢朝,劉邦可不慣著他們,只要是表露出不聽話的跡象,哪怕是半點,劉邦就把他的勢力滅掉,大漢建立,六國貴族的勢力基本被劉邦給滅沒了,他們就算有造反之心,也暫時沒有那個實力。

第三、劉邦和秦始皇情況不同

秦始皇是始皇帝,是中國大一統的開啟者,秦始皇是征服六國建立的國家,六國那一代人對秦始皇殺死自己的親人恨之入骨。

但是劉邦不一樣,劉邦打著反抗暴秦的口號揭竿而起,從某個角度來講,他和六國貴族共同利益,也是一個推翻秦朝的一員,一開始,劉邦不僅不是他們的仇人,還是他們的“好戰友”呢。

第四、劉邦平叛能力大於秦二世

秦二世的能力不行,這才導致了秦朝二世而亡。

其實漢朝也有很多的叛亂,只不過都快速鎮壓下去了,沒有因為造反而亡國,所以給人的假象,好像六國貴族消停了,其實不是。

1、淮南王英布叛亂;

2、濟北王劉興居叛亂;

3、淮南王劉長叛亂;

4、七國之亂;

5、梁王劉武的儲位陰謀;

6、淮南王劉安叛亂;

7、南越國相呂嘉之亂;

8、東越王郢叛亂;

9、朝鮮王衛右渠的叛亂;

10、廣陵王劉胥謀反事件;

11、江都王劉建謀反事件;

12、光武帝劉秀之子楚王劉英謀反事件;

13、阜陵王劉延謀反事件;

其中的七國之亂也差點要了漢朝的命,並非一帆風順的王朝。


總體來說,劉邦造反和秦始皇蕩平天下有著本質區別,秦始皇是六國的敵人,劉邦開始的時候是六國的朋友;秦始皇打下了推廣的基礎,劉邦二次推廣容易被接受;劉邦將異性王和貴族都屠滅了,所以掃除了一些潛在的威脅,而秦始皇屬於另一條路,他在世的時候還好,但是秦二世卻玩不轉。


野史日記


秦朝有人造反,而漢朝無人造反,我覺得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秦吞滅六國,人心不服

秦始皇滅掉六國後,在李斯的建議下,廢除了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將原來的六國貴族和富豪全部遷到咸陽來監管,在現在看來沒什麼感覺,但是在當時,確實劃時代的創舉,形成了中國兩千年的中央集權的帝制國家,原來的六國人民對秦始皇有滅國之恨。再加上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的秦朝後,並沒有考慮到戰國時期連連戰爭造成的滿目瘡痍,沒有休養生息、發展經濟,而是對民暴虐、奢侈享受,大量徵集社會勞動力修建宮室,修築長城,開道修路,致使民不聊生,天下人攝於秦始皇的威名,忍氣吞聲,積怨已深。所以,始皇一死,大家都一哄而起。

二、漢初休養生息、人心思定

高祖當政時,雖然實行了郡縣制和分封制並行,該封賞的都進行了封賞,但是社會並不穩固,還存在著“功臣”、“宗室”和“外戚”之亂,所以,高祖基本上沒有享受過安穩的日子,一生勞碌的命,但是,高祖除了出兵平叛之外,對民是主張休養生息的,真正實現的是在文景時期。《漢書·孝文帝本紀贊》記載: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無所增益。有不便,輒馳以利民。孝文帝愛民如子,常常反思自己的德行,實乃天下人之福。而且經過500年春秋戰國,後又經過楚漢爭霸、高祖平叛,在戰爭的摧殘下,整個社會已經極度衰弱,天下人人都想安定下來,再加上漢初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略,大家都得到了切實的利益,所以,無人願意再反漢。


正史風雲


秦始皇坐江山的時候用的是霸道和狠勁,劉邦坐了江山之後用了巧勁,這離不開他的市井背景。

劉邦起事之前只是一個不入流的小角色,經常混跡於市井之中,這讓練就了一身的圓滑功夫,所以才能讓他身份卑微卻能遊刃有餘。

可是若說秦朝末年諸侯並起,到了漢朝之後就沒有人想要推倒劉家的基業的話,顯然也太不妥當。

不過,倘若說的只是前六國之人的話,倒也能說得過去,所以提問者所要問的問題恐怕也是這個。

為什麼秦朝末年的時候,前六國之人紛紛趁亂起事,劉邦建立了漢朝之後他們就偃旗息鼓了呢?

首先得明確所謂的“前六國之人”是哪些人,是前六國所有的人?不是,說到底只是前六國的高層,那些享受著前六國百姓供養的王公貴族,絕大多數老百姓的思想實際上沒那麼複雜,有口飯吃就行。

所以在秦朝末年,群起搞事的前六國之人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六國存在的時候處於食物鏈頂端的那一小撮人。

只要解決了這一小撮人,那麼所謂的前六國之人早飯的事也就基本上可以寫到竹簡上,讓這樣的事成為歷史了。

這一小撮六國王公貴族經歷了兩次嚴重的損耗,一次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中,另一次則是在秦亡之後諸侯相互征伐的過程中。

秦末諸侯再次捲土重來的時候,所用的口號以劉邦說的那句“天下苦秦久矣”最為出名,不論怎麼說,中心思想也始終是這句話。

可是,說到底秦始皇還不夠狠,如果他真的對六國王公貴族斬盡殺絕的話,後來的很多人就不會出現。

所以,雖然經歷了統一六國之戰的消耗,六國王公貴族雖然折損了很多人,可卻在秦始皇“懷柔”的政策下得以苟存一部分。

也正是這一部分僥倖存活下來的六國王公貴族,一直忍氣吞聲,用他們的話也可以叫做忍辱負重地活著,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夠報仇。

他們之所以能夠跳出來再一次興風作浪,除了秦始皇沒有將事情做絕之外,當然還離不開一個“亂”字。

秦末之所以會亂,原因也有兩個,一個是秦始皇的突然暴斃,一個是李斯趙高擁立胡亥繼位為帝。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他的震懾力絕對是無人可匹敵的,對於秦朝來說,他就是頂天立地的擎天柱。

他死了,擎天柱也就倒了,如果這時候秦朝不能及時找到替代品繼續支撐的話,那麼秦朝的天也就塌了。

可惜的是,李斯和趙高為了一己私利,沒有選擇那個能夠繼續支撐秦朝這片天地的扶蘇,卻選擇了貪玩胡鬧的胡亥。

扶蘇素有仁名,思想又偏向儒家,倘若讓他繼位的話,他繼位之後必然施行仁政,秦朝也不至於二世而亡。

秦始皇一死,胡亥繼位,秦朝被胡亥、李斯和趙高三人一胡搞,終於徹底亂了,這時候已經忍辱負重多年的前六國之人當然也就趁亂跳出來了。

僥倖存活下來的六國王公貴族既然選擇跳了出來,既然選擇了起事,那麼他們也就迎來了第二次消耗。

這部分六國王公餘孽在起事之後,經過了短期發展,又形成了一個以項家為首的聯盟集團,項羽則是這個集團的總裁。

史書上是這麼寫的:“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反正誰要是不服的話,那麼項羽也不會和他們客氣,直接打到他們服氣了為止,所以當時六國雖說復國,可實際上卻處於項羽的控制之下。

在這個過程中,陳涉因為融入不了這個集團,所以很快成為了過去,反倒讓劉邦成為了項羽集團中的異類。

項羽先是帶著所謂“五諸侯”和秦軍打,滅了秦軍之後,又陷入了內訌以及內耗之中,畢竟劉邦和諸侯也有脾氣和野心。

項王再牛,卻也只是在軍事上牛,可在政治上,尤其是玩政治心機,他卻可以說是個白菜,太耿了。

所以,項羽又和劉邦打了起來,至於那些前六國之人,他們要麼繼續跟著項羽,要麼跳槽到了劉邦這一邊。

最後項羽輸給劉邦,可以說既是在意料之外,也是在意料之中,這完全是項羽個人性格所致,倘若他能夠用好范增,也沒劉邦的事。

但是不論是誰贏了,秦末以來以項羽作為代表的六國聯盟集團經歷了這次短暫的消耗戰之後,可以說已經消耗殆盡了。

除了經歷了秦初和秦末這兩次消耗之外,劉邦建立了漢朝之後,實際上對兵權也控制得很好,這也是碩果僅存的六國王公餘孽再也不能興風作浪的原因。

那些飽經戰火折磨的百姓,雖然他們也確實已經厭惡了戰爭,可他們實際上對這些事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

沒人會聽他們的聲音。


流浪的侯爵


原因很多,但我認為更多的是一種心理作用,分析如下:

秦滅六國的主要手段是“遠交近伐”,說白了就是先結交遠一點的國家A,與這個A稱兄道弟後,就進一步忽悠說,咱倆關係這麼好,中間老是隔著一個國家B也不是事啊,想來你這串串門都不方便,A一想也是啊,確實是這麼個道理,於是兩人一合計,滅掉A。滅掉了A之後,秦國又與更遠的C結交,滅掉了B,週而復始,最終吞併了六國。

所以,秦國滅六國是連忽悠帶騙,所以各個國家的臣民都很反感秦朝,都認為自己上了秦國的當,所以秦朝雖然實現了統一,但是反抗者前赴後繼。

那到漢朝統一全國為啥就沒有反對了呢?很簡單,因為劉邦是從社會底層混上來的,代表的是這幫亡國奴的利益,是替這幫亡國奴推翻了秦朝的統治,是替他們報仇了,所以反抗者自然也就少了。再進一步說,秦朝傳到二世之時,雖然時間不長,但也有幾十年了,很多人心中,什麼“楚國人”“齊國人”觀念已經很淡了,之所以反抗秦朝更多是因為她暴虐的統治,劉邦推翻秦朝統治,符合大多數的利益。說白了,老百姓只是想過一個好日子,具體誰來當皇帝他們並不是太關心。

我是文史並蒂,以上是我個人觀點,歡迎關注交流。


文史並蒂


其實可以換個角度考慮這個問題,為什麼秦朝剛統一的時候,那麼多前六國的人都不造反,反而要等到十幾年以後,秦始皇死了,才出來造反?這十來年的時間,他們都在做什麼?是畏懼秦始皇麼?還是無人響應?

說到底,秦始皇統一那段時間,雖然對於六國貴族來說,都有亡國之恨,畢竟他們原來高高在上的地位,一下被打落到了凡間;但是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反而沒有那麼強烈的感覺,相反,他們內心深處還有一種,終於不用打仗了,不用上戰場了,可以過幾年太平日子的感覺。

看起來戰國七雄打得不亦樂乎,最後吃苦的還不都是老百姓麼?此時的老百姓,如果能過太平日子,給誰交稅不是交呢?

可問題是,秦始皇雖然給了他們希望,但是很快又打破了他們的希望。不停地搞基礎建設(長城、馳道、豪華宮殿等等),又挑起了戰爭大旗(對南越50萬大軍、對匈奴30萬大軍)。雖然說的是“天下苦秦久矣”,實際上,天下的百姓已經苦了很多年了。

天下百姓繃的那股繩隨時有斷裂的風險

秦始皇在的時候,秦朝還是有很大的威懾性,所以除了像張良這樣的搞搞偷襲以外,也沒有什麼大的動作。但是,秦始皇一死,似乎就在給天下傳遞一個信號,機會來了。所以,沒過多久,陳勝、吳廣就站了出來,一聲怒吼,群起響應,不過就是一種釋放而已。

為什麼這個時候前六國的貴族會有號召力?

正因為秦朝讓天下百姓更苦了,所以給了他們一種錯覺,似乎回到過程的戰國混戰的狀態會更好,至少那還是自己的國家。畢竟誰也不敢保證換一個人會不會又跟秦朝一樣,繼續壓榨百姓。

所以,剛開始的起義軍,更有號召力的恰恰是六國的貴族後裔。只不過,到了最後,反而昌劉邦以其獨特的平民身份,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漢朝為什麼沒人造反?

說沒人造反,這就有些過了。西漢雖然沒被造反成功,但是被造反還是不少的,只不過最開始是異姓王,後面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劉姓子弟了。

題主大概想說的是六國貴族不造反了吧

1、一個原因是,六國貴族勢力被大大削弱了,先是秦始皇統一的時候移民了十幾萬,再者在秦末戰爭中又死了一大批參戰的,到了劉邦統一,又一次搞了一次大規模移民,人數也有十幾萬。剩下的自然也就形不成什麼氣候了。

2、再一個原因是,隨著六國的連續失敗,他們的號召力已經降到谷底了,老百姓從自身角度來說,絕大部分是抵制戰爭的。日子過得去,誰也不願意打仗。尤其是漢初又實行了“休養生息”的政策,六國貴族的號召力自然也就無法吸引普通老百姓的大規模加入了,兵源這條路自然也就堵死了。

那麼,為什麼還是會有造反的呢?

因為劉邦為了聯合更多的力量,幫助自己取得勝利,分封了很多異姓諸侯王。但是這些異姓諸侯王在統一以後,就會對他的漢家王朝形成威脅。所以,壯大的異姓王國與漢朝統一之間就形成了根本的矛盾,必然要解決,或主動或被動,劉邦最終還是對他們下手了。而劉邦下手的同時,他們自己也有率先反抗的,就形成了造反的局面。

後來造反王也是一樣的道理,當諸侯的力量變強的時候,他就一定會對統一造成威脅,當他的利益無法得到滿足或者被削去的話,造反就成了其中一個最大可能性的選擇了。


水一白聊歷史


科技科普促使人們養成理性思考和理性處理事務的習慣。

個人觀點,我姑妄說之,你故妄聽之,不喜一笑了之。

秦朝結束了六國割據華夏的歷史,華夏第一次完成了郡縣制形式的統一,並結束了封建制度!

陳勝吳廣起義,導致殘存的六國舊貴族族群配合起義,結束了秦大一統國家。

形成了以楚霸王為共主的楚漢封建分封制,漢王劉邦以“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謀略,滅共主霸王及其它封國成立以“郡縣+分封”並存的大漢帝國。

漢朝高祖劉邦剪滅異性封王均是以謀反而攻誅之。

呂后亂幫,吳王濞作亂,武王作亂都是武裝叛亂。

題主有興趣可以看《漢史》。


識柔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

首先說明一個問題,不管起義的領導者是不是六國貴族,但百姓才是起義軍的主體,也是首倡之人,而六國貴族不過是藉此機會想要重建諸侯國而已。

那麼百姓和六國貴族造反的原因,子彧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其一,秦以戰爭時期的統治方式統治和平時期的百姓,不愛惜民力,而漢很注重這一點;其二,秦驟然一統,疆土擴大數倍,難以消化,而漢總結秦得失,找到了更好的方法;其三,心態不一樣,秦時貴族百姓是和六國相比,而漢是個秦相比;其四,在秦末大起義中,六國貴族大多跳出來,漢建立時已被消滅殆盡,因此無人響應。

一、秦過分利用民力,而漢與民生息

如果說六國貴族造反是因為要重建諸侯國,而民眾為何又甘心為他們利用而造反呢?其實很簡單,過不下去了!而百姓過不下去了的原因是,秦濫用民力,農業生產跟不上。

秦自商鞅變法之後,中央政府的權威空前擴大,皇帝發現可以驅使百姓做很多事,這便是徭役。

當秦統一之後,人口更多了,而可以做的事也就更多了,秦始皇和秦二世發現用這些人幹活還是很爽,於是他們開始膨脹了。

北方需要修長城抵禦匈奴?好,讓帝國的百姓來修就是了。

郡縣制需要公文傳遞,需要建立馳道?建!

秦始皇陵工程還沒完成?加徭役!

還想建阿房宮?再加徭役!

秦始皇陵修了幾十年,長城被譽為世界奇蹟,阿房宮工地最後竟然拉出來70萬刑徒軍,說明這些都是十分浩大的工程。而當時統一之下的秦帝國,也不過幾千萬人,而常年都有幾十萬乃至幾百萬的勞動力在為皇家修建這些工程,那麼誰來負責農業生產呢 ?廣大的百姓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呢?既然活不下去,那就只能造反了。

事實證明,後來造反的人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受不了徭役的那些人。比如,首倡起義的是被徵發的漁陽戍邊的貧民陳勝吳廣,劉邦的起義軍初期依靠的是徵發的徭役,逃入芒碭山的那部分。

而漢在這面就十分在意了,漢帝國以黃老之法治民,與民生息,無為而治;同時,漢帝國還多次降低百姓的賦稅與徭役,儘量給予百姓合理的負擔。

實際上百姓的要求很簡單,有一口飯吃,有衣穿有地方住。而漢帝國的相對寬鬆的政策和輕薄的賦役,給了艱難生存的百姓生存的希望。而他們有了生的希望,也就不會冒著生命危險去造反了。

所以,秦是自己給自己掘了墳墓,而漢相對比較愛惜民力。而六國之人正好借百姓之力,造反重建六國。

二、秦的政策不適應國情,而漢注意團結各階層

除了過分使用民力,秦的施政方陣政策沒有及時轉變、過於先進不適合當時國情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第一個是軍功制度沒有及時轉變:從商鞅變法到秦統一六國,秦一直實行的是軍功爵位制度,這種制度對於軍功獎勵措施多,同樣懲罰措施也非常多。而普通民眾想要獲得爵位,獲得地位,全靠打仗。換句話說,秦帝國的政策一直像是一個初級版的軍國主義帝國。

這樣的政策對於戰國時期尚未統一的華夏來說非常好,它保證了秦軍超強的戰鬥力和源源不斷的兵員。但這個政策也有一個弊端,那就是一旦停下戰爭的車輪,這些依靠軍功的人就會迷失方向,社會就會增加很多不安定因素,而恰恰這群人手中有權力、有武器。

而我們沒有看到秦帝國在統一後有轉變調整政策來管理好軍功貴族這一階層,讓他們保持對帝國的忠誠和安穩的生活。

第二個是郡縣制:可能有人會說了,郡縣制是一項成功的制度發明,具有先進性,為何要他也是導致造反的原因之一呢?

郡縣制本身沒有問題,但是秦帝國實行的時候很多處理過激了,沒有照顧到當時的實際情況。其一,秦帝國任用秦人為主,沒有大量收錄六國的士子、貴族、地方實力派為秦政府所用,幫助秦政府團結地方。而在分裂的情況下這一階層在民眾那裡擁有很大的發言權,他們對秦帝國的不滿最終讓起義的烽火遍地都是。

其二,秦帝國沒有足夠的籌碼來維繫地方郡縣官吏對於帝國的忠誠。郡縣制實行的時候,我們同時看到,地方官吏中,很少看到秦帝國的宗室、功臣等等對於帝國有很大忠誠的人,而恰恰當起義的烽火傳來時,很多秦帝國的地方官吏都背叛了帝國。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僅僅憑藉上下級和帝國的懲罰制度是很難維繫地方的忠誠的。

在後人來看,秦帝國的軍功制度、郡縣制度都是很具有進步意義的制度,但在當時看來,當時的國情、民智、統治力還沒有到那個地步,而秦帝國的這些先進的制度就像是一個超時代的藝術品一樣。法制過於規矩而不具備人情味,使得秦帝國的施政沒能團結更多的人,反而得罪了軍功階層、地方實力派、六國貴族還有那些奔走於功名的士子們,而這些人,大多成為了後來造反的組織者和領導者。

而接替秦統治華夏的漢帝國十分注意團結他們。首先,察舉制更多的團結了追求功名的士子;而地方三老的設定又使得地方實力派感受到了尊重。這些人充當了帝國團結各階層的潤滑劑,使得漢帝國能團結更多人,而造反的人自然也就少了。

三、秦的六國貴族大多死於起義,沒有生存到漢朝

前兩個原因可以說明六國貴族為何造反的問題,那麼漢朝時沒有六國貴族造反了呢?因為大部分有點權勢的六國貴族都死於秦末的戰爭,沒有能活到漢朝。

六國貴族在被秦軍秋風掃落葉之後,不歸順秦帝國的貴族自然就被幹掉了,剩下不合作的也就逃亡了,勢力自然也沒剩多少,比如張良、項氏這種。

這些人看到秦帝國在起義的烽火中風雨飄搖,自然忍不住跳出來。陳勝吳廣時期的重建的六國除了陳的親信大將,便是這些六國貴族了,比如田氏、魏氏、韓氏、趙氏等紛紛出來重建國家。范增在總結陳勝的失敗理由的時候,還有一條說是因為沒有立六國貴族。可見當時的這個趨勢是多麼潮流,也可知他們大多都跳出來了。

而這一批,大多在章邯和項梁對戰那一段時間,被幹掉了。包括魏咎、田儋。而本來勢力就沒剩多少,現在自然更加薄弱。

當然,在項羽打敗章邯主力的時候,這些六國貴族又出來了,魏豹、田市、韓成、趙歇等六國宗室以及一些小貴族等等,也包括被項氏扶立的熊心。然而,項羽實際上是不怎麼買他們的賬的,楚懷王熊心被項羽溺死、韓成被項羽殺死、田氏家族被項羽殺得七零八落,六國貴族又被幹掉了一批。

到了楚漢戰爭時,魏豹、趙歇、田廣等再次被韓信和周苛等人誅殺。

本來就勢力孱弱的六國貴族被清洗了三次,剩下的大約只有田橫這種了,他們大多沒能活到漢朝建國的時候,就連項羽分封的新貴族,也大多沒能活到漢朝建立的時候。

四、秦和漢: 期望值和幸福感

如果僥倖沒死,到了漢朝,這些人的期望值也就變了,幸福感當然也就隨之變化了。

如果一個人的生活水平一直保持在一個水平,那麼他或許也就漸漸習慣了;如果忽然有一天,他的生活水平降低了一半,那麼他一定會很不滿;但如果保持低生活水平很久,忽然又恢復了原來80%的生活水平,那麼他又將會變得很滿足了。

這就是戰國時期、秦、漢時期的很多百姓的生活現狀。

當很多人從戰國到了秦帝國,大部分六國貴族和在各諸侯國有一些地位的人在秦帝國的統治下失去了原來的特權,他們的不滿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因此六國貴族一煽動,很多人自然也就揭竿而起了。

但是當很多人過慣了秦帝國時的苦日子,現在漢帝國給了他們相對有保障的生活,雖然回不到特權時代,但好歹也不會活不下去,那麼絕大多數人也就不會有太大的不滿了。

也就是說,由戰國入秦,他們的期望值很高,但得到的很少,因此幸福感很低。但由秦入漢,他們的期望值降低了很多,但得到的比原來還多,因此他們的幸福感也就很強了。

以上四點,就是為什麼秦朝時候有很多六國貴族造反而漢朝沒有的原因了。而對於一統的朝代,不止秦朝,還有隋朝,驟然統一,難以消化幾百年的分裂,自然會有很多造反的人,而當漢唐承接前帝國的時候,進行二次消化,總結經驗,自然也就能夠穩固帝國的統治了。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期待你的關注!


一品鏟史官


每到新舊朝代更替時,總會有野心家不滿意天下將定,而作出亂事,不說遠的,就說新中國成立後,還有人想當皇帝,在82年,四川巴中縣興隆鄉人張清安就通過向巴中縣當地民眾宣講《五公經》,逐漸蠱惑起了一批信徒,成立了“中原皇清國”,自當皇帝還任命副皇帝。還有丁興來當上道德金門皇帝,雖是鬧劇,可見人心不古,亂世出英雄的念頭根深蒂固,新時代如此,舊時代更不用說了。秦漢兩個王朝建立之初,都是造反者蜂起,此起彼伏,不同的是秦王朝因此滅亡,漢朝雖處理得當,也好不了多少,劉邦在平叛過程中還中了英布一箭,箭傷加老病而死亡。


秦王政秦始皇在前238年剷除了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開始親政,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戰略,拉開了平滅六國的帷幕,此後花了十年時間,在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天下一統,結束了五百年的春秋戰國時期。統一後的秦王朝,書同文,車同軌,海內混一,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集權的國家,由於它廢分封,建郡縣,與周朝分封天下不同,後人把它的制度稱為秦制,與周制相對。(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秦國統一六國,表面是秦始皇完成,其背後卻是歷代秦國國君持續不懈努力而成,正如賈誼所說“奮六世之餘烈”,不是一人一朝一夕之功。論及幾代來增長國力,終成統一大業的功臣,莫過商鞅,他的變法直接促使秦國統一天下成為可能。但商君法嚴苛,殘民、好戰等缺點也為當時各國和後來者所抨擊。而依現有史載看,統一後的秦王朝對律法的改變並不成功,商鞅之法還是大行其道,這就出現戰時政策沿用到太平時期的問題,秦法苛刻,是亂民四起的原因之一。(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秦統六國,靠的是武力,經濟和文化各方面比不上關東六國,雖然在軍事上摧毀敵國,但六國人心仍在,精神不滅,就算在滅六國過程,亂象就已經出現,李信在秦王面前誇下海口,領二十萬大軍伐楚時,就受到奉秦王命令鎮撫南陽一帶的、原楚國公子昌平君的迎擊,以致伐楚一役失敗告終,此後,叛亂四起,從韓地的張良一直為刺殺秦始皇做計劃可知,而張良與項伯等交好也可見六國後人抱團的事實,到陳勝吳廣振臂一呼,應者四起,看似龐然大物的秦王朝轟然倒塌。

漢朝吸取秦亡的教訓,既沒有全部分封,也沒有全部實行郡縣制,而是兩者兼用採用郡國並行,分封異姓王到同姓王,再到削弱同姓王到推恩令才塵埃落定,漢朝處理統一初的人心比秦王朝好,所以它扛住反撲第一波而成了長命王朝。雖然如此,韓信韓王信英布等人的反事也是此起彼伏,並沒有停歇,到劉邦死時,天下還不能說是大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