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電商大數據:43萬家電商企業“死在沙灘上”

過去10年,電商因為便捷、性價比高等因素,已深深改變了大家的生活方式。疫情期間,“無接觸購物”的需求更是催生著電商進一步繁榮,以及電商本地化的快速到來。然而,在電商行業高速發展的背後,仍然隱藏著諸多與消費者自身利益相關的問題亟待解決。根據中國質量萬里行消費投訴平臺受理情況統計,2018年度,中國質量萬里行共收到電商行業有效消費投訴25576例,其中有關商品質量問題的投訴為29%,約佔三成。還有針對大數據“殺熟”的質疑也屢次出現。

近日,天眼查發佈315電商大數據報告,縱觀國內近十年電商行業的發展,從企業分佈、融資狀況和風險數據等多角度入手,試圖展現一個全面的“電商江湖”。

我國近300萬家電商

43萬家已註銷吊銷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全國企業名稱或經營範圍含“電子商務、互聯網銷售”的企業共有近300萬家,其中約87%的企業成立時間小於或等於5年,超70%的企業註冊資本在200萬元以下。

另外,我國電商企業呈“倒V式”增長趨勢,從2013年起開始迅猛發展,至2017年增速達到高峰,為74.95%;自2018年以來,增速有所放緩,但依舊保持在40%左右。

2013年,被稱為是“中國移動互聯網爆發元年”,從來就不缺故事的電商江湖,在2013年自然也分外熱鬧:餘額寶、微信支付紛紛上線,天貓“雙11”交易額突破350億元,小米手機3分鐘內銷售額超億元,京東全年銷售額超1000億實現微利等。

從地域分佈來看,廣東省的電商企業最多,超過62萬家,佔總數的21.6%,其餘的電商企業也較多集中在沿海地區,如上海、浙江、福建、山東、江蘇等。其中,較為知名的城市有浙江義烏、江蘇崑山、福建石獅等。據稱在義烏,每新增3個老闆,就有一個是電商。

而由於經營過程中的各種問題,不少電商企業已經退出“江湖”。截至目前,全國共有43萬家電商企業顯示註銷或者吊銷,佔企業總數的近15%,其中約32萬家註銷、吊銷的企業為創業型企業(成立時間小於等於5年)。在這些企業中,不乏一些已有一定實力的企業,其中超3萬家企業的註冊資本超過1000萬元,357家企業有公開融資事件。

截至目前,電商企業融資事件累計超過9900次,輪次較多集中在天使輪和A輪,約佔融資總次數的63%。從2014年開始,電商企業獲融資頻率顯著提高,2017年的融資次數為歷年最高,單年產生融資2169次。

今年1月16日,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佈《2019年度中國電子商務投融資市場數據監測報告》。根據已公開披露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電商市場融資總金額達1933.81億人民幣。其中,物流科技電商568.66億人民幣,佔比29.4%;生活服務電商622.67億人民幣,佔比32.2%;零售電商340億人民幣,佔比17.58%;跨境電商214.7億人民幣,佔比11%;產業電商187.7億人民幣,佔比9.7%。

近五年累計73萬次經營異常

超9萬家企業曾被行政處罰

在經營風險方面,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電商企業近五年累計產生超73萬次經營異常,2019年就有20萬次,佔比近30%;而電商企業的行政處罰數量也從2015年起開始翻倍增長,直到2019年新增數量才有所回落。

從企業數量上來看,超過9.5萬家的電商企業曾被行政處罰,近7000家公司產生過3條及以上的行政處罰。在這7000家公司產生的超4萬條行政處罰中,因涉“食品安全、產品質量、無證經營、虛假宣傳”而產生的處罰約有5700條,佔比超過14%。

從司法風險來看,法律訴訟案件數量持續上漲,僅2019年就達14萬件。此外,電商企業近5年共產生8.6萬條被執行人信息和超3萬條失信信息。

《電子商務法》實施一年

維護各方權益作用積極

根據中國消費者報社和阿里巴巴集團聯合發佈的《電商消費維權指數2019年度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電商消費維權指數均值81.6,相比2018年降低14個點,保持在正常區與樂觀區之間。雖然指數構成中的總糾紛率指數增加了8.8個點,但假貨感知率下降了19個點,這也成為總指數下降的主要原因。

2019年是《電子商務法》的元年。實施了一年的《電子商務法》,在規範電子商務主體行為,在維護各方權益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比如搭售需有顯著提示、保證押金順利退還等。

此外,我國發布了首個電商產品質量網上監測標準《電子商務交易產品質量網上監測規範》,初步構建了“網上查找、源頭追溯、屬地查處、誠信管理”的電子商務交易產品質量監管新機制,為電子商務交易產品質量監督等相關標準化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但是,對於直播帶貨、零星小額、二選一、大數據殺熟、個人信息保護等問題,仍然需要法律給消費者提供更加確定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