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迷蹤:一個與眾不同的故事

前言

明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年。自從靖難之役之後他就失蹤了,而他的行蹤一直不為後人所知。後世對他的失蹤津津樂道,尤其是出家這個說法廣為流傳。在谷應泰的《明史紀事本末》中就有一篇講述建文帝在失去皇位後的經歷。

剃髮出逃

建文帝迷蹤:一個與眾不同的故事

建文帝朱允炆

公元1402年,朱棣率領的靖難軍打到南京,惠帝朱允炆得知南京金川門失守,長嘆一聲,命侍從各自出走,想要自盡。這時候翰林院編修程濟勸說:“不如出逃。”少監王鉞跪地進言:“過去高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昇天之時,留下一個盒子,說“臨大難時,馬上打開。將其謹鎮地收藏在奉天殿左側。”

當下群臣一起說道:“趕快拿來”。不一會兒有人抬著一個紅盒出來,盒子四周全都用鐵皮包著,兩個鎖頭也都用鐵澆灌封閉。建文帝看後大哭,急命人舉火把燙了化鎖頭,同時舉火燒了宮殿,馬皇后赴火而死。

建文帝迷蹤:一個與眾不同的故事

準備剃度的朱允炆

程濟打碎盒子,得到三張度牒:一張簽名應文,一張簽名應能,一張簽名應賢。袈裟、幗鞋、剃刀俱備,另有白銀十錠。書信一封:“應文從鬼門出宮,其餘人皆從水關御溝出宮,傍晚,在神東觀西房聚會。”建文帝嘆道:“此乃天意啊!”程濟立刻為建文帝剃髮。吳王教授楊應能願剃髮跟從逃亡。監察御史葉希賢毅然說道:“臣名叫賢,必是應賢無疑。”也隨之剃髮。

於是各自更換衣帶好度牒,大殿之中共有五六十人,痛苦伏地,發誓願隨建文帝出逃。建文帝說道:“人多也沒有什麼益處,你們所擔任的職務都很重要,必定到追何盤查,你們家中都有妻子、兒女,必定心事縈懷,應當各自從便。”

御史曾風韶說道:“臣情願以死相報陛下知遇之恩!”皇上叫大臣退下,悲痛萬分,帶了幾人一同出逃。有九個人跟隨皇上至鬼門,有一小船靠上岸邊,乃是神樂觀道士王升,見了建文帝急忙叩頭口稱萬歲,說:“我知道陛下必定來此。從前高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託夢,命臣到這兒來!”

乘船出逃

於是乘船來到太平門,王升引至觀前,時已傍晚。不多時,文武大臣們都趕來了。建文帝丟然說:“從今以後我們只能以師徒相稱,不必再拘泥於君臣之禮。”諸臣皆哭泣應諾。廖平說道:“各位都堅持跟隨皇上,但隨行之人不必多,更不能過多。可選其中沒有家室牽連並且勇猛強悍之人,最多不過五人,其餘皆可在遠方做為聲授。”

建文帝迷蹤:一個與眾不同的故事

發動靖難之役的明成祖朱棣

於是大家圍坐在地上,道士送上夜餐,眾人進行了一些安排。建文帝說:“我現在前往雲南,依附西平侯。”史彬說:“現在朱棣勢力大,耳目眾多;不如往來於名勝之地,東西南北,都是是我主之家。臣家中日常足夠人使用的補給,可留在那裡居住,陛下意下如何?”建文帝說道:“可以。”於是輪換住在七位忠誠於建文帝的大臣家中。

有一日,建文帝說道:“這裡只可暫時停留,不可久住,明早一定出發,去什麼地方?”眾人打算去浦江,半夜,建文帝腿痛難忍,估計不能再走。天剛亮時,牛景先與史彬步行至中河橋,尋找可以乘坐的船隻。遠遠望見有一艘小艇,是吳人,急忙招呼上前打聽,原來是史彬家派出來,偵察史彬之兇吉。

建文帝迷蹤:一個與眾不同的故事

剃度的建文帝朱允炆

史彬和牛景先急忙迎接建文帝,哲且到史彬家居住,諸人聽了悲喜交加。同乘共八人,有程濟、葉希賢、楊應能、牛景先、馮漁、宋和、史彬,其餘人各奔東西,約定月底會晤。史彬待奉建文帝在自己家居室的西側住下,此處取名清遠軒,眾人皆出跪拜,建文帝將清遠軒改名為水月觀,並親筆篆文。過了三天,諸臣到史彬家聚會。五日,帝命眾人各自回家探親。

不久,蘇州府吳江邑丞鞏德到史彬家追索,還說道:“聽說建文皇帝住在君家。”史彬說:“沒有這回事。”邑丞微笑而去。

眼看形跡敗露,建文和兩個和尚,一位道士跑路了,其餘的人各奔東西,這天是八月十六日。建文帝乘船至京口,過六合,而後陸行至襄陽。十月,至廖平家,適逢有人窺探蹤邇,遂決意前往雲南。

雲南留居

永樂元年(1403年)春正月十三日,建文帝至雲南永嘉寺。

建文帝迷蹤:一個與眾不同的故事

準備乘船出逃的朱允炆

永樂二年(1404年)春正月,建文帝離開雲南,去重慶,又抵達陽,六月進入吳地,八月八日又至史彬家。當時天已黑,史彬家中已上燈通明。建文帝突然到來,史彬及家中人急忙跪拝,表示竭誠迎駕。飲酒半酣,建文帝說道:“我明天早晨就離開這裡。”史彬回答說:“臣掃門等候皇上多時,即使有不恭之處,乞求原諒。想挽留師父數月,為何要明天就急忙離去呢?”

原來,建文帝命隨從逃亡時規定諸臣皆以師徒相稱,史彬稱建文帝為師父。建文帝哭道:“我叔叔急於殺我,昨天在去西安途中,見一夥人迎面而來,我跟這個人很熟悉,他一定會上報的。東南方向逃亡大臣中你是首屈一指的,而我離開這裡也是為你著想。”說完之後大哭不已,又說:“此地靠近皇官,多有不便。”

史彬回答說:“其實這裡也沒有什麼害處。”又看到到建文帝衣服鞋帽甚是破舊,特意挽留了三天,命家人趕製了新衣服送建文帝趕路。建文帝去了杭州、天台、雁蕩等地。後天氣寒冷,建文帝返回雲南,堅決拒絕諸臣挽留而走。

建文帝迷蹤:一個與眾不同的故事

出逃的朱允炆

永樂三年(1405年)春二月,建文帝來到重慶大竹善慶,有一位叫杜景賢的人,特意為建文帝建造一座房子居住,被建文帝拒絕,又聽到建文舊臣慘死一事,流著淚說道:“是我得罪了神明,那些人都是被我給連累啊。”

永樂四年(1406年)夏四月,建文帝來到西平侯沐晟家中,留居十餘天。五月,至白龍山結庵而居。水樂五年(1407年)冬十二月,建文帝祭祀死難諸臣,親自撰文哭祭。當時朱棣調査建文帝的行蹤聲很緊,戶科都給事胡濙訪求張三丰,就是為查建文帝而至,建文帝得知這事情之後,在山中隱居不出來。

永樂七年(1409年)春正月,明成祖命太監鄭和出海,航駛印度洋地區。當時鄭和、胡經常來往於雲南、貴州一帶,迫查建文帝的行蹤。於是建文帝東行,三月至善慶裡,五月又至襄陽。

永樂八年(1410年)春三月,建文帝再次返回白龍庵。工部尚書嚴震出訪安南(今越南),秘密尋訪建文帝,一日,在雲南古道上,嚴震與建文帝突然相遇在雲南,相對而泣。建文帝說道:“你要如何處置我?”嚴震回答說:“你趕快走吧,臣自有方法應對。”當晚嚴震便在驛亭中自縊而亡。

建文帝迷蹤:一個與眾不同的故事

福建寧德上金貝村,專家考證說極可能為建文帝朱允炆出家後的墓

建文帝再次去白龍山庵,此時他已是面色憔悴,面容枯黃,大熱天的又患上痢疾,因為害怕追兵,又不能出山化緣,處境極其狼狽。這時候史彬等一批舊臣前來探訪,建文帝同諸臣相對大哭,隨之又問道:“你們可曾攜帶食物過來啊?”

諸臣各自進獻,唯有史彬帶有家僮,所獻的土特產豐富,因他當年擔任的職位接近宮禁,瞭解建文帝的喜好。建文帝把進獻的東西全部品嚐了一遍,哭著說:“這些東西已經有三年沒有吃到了!”三個人留在這裡很長時間,建文帝讓他們自返回家,臨別時痛哭失聲。又咐他們說:“今後不要再來了,萬里相隔,道路險惡;二來,各關隘渡口盤問仔細,何況我現在生活安定,你們不必擔擾了。”史彬等人叩首領命而去。不久,建文帝又離開白龍庵到別處去了。

遊歷天下

永樂二十年(1422年)夏四月,建文帝迴避官府移居庵南四十里處,名日淥泉。

永樂二十ー年(1423年)春二月,建文帝入楚,程濟隨從,登遊章臺山,作詩憑弔:“楚歌趙舞今何在?催見寒鴉繞樹啼。”六月,建文帝遊歷漢陽,登晴川樓,無限感慨,又昑雲:“江波猶湧憾,林欲翻愁。”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春春二月,建文帝東行,冬十月,與史彬相遇在旅店之中,說到成祖駕崩榆木川時,稍露喜色。史彬問建文帝起居情況,建文帝說:“近來吃嘛嘛香,精神倍爽。”當即同史彬回到江南,來到史彬家。史彬於重慶堂備置美酒佳餚,奉建文帝為上座。

建文帝迷蹤:一個與眾不同的故事

影視劇中出家的朱允炆

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春正月,建文帝去福建潮音洞拜謁大士。五月,從閩、粵返回慶庵。僅令程濟一人隨行。聞聽明仁宗駕崩,建文帝說:“我的心終於放下了,今後往來各處也可稍微如意。”不禁悲喜交加。

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秋八月,建文帝在庵前條祀隨同逃適而已去逝的諸位大臣。宣德二年(1427年)春正月,建文帝移居慶靜室。

從宣德三年(1428年)一直到正統四年(1439年),建文帝遊覽了很多地方。

正統五年(1440年)春三月十三日,建文帝對程濟說:“我決意東行,你怎麼不替我ト一卦?”程濟ト卦得到的暗示為“歸妹”,程濟一看拍案大呼道:“此乃大凶之卦,現在太歲干支皆為金金,火必相剋,夏季轉轉瞬即至,太危險了。”

建文帝平時喜好做文章,能寫詩詞,曾作詩曰:

“牢落西南四十秋,蕭蕭白髮已盈頭。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長樂官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收。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

後來又到貴州金竺長官司羅永庵,在其牆上題詩,其中有一首:

“風塵一夕忽南侵,天命潛移四海心。風返丹山紅日遠,龍歸滄海碧雲深。紫薇有象星還拱,玉玉漏無聲水自沉,遙想梺城今夜月,六宮猶望翠華臨。”

迴歸宮廷

此時,建文帝逃亡已經有三十九年了,恰逢同住的一個僧人偷走建文帝的詩作。自稱建文帝,到思恩知州嶺瑛處,口出狂言道:“我是建文帝。”嶺瑛聽後大驚失色,馬上拘禁了僧人,連同建文帝,速奏皇上,下詔書押送京城,程濟隨從,八月至金陵,九月至北京,皇上命御史審理此案。僧人自稱“九十多歲了,將要死了,想埋在爺爺陵墓旁邊。”

御史質疑道:“建文帝生於洪武十年現在為正統五年,應當六十四歲,怎麼會是九十多歲呢!”審問結果,那僧人名叫楊應祥,鉤州白沙里人。御史將實情上奏明英宗,將僧人定為死罪,投入錦衣獄,隨從共十二人,發配邊疆。

此時建文帝有了南歸之意,說明實情後,御史才得知。太監吳亮年事已高,曾經服侍過建文帝,於是命其前去訪查。建文帝看到吳亮,就說到“你不是吳亮嗎?”吳亮連忙否認說:“我不是。”

建文帝說道:“我當初離開這裡時,你服侍飲食,吃的是媺鵝,將肉片扔的滿地都是,你手裡捧著壺,伏地像狗一樣舔食肉片,怎麼能說不是呢?”吳亮伏地痛哭。而建文帝左肚有一個黑痣,撫摸察看,手捧著建文帝腳,又大哭不已,不能仰視,退下後自縊而亡。

明英宗將建文帝迎入西內宮,程濟聽說此事後,感嘆道:“今日我終於完成了使命。”遂動身前往雲南焚燬庵堂,解散僧徒。建文帝入宮後,宮中的人全都稱其為老佛,後建文帝壽終正寢,埋葬在西山,不追封,亦不樹碑立傳。

點評

明建文帝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之孫,太子朱標之子,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即位,次年改元建文。即位後,用兵部尚書齊泰、太常黃子澄謀定策削藩,波及燕王朱棣。燕王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誓師起兵,指控齊泰、黃子澄為奸臣,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自稱“靖難之師”,1402年6月,朱棣南下,勢不可檔,很快攻入南京。

建文帝迷蹤:一個與眾不同的故事

明惠帝朱允炆最後結果到底如何,還有待史學家去考究

宮中起火,建文帝不知所終。這是目前史學界通常看法。這也是《明史》留下的一大疑案。谷應泰認為,朱棣兵打入京師,宮中起火,建文帝由地道出逃,其後在雲南、貴州、巴蜀為僧,實為民間傳說,不以為據。宮中起火,建文被焚死,可能性較大。至於建文帝最後的結果如何,還需史學界的進一步探索研究。


《明史紀事本末·建文遜位》 【清·谷應泰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