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50歲生活基本無憂,就是感覺寂寞,我該怎麼過?

最近,老王非常的鬱悶。

前幾天跟孫子視頻的時候,老王發現他跟自己說話不太耐煩,自己的嘮叨好像也不怎麼聽了,一個星期就等著週六跟孩子聊會天,結果兩分鐘不到,孫子就把電話掛了。

老王放下電話,看著空無一人的房間,一種深深的失落感撲面而來。


過了50歲生活基本無憂,就是感覺寂寞,我該怎麼過?

和老伴爭吵了一輩子,這會她倒越活越精神,天天約著老姐妹出去賞花、唱歌、跳廣場舞,自己呢,退休後幾乎沒有什麼愛好和朋友,天天憋在家裡,除了看手機、看電視,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老王混到這個年紀,衣食基本無憂,兒女忙著自己的工作,孫子也上了小學,終於盼來了年輕時期待的輕鬆,卻覺得生活沒滋沒味,迎接自己的是彷彿一眼望不到頭的寂寞。

老王越來越沉默寡言,不禁問自己,難道剩下的歲月就要一直這麼過了?

1、

老王的生活,幾乎是大多數中國男人的必經之路。

年輕時忙於為生活奔波,為了養家殫精竭慮,幾乎沒有太多的家庭生活。

曾經因為工作結交的酒肉朋友,自退休後,漸漸就失去了聯絡。

年輕時因為顧不上管孩子,所以兒女跟自己說不上疏離,也算不上親熱,就是聚在一起,好像也沒有太多話可以說。


過了50歲生活基本無憂,就是感覺寂寞,我該怎麼過?

幫著帶帶孫子吧,孫子一天天大了,跟自己的父母都有了代溝,更受不了自己過時的囉嗦。

老王的身邊空無一人,就剩下那個往日裡和自己打打鬧鬧的妻子,彼此積攢了一輩子的怨氣,大家雖住在一個屋簷下,但早就分房睡,互不打擾,也不可能再分開了。

看著她每天生龍活虎地去跳廣場舞、和鄰里姐妹說說笑笑,他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緒,大概是,他一個大老爺們兒雖然羨慕、但不可能也去加入,所以生出了說出來連自己都感覺丟人的嫉妒。

大半生自己都昂首挺胸地活著,這會突然變成了一個彷彿對誰都沒用的人,身體也越來越不行了,老王們的心中充滿了沮喪、失落、空虛、寂寞。

過了50歲生活基本無憂,就是感覺寂寞,我該怎麼過?

作為一個年輕人,我曾經看到很多男性長輩,在四十幾歲都抱怨自己工作太累,就想立刻休息。但他們一退休,整個人的精氣神就垮了。

以前和妻子感情好的,現在每天沒事找茬吵架;以前感情就不好的,更是一臉愁容。

我看著心裡都覺得難過。

2、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指出,人有五個層次的需求,分別是:

(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社交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實現需要。

老王退休之後,因為生活基本衣食無憂,生理、安全的需求是得到了滿足,但離開了單位,沒有事做,沒有了歸屬感,沒有朋友,所以社交、尊重、價值感的需求都沒有得到滿足。

老王的狀態不能定義為孤獨,他是真的寂寞。

過了50歲生活基本無憂,就是感覺寂寞,我該怎麼過?

復旦大學教授陳果,曾經把孤獨和寂寞做過比較:孤獨是自得其樂的獨處,而寂寞是無處安放的空虛,孤獨給人以力量,而寂寞會讓你變得浮躁。

如果老王每天都能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就算沒人說話聊天,他也能自得其樂地安排好生活,那就是一種高級的孤獨,而他不是,他是自己高層次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由此產生出來的迷茫和空虛,生命的能量越來越弱。

他想做點什麼來填補這份期望,卻分不清楚,到底怎樣,才能驅趕這種可怕的、如影隨形的感覺,他甚至從來沒有細想過,自己到底缺的是什麼,應該怎麼過才能讓生活重新充滿快樂。

3、

想講個笑話。

一老頭喪偶多年,想找個新老伴,又不好意思跟兒女說。

他拐彎抹角地說自己年齡大了,怕冷,兒子就給他買了床電熱毯。

第二天,他又說,太寂寞了,家裡都沒聲音,兒子就給他買了收音機。

第三天,老頭急了,說,能弄個喘氣兒的回來陪老子嗎?

後來,兒子就把寵物犬給老頭兒領回來了……

此事告訴我們,想要什麼,就要大膽地追求;要想自己快樂,就得找準真實的需求。


過了50歲生活基本無憂,就是感覺寂寞,我該怎麼過?

如果缺個老伴,去找到這個人陪伴就會開心許多,有人交流會驅趕很多的寂寞。

如果缺乏價值感,可以發揮餘熱,把自己的經驗和知識繼續利用,63歲的華東師範大學戴建業教授,為了給老伴治病,一不小心就在抖音火了,可謂人生處處是驚奇和轉角。

如果缺乏社交,就走出家門多交朋友,你可以和他們一起鍛鍊、娛樂、旅遊,聊那些男人愛聊的內容,社交產生多巴胺,就是給人帶來快樂喜悅的激素,會讓你忘記了寂寞。

如果想要實現自我,這時候剛好拾起年輕時未完成的夢,誰說年紀大了就不可能實現?摩西奶奶是一個養育了10個孩子的家庭主婦,58歲才開始自學畫畫,80歲舉辦了個人畫展,89歲還得到杜魯門總統授予的殊榮。


過了50歲生活基本無憂,就是感覺寂寞,我該怎麼過?

她在《人生隨時可以重來》一書中說,你最喜歡做的那件事,才是你真正的天賦所在,不要給自己找藉口,最想做的事,永遠都不晚,哪怕你已經80歲了。

要想生活不寂寞,就得思想不退休。

要想後半生過得充實快樂,就得一一去正視和追逐自己最深層次的需求。

4

英國印度裔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保爾曾說,大多數人並不是真正的自由。他們被束縛在自己開闢出來的舒適圈裡。由於視野狹窄,他們限制了自己的可能性。

如果老去的生活,意味著思想僵化、體力不支、空虛惶恐,那麼人生的後半程真的只剩下無窮無盡的寂寞。

但只要你打開家門,走出第一步,不墨守成規、不沉溺過去,不抗拒任何一種新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就完全可以一切重頭,讓生活過得熱氣騰騰,沒時間傷感失落。


過了50歲生活基本無憂,就是感覺寂寞,我該怎麼過?

舒適圈,是每個人自制的牢籠,在裡面很安全,但生活只會越來越黯淡、沒有滋味,怎麼過都感覺是乏味、難熬的生活。

生活不會讓你寂寞,讓你寂寞的是你自己對生活的選擇。

希望你們都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