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借錢()

一)數學題

首先回答一封讀者來信。《長線負債率 #2080》發出後,有人留言評論,表示對於22%比例之低難以置信。

絕大多數人都難以置信。他們生活在一個《邪惡的媒體 #80》包圍的環境中,文科生小編天天憑著臆想,天天造謠,汙衊職業炒家。


為什麼22%就是上限。我們和你算一道數學題。

假設你把負債提高一倍。

假設一個億元富人,他有10000W資產,22%負債。

  • 總資產10000W
  • 負債2200W
  • 淨資產7800W


如果我現在很努力,費盡各種各樣方法,我盡全力“貸款倍增計劃”[1],設法把“負債”增加一倍。

達到4400W。會發生什麼情況。


你拿支筆算一算,“有借必有貸,借貸必平衡”。

如果你負債端增加了2200W,那麼你的資產端呢?

或者說,你燒掉了2200W。可是錢呢,錢去哪裡了?

  • 你去澳門賭場賭輸掉了
  • 花天酒地花掉了
  • 投資買了別的資產

我們看看上述列表。多軍都是很“正正經經”的人,秉承著清教徒般的生活方式。

如果一年之後結賬,發現賬戶負債多了2200W。

那麼這2200W是用於消費/賭錢的概率,幾乎為零。

“借貸必平衡”,最大的可能性,是你又增加了2200W資產。

所以你對應的,是4400W負債/12200W資產。

負債率:4400/12200=36%


且慢,“負債增加一倍”,絕對不是一夜之間可以完成的。

一筆貸款的流程,可能就要三四個月。這些事說說容易,可真要去做,都是案卷累牘做死人的文書事。

所以“貸款增加一倍”,你至少需要一年“時間”。

而一年時間,樓市又升了20%。等你做完了之後,房價又漲了。你的資產不是12200,而是12200 * 120% = 14640W

負債率:4400/14640=30%

此外,你的貸款總是在不停地歸還中。本金始終在縮水,所以最終數字是29%左右。

這告訴我們的是,“哪怕你竭盡全力”,而且徹底做零首付,而且一年之內把貸款規模翻翻。

你的負債率,也不過從22%升到了29%。

而第二年呢,他又降下來了。


在真實的實戰之中,“貸款增加一倍”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為你的十幾筆貸款,是經年累月積累下來的。是許多歷史遺留,當年偶然的情況下才貸得出的。

現在讓你再貸一遍,你都貸不足。更何況還要期待“翻翻”呢。

而真實世界,零首付也是不可能的。要搞這些貸款,資產只會增加得更多。

結論就是:

如果你是一個本本分分的人家,錢不是去賭博輸掉,不是花天酒地。

純粹地要靠投資運作,22%我已經絕望了。30%這輩子無望。


二)融資

言歸正傳,講回本章的主題。

在上一節中,我們說到了;

“若想要保持負債率不變,則貸款需要和房價一樣迅速增長”。


知道了這個概念,才理清楚了你今後行動的“主線”。

職業炒家的主要工作是什麼?

社會上對於“職業炒家”有著巨大的誤解。

最底層下賤的看法,集中在一個“炒”字。

它們以為樓市是和股票一樣,要翻來覆去“炒”的。

股票之道,要坐莊,要對敲。要製造新聞,要烘托熱點。

要人為地營造交易量和K線圖。

散戶看見漲了,“因為漲所以漲”,跟風衝進來。大鱷才可以吃魚。


於是最底層最低賤的那批媒體,把炒樓稱為“炒”。好像職業炒家天天都泡在交易所,每個月買賣幾十套,並且聯手對敲價格之類的。


而第二層的看法,則是認為炒家以“筍盤”為主。

第二層的看法,炒家就是騎著一個小自行車,天天在大街小巷串來串去。

職業炒家每個月看幾千套房源,對整個地塊瞭如指掌。一旦有筍盤便宜貨冒出來,第一個就撲上去。

事情的真相呢。

真正的職業炒家,80%的時間,

在搞錢


嗯,差不多就是80%的時間,以及80%的精力心力資源關係。

還有5%的時間在交易。

還有15%的時間在看房。

職業炒家到了後期,全部的工作就是

去搞錢,去搞錢,去搞錢。


你要說什麼“掃街,挖筍”,職業炒家是有,但不是重點。

你真的要問我,我都答不上來。或許比我更熟悉市場的人大有人在。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狀態。因為“市場上不缺單子”。

市場上真的不缺單子,可以說簡直就是“遍地黃金”。


市場上的投資和商機多到了如此程度,以致於我們隨隨便便拉一個單子出來,就能做到“單利100%”

具體單利100%,還是單利120%,其實也沒多大區別了。

而限制你的瓶頸是什麼呢。瓶頸是“沒錢,沒錢,沒錢”。

行情如此好賺,隨著上海樓市從80000/m走向250000/m的過程中,任何一套房子買進就是賺。

所謂“木桶短板”理論。整個系統中最短的一塊板,是融資錢不夠。

而至於買什麼,已經不重要。不值得花太多的精力關注了。


三)持久的貧窮

多軍的特徵,是持久的“貧窮”。


以前我有個兄弟,大富,做實業的。

他看我整天愁眉苦臉的,問“煩心啥呢”。

我說,“缺錢,還有ABCD這幾個窟窿。另外有套心水筍盤在購物車”。

他說,“缺多少呢”。

我說,“300”

“哎,那愁什麼呢。哥借你300,一醉借千愁”。


過了幾個月,他又見到了我。見我愁眉苦臉的。

“煩心啥呢”。

“缺錢,還有ABCD這幾個窟窿。另外有套心水筍盤在購物車”

“缺多少呢”

“300”

“不是剛給你300麼”。

“缺600”

“得了,600”.


再過了幾個月,他又見到我。見我愁眉苦臉的。

“煩心啥呢”。

“缺錢,還有ABCD這幾個窟窿。另外有套心水筍盤在購物車”

“缺多少呢”

“300”

“不是剛給你600麼”。

“缺900”

“行,我算是瞭解你了。給你哪怕再多的錢,你永遠都不夠的”。

“你丫就是個無底洞”。


為什麼不夠呢。

不夠的原因,主要是現金的回報高,單利100%。

以前有個匈牙利人,在《資本論》的第279頁,註解欄寫下這樣一段話,“如果為了200%的利潤,許多人就不惜…………”


炒樓這一行,最關鍵最大最大最大的痛苦,就在於“回報太高”。

同時,他又是單利。不是複利。

因為宏觀調控的阻隔,你不捨得把房子賣了。套現就有+25%的虧損稅。


這就導致了你永遠沒有現金。

現金的回報既然如此之高,你肯定把所有的子彈都打光的。

而你眼睜睜地看著還有大量的80~100%年回報項目漂在眼前。

心在滴血。


四)跪著借錢

職業炒家80%的時間和工作,是“去搞錢”。

相對於“多買二套”的誘惑,“深度優化”的單套意義並不大。

所以我們主要的精力,都要放在資金運作上去。


如何融資,主要有三條管道;

1)信用卡

2)銀行貸款

3)私人借貸

如果以此為綱領的話,則接下來幾篇,會逐漸進入《信用卡卷》《銀行貸款卷》《拆解借款卷》,此為綱目。


五)值得

最後一個問題,是“這樣做是否值得”。

我們的回答是,看清楚了,“完全不值得”。

可以見下圖表格;

0%

10%

22%

資產

100

100

100

負債

0

-10

-22

淨資產

100

90

78

(一年後)

0%

10%

22%

資產

120

120

120

負債

0

-10.5

-23.1

淨資產

120

109.5

96.9

20%

21.7%

24.2%

這張表格,顯示的是“完全沒有負債”“負債10%”“負債22%”三種情況下,財富的增長速度。

假如樓市升20%的話,一年之後他們的“淨資產”增長分別是20%,21.7%,24.2%

複利。


你仔細看這個結果,發現“差別”並不大。

如果你使勁地維持著“22%”的負債率,年復一年使得負債跟隨著房價的速度在上漲。

這是一件極端極端艱難的事,充滿了痛苦。充滿了絕望。

而你的回報呢,微不足道,大致也就是“20%”和“24%”的區別。

其差別,僅僅是4%四個百分點。

複利每一年。


4%看似很多,但如果放十年,我也就比你多+50%淨資產。

和這個過程中遭遇的苦難相比,“堅持完美”收穫幸福回報幾乎微不足道。

因為你資產規模非常非常龐大之後,你的貸款沒辦法也變得很大。

如果僅僅22%的槓桿率,那和0%也沒什麼區別。也就跑快了一點點吧。

值得麼,億元富人真的差這幾百萬麼。


你設想一下,假設你是一個“億元富人”。

在某一個機會,你抵押出了400W。去買一套筍盤,抵押再加七成按揭。

這套單子可以算做得非常之“完美”。一段時間之後,400W就變成了800W,你淨賺400W。

一槍頭猛賺400W,這個在任何一臺“老孃舅”電視節目之中,都是值得吹噓的大話題。

如果是市井弄堂,大概可以吹三代人。

爺叔們喝著老酒,赤膊馬甲抽香菸。

侃著你如何無中生有,傳奇式的經歷先是套取現金出來,然後買入筍盤,鬥智鬥勇。

最後放大槓桿按揭,房價如期望般的大漲,賺錢如流水般的容易。


OK,這些都不錯。這些都很激動人心。

可是,then?

如果你不是棚戶赤腳滾地龍,不是“四百萬改變人生”的階層。你是一個擁有10000W的人。

再多400,相當於10400W,SO WHAT!


淨賺400W這種事味同嚼蠟,真的一點意義也沒有。

真心煩,懶得幹。

努力維持著22%的負債率得不償失。“空手套白狼”去賺400W得不償失。

這是一種很複雜的精神境界。

在目前還很初級的階段,說了你們也不懂。

在以後會慢慢展開知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