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神龍政變,隆武政變,對李隆基有什麼啟示和領悟及改變呢?

紅紅火火講歷史


對不起題主,小編確實知道李唐通過幾次政變復辟成功;成功從外戚手中奪取了政權,小編知道的有神龍政變、唐隆政變、先天政變使李隆基成功掌握政權並勵精圖治;但是小編真的不知道“隆武政變”與李唐的關係。

小編在此就只說說李隆基在這幾次政變中角色;歡迎大家指正。

繼承人的選擇成為武則天晚年的難題。

武則天晚年總是在考慮是將皇位傳給兒子還是傳給侄子。因為如果傳位給兒子那麼武周朝就此結束,李唐復辟成功。

傳位給侄子(武三思),則武周王朝繼續;但是武則天的地位就會變得尷尬,武姓繼承皇位之後必定祭拜武氏祖先;她這個做姑姑的外人又該何去何從。

最後在公元698年立了李顯為太子,但是寵臣張易之、張昌宗把持朝政。


李氏子弟聯合復辟。

張易之、張昌宗是武則天晚年的第一寵臣。他們把持朝政,有一次李顯的兒子和女兒在議論他們被告密;於是他們在武則天年前添油加醋。後來被武則天訓斥,李顯只能讓自己的兒女自縊。

在這種情況下李顯、李旦、太平公主等人知道只有聯合滅了這兩人才能保住李唐的江上,自己的地位。

公元704年武則天病重,只有他兩兄弟在身邊伺候;其他人不能靠近。

公元705年張諫之等五人發動政變殺死張易之、張昌宗,逼迫武則退位;第二天李顯登基。


神龍政變時李隆基14歲,正好在宮中目睹了一切。

李隆基在神龍政變之前曾經被幽禁宮中7年,在這些年了他沒有自由沒有希望。神龍政變在的心裡埋下了一顆種子,一顆“武裝奪取政權”的種子。

公元710年李隆基從潞州回到長安;他秘密結交皇帝的萬騎軍隊。

萬騎:皇帝的近衛(私人武裝部隊),原形為百騎後來通過幾代皇帝的發展成為了萬騎。他們每個人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與太平公主聯合,剷除韋后集團(唐隆政變)。

由於李顯贏弱,他的皇后開始學習婆婆(武則天)培養外戚勢力,控制朝政。韋后試圖學習武則天稱帝為女皇,只是她的勢力與運氣似乎都不如她的婆婆。

韋后集團的計謀沒有成功,因為這時候的李隆基已經成長起來;他要有預謀的搞定了萬騎軍隊。

他毫不猶豫的發動了政變,搞定韋后集團;他們立李旦為皇帝,李隆基為太子。

這次政變李隆基是預謀,他和太平公主合作再次完成了李唐權力的迴歸;按照正常的流程應該是李旦去世,李隆基繼位。

李隆基、太平公主爭權(先天政變)李隆基掌控全局。

李隆基與太平公主是“唐隆政變”的兩大功臣;李旦繼位之後對他們兩人都很是倚重。這就造成了矛盾的根源。

太平公主幹與朝政,經常與李隆基不和;後來甚至發展到公開約宰相協商更換太子事宜。太平公主將矛盾公開後卻被李隆基先下手為強。

從先天政變之後李隆基徹底掌握政權,從此開始他的治國之路。

掌控大局,勵精圖治。

李隆基清楚太平公主集團之後,國內政治形式穩定了;可是人民的生活以及吏治、軍隊都存在很多問題。

李隆基通過政變以及自己的親身經歷,認為必須任用賢臣為宰相才能將國家治理好;所以李隆基先後任用了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等為宰相。

這些宰相提出的政策都是利國利民的。例如:“十事要說”其中包括勿貪邊功、廣開言路、獎勵正直大臣、勿使皇族專權、勿使宦官專權等。

李隆基通過觀察別人的政變,到與別人兩個發動政變,再到獨立完成政變一步一步的成長起來,為唐朝開創了“開元盛世”。


盛世之後的糜爛生活,由盛轉衰的唐朝。

李隆基是開元盛世的締結者也是唐朝有盛傳衰的始作俑者。

晚年的李隆基,好美色!居然搶自己的兒媳婦。楊玉環原來是李冒的夫人,李隆基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用各種手段得到了楊玉環,還重用了楊國忠為宰相。

楊國忠獨攬大權,掌控朝政。至此唐朝發生了“安史之亂”由盛轉衰就此開始。


蟻史為諫


我是杭州刺史,我來回答。

神龍元年(705)正月發生於洛陽的政變,傾覆了 武周政權,李唐王室重回權利之巔。雖然正史中多 稱當時武則 天 病 重,為 防 止 張 易 之、張 昌 宗 兄 弟 篡 權,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崔玄暐、袁恕己等五位大 臣策動了政變。政變成功後,他們因功都被封王,稱“五王”,政變也被稱為“五王政變”。但這種記載並 不能完全反映歷史真相,拙文《五王政變名實考》曾 就政變之實際目標與策劃者進行了討論,認為:五王 是政變的先鋒,是名義上的政變策劃者,背後主謀是 李顯、李旦、太平公主三兄妹,他們是政變的最大獲益者,政變目標是二張兄弟的後臺武則天。換言之, 五王與二張鬥爭的表象之下,實際隱含著李唐皇室 李氏三兄妹與他們的母親兼大周皇帝武則天的較 量。政變後,中宗二次登基,政變的刀光劍影已成過 去,但勾心鬥角的政治鬥爭卻拉開了序幕。

一、中宗集團的形成

李氏兄妹三人合作打下了天下,坐天下卻只能 是中宗李顯一人。如果他信任自己的弟、妹,相王與 太平公主也能明確自己的身份,謹守分寸,雙方自可 相安無事;倘 若 有 一 方 超 越 了 界 限,平 衡 就 會 被 打 破。遺憾的是,中宗兄妹並沒能同甘共苦。

中宗前半生經歷了起伏跌宕,被流放均州、房州 等地十四年之久,如今朝中沒有深厚的根基,對第二 次稱帝有如履薄冰之感。而其弟相王李旦先後接替 皇位、擔綱皇嗣,在他身邊,聚集了很強的政治力量, 復位天子的李顯豈能沒有危機感?當年,就是這個 弟弟在自己被廢后繼任大唐國君。現在,自己失而 復得的一切會不會是黃粱一夢?這個弟弟可以是政 變的同盟軍,但也可能是自己的替代者。既然有前 車之鑑,政變成功後的中宗自然會產生一定的防範 意識和先下手為強的想法,建立自己的勢力集團乃 當務之急。

東宮舊臣自然是第一選擇。

神龍政變後,中宗將曾任太子左庶子的韋安石 召回,升任中書令,封鄖國公,賜實封三百戶,不久改 任戶部尚書、侍中。中宗和韋后曾在正月十五日夜, 親倖韋宅,厚加賞賜。又召曾任太子右庶 子的唐休璟,拜為輔國大將軍、同中書門下三品,封 郡公。不久,拜為尚書右僕射,再遷中書令。又以東 宮舊官,賜實 封 三 百 戶,封 宋 國 公。魏元 忠,原為東宮左庶子,中宗即位,立即召其回京,拜為 侍中、同中書門下三品。豆盧欽望因曾為 東宮舊臣而受到重用,“中宗即位,以欽望宮僚舊臣, 拜尙書左 僕 射、知 軍 國 重 事。”楊再 思 也 以 東宮舊臣得進,“中宗即位,拜戶部尚書,兼中書令, 轉侍中,以 宮 僚 封 鄭 國 公。”祝欽 明 也 是 因 這種身份升至宰相,他長安元年為太子率更令兼太 子侍 讀,次 年,遷 太 子 少 保。中 宗 即 位,“以侍 讀 之 故,擢拜國子祭酒、同中書門下三品。……累封魯國 公,食實封三百戶。”

外戚是中宗信賴的另一支力量。

武周時期,李顯的三個女兒與武氏結親,永泰公 主嫁武承嗣子武延基,新都公主嫁武則天兄子武承 業 之 子 武 延 暉,安 樂 公 主 嫁 武 三 思 子 武 崇 訓。政變後,武氏作為中宗外家與親家, 受到禮遇。其中,武三思既是中宗親家,又曾在李顯被召回重立為太子後,充當太子賓客,因此更是氣焰 熏天。神龍元年二月,詔以“特進、太子賓客、梁王武 三思為司空、同中書門下三品,加實封五百戶,通前 一千五百戶。”武則天在位時所封其他武氏諸 王,雖多降為國公、郡公,但仍算受到厚待,當時直臣 宋務光、蘇 安 恆 上 書 勸 諫,但“帝 不 悟”。其 實,不是“不悟”,而是有意為之。張柬之曾慨嘆政變 時不殺武三思之悔,曰:“主上疇昔為英王時,素稱勇 烈,吾留 諸 武,冀 自 誅 鋤 耳。今 事 勢 已 去,知 復 何 道。”這常被視為張柬之的自我開脫,其 實 還反映出李氏兄妹與武氏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們 主持的政變原本並沒有誅除諸武的打算,而且他們 當時團結一心,誰也未預料到成功後,基於人性基礎 上的兄妹聯盟的發展變化趨勢。中宗勢單力薄,即 位後,為了在三人聯盟中取得絕對控制權,武氏是合 適的政治夥伴。神龍年間,武三思為首的武氏外戚 權傾朝野,終致禍亂,景龍元年(737),太子重俊發動 政變,誅殺武三思。

中宗 也 優 寵 韋 後 親 屬,“內 外 封 拜,遍 列 清 要”。韋皇 後 的 父 親 和 四 個 兄 弟 都 早 卒,故 韋后對族人大肆封官。韋溫,韋后從父兄,神龍中累 遷禮部尚書,封魯國公。韋溫弟湑,左羽林將軍,封 曹國公。韋后一個妹夫陸頌為國子祭酒,另一個妹 夫馮太和為太常少卿。馮太和卒,韋后這個妹妹又 嫁嗣 虢 王 邕。韋 湑 子 捷,娶 成 安 公 主,韋 溫 從 祖 弟 濯,娶原嫁王同皎的定安公主,皆拜駙馬都尉。景龍 三年,韋溫遷太子少保、同中書門下三品,仍遙授揚 州大都督。韋溫等“既居榮要,燻灼朝野,時人比之 武氏”。韋承慶、韋嗣立與韋后同宗,也先後 受到重用。曾與二張親善,神龍初被貶官的韋嗣立 神龍初被召回,任黃門侍郎,轉太府卿,後被用為修 文館大學士,其兄韋承慶也由於素附二張,在神龍初 被貶,但歲餘即被召回,官至黃門侍郎。二人都擔任了品級很高的清官。

曾建議武則天傳位於子的武周舊臣也深得中宗 信任。如張錫在久視初年為相,建議武則天召回李 顯,他後來因故被流貶,神龍中,卻“累遷工部尚書, 兼修國史,東 都 留 守。”他當 是 在 神 龍 政 變 後被重新啟用。《全唐文補遺·千唐志齋新藏專輯》 收有其墓誌,稱“中宗即位,綸旨追還”。看來,武周 朝曾支持自己的官員,都是中宗新王朝倚重的力量。

甚至一些曾投靠二張的政治投機分子,也成了 中宗 爭 取 的 力 量。如 神 龍 政 變 後,朝 官 房 融、崔 神 慶、崔融、李嶠、宋之問、杜審言、沈佺期、閻朝隱等幾 十人皆因依附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而被貶官外放,但 他們大多又先後被召回。景龍二年,設修文館大學 士四員、直學士八員、學士十二員,李嶠為大學士,宋之問、杜審言、沈佺期、閻朝隱為直學士。劉 憲也是親附二張的官員,神龍初曾被貶官,但隨後又 受到了中宗的重用。“神龍初,坐嘗為張易之所引, 自吏部侍郞出為渝州刺史。俄復入為太僕少卿,兼 修國史,加修 文 館學士。”新出土唐劉憲墓 志曰:“左授渝州刺史。……有頃降敕,驛騎追還,拜 太僕少卿兼修國史,俄除兵部侍郎。微嬰風瘵,固求 閒逸,轉工部侍郎。未幾,復遷兵部侍郎。朝廷惜其 才器之 博,嘉 其 退 讓 之 風,拜 秘 書 監、修 文 館 學 士。”史傳與墓誌可互相參證。

二、景龍政變與中宗的猜忌

神龍三年七月太子李重俊發動政變,因該年九 月中宗改年號景龍,後世稱之為景龍政變。安樂公 主指稱相王為重俊同黨,中宗集團與相王、太平集團 的矛盾表面化了。《資治通鑑》卷二○八載:

初,右臺大夫蘇珦治太子重俊之黨,囚有引 相王者,珦密為之審理,上乃不問。自是安樂公 主及兵部尚書宗楚客日夜謀譖相王,使侍御史 兼御史中丞冉祖雍誣奏相王及太平公主,雲“與 重俊通謀,請收付制獄”,上召吏部侍郎兼御史 中丞蕭至 忠,使 鞫 之,至 忠 泣 曰:“陛下 富 有 四 海,不能容一弟一妹,而使人羅織害之乎!相王 昔為皇嗣,固請於則天,以天下讓陛下,累 日 不 食,此海內所知。奈何以祖雍 一 言 而 疑 之!”上 素友愛,遂寢其事。

雖然史載這是安樂公主的誣陷之詞,但從相王、 太平的立場看,他們參與神龍政變是出於維護李唐 的大局,倘若 安 樂 公 主 成 為 皇 太 女,會 產 生 兩 種 後 果,其一,在父權制的中國,權力將轉入其夫武崇訓 所屬的武氏 家 族;其 二,安樂公主成為第二個武則 天。這兩種情況都是相王與太平所無法接受的。所 以,相王不是沒有可能在重俊政變一事中發揮過某 種作用,重俊之黨的“引相王”,安樂公主的“誣奏”, 也不是憑空而生;蕭至忠所言的“不能容一弟一妹”、 “以祖雍一言而疑之”,在某種程度上,也正是中宗心 理的真實反映。李旦曾長期擔任皇嗣,身邊集結了眾多李唐的擁護者,政變中又出力良多,“統率南衙 兵仗,以備非常”,政變後仍擁有雄厚實力, 讓中宗怎能安睡?

景龍政變中,曾參與神龍政變的李多祚站在太 子重俊一方,被殺於政變現場,其女婿、兩子均被殺, 其家被中宗下令籍沒。神龍政變後,李多祚 被封為遼陽郡王,為何會捨棄榮華富貴而再次冒險? 《新唐 書》給 出 了 理 由:“崔 玄 暐 等 得 罪,多 祚 畏 禍 及”,神龍元 年 政 變,張 柬 之 策 動 李 多 祚 從 變,他與五王的關係密切,自然會在五王獲罪後心生 恐懼。景雲年間,睿宗詔曰:“以忠報國,典冊所稱; 感義捐軀,名節斯在。”為李多祚徹底平反。 史載李多祚宿衛宮禁北門二十餘年,李顯長期被流 放,李多祚與長期擔綱皇嗣,於北門起居的李旦的關 系當更為密切。魏元忠也身涉及景龍政變,其子參 與政變,後被亂兵所殺。但政變後魏元忠仍受優待, “中宗以元忠有平寇之功,又素為高宗、天后所禮遇, 競不以(其 子)昇 為 累,委 任 如 初。”後雖 一 再有大臣彈 劾,但 中 宗 也 只 是 將 魏 元 忠 貶 官 而 已。 且在景龍四年,中宗對死於貶官赴任途中的魏元忠 予以了追贈。睿宗即位,以魏元忠陪葬中宗定陵,後 下詔曰:“晚年 遷 謫,頗 非 其 罪”。對魏 元 忠 的評價似乎並不及李多祚,且似將其視為中宗集團 成員。中宗、睿宗對李、魏二人生前與身後不同的態 度,顯示出神龍政變中的參加者並不都是統一在中 宗麾下,而是聚集在李唐王室的大旗之下的。這就 為中宗在位期間的政局動盪埋下了伏筆。李顯、李 旦可以共同改周歸唐,但奪回大唐江山後,兄弟間的 猜疑與嫌隙卻不可避免的產生了。

唐初名將程知節之孫程伯獻也參與了神龍政 變,其墓誌雲:“聿求忠貞之伍,交說將相之間,推戴 中宗,克平內難”,中宗將其“超拜遊擊將軍、右衛郎 將、知左羽林軍 事”。武韋當政期間被貶官邊州,睿 宗登基後,“特詔馳傳召見,拜右羽林將軍,以防遏功 加雲麾將軍,轉左威衛將軍,換右衛將軍。”中宗 朝不得意的程伯獻被睿宗惦記並得到重用,說明他在 神龍政變時應更貼近當時的相王李旦。聯繫睿宗對 李多祚、程伯獻等禁軍將領的態度,或可認為神龍政 變時李旦在爭取軍隊支持的問題上,做出了較大的貢 獻。這很可能又直接導致政變後李旦在禁軍系統有 較深的根基,引起中宗、韋后與武三思集團的猜忌。

由於神龍政變主謀非一人而是一個組合,故政變後矛盾叢生。過去多認為武則天之後的高層女性 干政是中宗、睿宗時期政變頻仍的原因,其實,還應 該考慮到李 顯、李 旦 及 太 平 公 主 兄 妹 爭 權 的 因 素。 五王、武三思、韋后、太子重俊、上官婉兒等人的結局 看似偶然,其實是歷史的必然,是神龍政變遺留問題 的副產品。神龍政變不但對中宗朝的政局有重要影 響,還對此後睿宗朝的政局也有隱含的影響,間接導 致睿宗朝李氏兄妹、姑侄的爭權,直到玄宗登基,中 央政局才趨於穩定。

歷史由 勝 利 者 書 寫。神 龍 政 變 後,出 於 自 身 利益考慮,對於政 變 目 標、主 謀 和 與 之 相 聯 系 的 政 變後複雜局勢,先 後 執 政 的 中 宗、睿 宗 及 玄 宗 均 選 擇了隱晦的 書 寫 方 式。據《新 唐 書》卷 五 八《藝 文 二》,魏元忠、武三思 等 撰《則 天 皇 後 實 錄》二 十 卷, 劉知幾、吳兢刪正,宗秦客 又 著《聖 母 神 皇 實 錄》十 八卷,吳 兢 著 《中 宗 實 錄》二 十 卷、《睿 宗 實 錄》五 卷,劉 知 幾 有《太 上 皇 實 錄》十 卷。實 錄 一 般 成 於 舊皇駕崩、新皇登基後,《則天 皇 後 實 錄》成 於 中 宗 時,魏元忠是中宗 朝 重 臣,武 三 思 是 中 宗 集 團 主 要 成員,他們對中宗 的 回 護 應 是 情 理 之 中,史 載 劉 知 幾“修 《武 後 實 錄 》,有 所 改 正,而 武 三 思 等 不 聽”;中宗、睿宗實錄分別成於睿宗、玄 宗 時,且武后、中 宗、睿宗實錄最後的編訂主要經劉 知幾、吳兢 之 手,此 二 人 均 歷 仕 武 周、中 宗、睿 宗、 玄宗數朝,雖都是 公 認 的 史 家 良 才,但 自 然 仍 重 在 從正面展現玄宗父子的功業,睿 宗 李 旦 是 兄 妹 三 人中最後 的 勝 利 者,史家對他在神龍政變前後的 描寫最少、最模糊,這或許與執史筆者的刻意為之 有關。


杭州刺史


神龍政變,發生於神龍元年,由張柬之等五位大臣發動,其目的是為了清除張易之兄弟,同時逼迫武則天還政於李唐。表面上看,神龍政變由幾位大臣發動,實際上背後的主謀是李旦、李顯以及太平公主三兄妹,他們是政變的最大受益人。

政變發生後,中宗李顯復位。但李顯啟用外戚,縱容韋后干政,又將許多不穩定因素帶給了本就危機重重的唐朝,於是之後又有了景龍政變。景龍政變是太子李重俊為了對抗武三思、安樂公主集團發動的,但結果是武三思死,李重俊也因御林軍倒戈而失敗,被部下殺死,韋后的勢力進一步增大。

眼看著韋后集團漸漸坐大,大有顛覆政權的勢頭,而中宗又突然死亡,李家人再一次坐不住了,這次李旦的兒子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合發動了政變,史稱唐隆政變,結果是李旦繼位,李隆基任皇太子,而太平公主勢力更甚。

前後三次政變,主要以誅殺奸臣,清除外戚勢力,恢復皇室正統為目的,對於李隆基而言,維護李唐皇室的穩定,翦滅無關勢力,收回權力是其首要任務。但這時,他的姑姑太平公主的勢力也對皇權造成了威脅,他必須要清除。李旦無力面對這種複雜的鬥爭局面,只得禪位給了李隆基。李隆基繼位,即刻展開了對太平公主的清算,最終才結束了唐朝多年以來複雜的局勢。

這麼多次的政變,讓李隆基看清了權力旁落對時局的影響,於是他勵精圖治,創下了開元盛世,具體表現有如下幾點。

1、 勵精圖治,再創偉業。

唐朝自李治開始,由於帝王太過軟弱,導致大權旁落,武則天涉政、稱帝皆出於高宗李治的放權與縱容。中宗李顯更是如此,大量啟用韋氏集團與武氏勢力,使得神龍政變的果實又被他人竊取。皇帝軟弱,導致後宮勢力增大,朝局紛亂。李隆基深深明白作為帝王必須要事必躬親,於是他以貞觀盛世為目標,著手改革,改年號開元,欲創造一個全新的盛世。

2、 無視親疏,唯才是舉。

中宗李顯之所以信任韋氏,任由韋氏禍亂朝綱,皆因二人有過同甘共苦的歲月,而又因與武三思為兒女親家,所以李顯也重用武家人,這正是犯了任人唯親的大忌。所以李隆基繼位後,在初期一直堅持唯才是舉,虛心接納各方有才人士,不以關係遠近對其論資排輩,開元終於贏來盛世。

不過可惜的是,自李隆基迷戀上楊玉環,他的這種觀念就有了改變,從重用楊氏一族起,李隆基就走上了先輩們的老路子,也許任人唯親是皇帝的一種本能吧,想要對抗這種本能,需要強大而清醒的頭腦。

3、 裁撤郡王府僚屬體系

李隆基以郡王身份發動政變,最終獲得皇位資格,讓他清醒看到唐朝親王府官僚體制的弊端,於是即位後,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同時一併裁撤了有關郡王府的僚屬體系。


喵喵趣見


首先更正下,不是隆武政變而是唐隆政變,隆武是南明皇帝朱聿鍵的年號。神龍政變是以張柬之為首的五大臣發動的,武力逼迫武則天退位復辟李唐社稷的政治事件。唐隆政變是韋后鴆殺唐中宗,扶傀儡李重茂為皇帝,進而想當第二個武則天,李唐社稷有再次傾覆的危險,於是皇族李隆基和他的姑姑太平公主聯手剪滅韋后一黨,擁立相王李旦登基的政治事件。下面我們分析下這兩個政變的相似性和關聯性。

可以說神龍政變是前事之師,張柬之是李隆基的老師。第一步聯合可以團結的力量。張柬之聯合敬暉和桓彥範,因為他們都是狄仁傑舉薦的,立場一致。張柬之聯絡崔玄暐,因為他是東宮屬官,是太子一方的代表。相同的,袁恕己是相王李旦一方的代言人。張柬之果真是老薑,真辣。這一步對於李隆基來說比較簡單,因為放眼都是韋后的人,唯一可以團結的就是得到武則天真傳的太平公主。

第二部控制禁軍,封鎖宮城,關門屠狗。張柬之策反北衙門禁軍統帥李多祚。李隆基看到這點提前結交聯絡了禁軍將領葛福禮和陳玄禮。

神龍政變和唐隆政變都是剪滅後黨維護李唐皇權的政治運動。神龍政變剪滅了男寵二張及其黨羽,擁立唐中宗李顯復位。但是不夠徹底,留下了武三思這顆毒瘤,為事後五大臣的覆滅種下了禍根。有神龍政變的前車之鑑,唐隆政變就非常徹底剪滅韋后一黨,政變中上官婉兒為求自保積極投誠,李隆基毫不手軟還是殺了她。

神龍政變和唐隆政變的最終受益人起初都並未參與謀劃。張柬之等五大臣的行動進行中,政變軍隊前兩路軍很快順利控制玄武門和政事堂,第三路軍差點卡殼使計劃破產,到東宮迎立太子李顯,李顯臉色蒼白直冒虛汗,沒辦法被老孃武則天壓制太久。最後還是禁軍將領李湛“脅迫”李顯,與前兩路軍會合,終於政變成功。唐隆政變中李隆基也看到這一點,政變乾脆沒讓老爹參與,直接等桃子熟了,讓老爹吃桃子。

經過唐隆政變之後,李隆基被立為太子,但曾經的戰友變成敵人。武則天的基因太過強大,太平公主強力干政,勢力不可小覷,處處與李隆基的太子黨爭鋒。也做起了和韋后一樣的夢-成為下一個武則天。李隆基的太子位有被顛覆的可能。政變起家的李隆基已經十分成熟,又組織發起了先天政變,一舉粉碎太平公主集團,讓老爹提前退休去當太上皇。李隆基登基,是為唐玄宗。大唐終於結束了牝雞司晨的夢魘,進入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開元盛世。


明歌說歷史


神龍政變和唐隆政變,對於唐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意義非凡。第一次政變使得天下重歸李唐,李隆基沒有參加。第二政變把唐朝從泥淖中救了出來,這一次,李隆基是主導者。但是,這兩次政變都有其不成功的地方。那麼,後來成就大唐輝煌的李隆基從由得到了什麼啟示呢?對他的一生又有什麼改變呢?

一,有著致命缺陷的神龍政變。

武則天神龍元年,由於,身體狀況每況逾下,剛強的武則天開始倦怠朝政,朝中大事大都由她的男寵張氏兄弟打理?

宰相張柬之等人敏銳地覺察到其中的危險。他很快聯絡起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發動了一場旨在天下重歸李唐的政變,史稱神龍政變。

政變成功了,天下重歸李唐了。然而,朝堂上卻沒有安靜下來,不和諧的雜音充斥其間。

中宗李顯為了儘快擴大自己的勢力,一方面讓他的皇后參與政事。另一方面,重新啟用了在政變中受損不大的武氏勢力。

一時間,大唐的朝堂上各種勢絞織在一起,相互之間掣肘,推諉,攻擊各種手段無所不用其及。

政變的主要力量張柬之等五王,依仗政變有功的身份,為自己,為親戚討官要爵,根本無心打理朝政。

武氏勢力的代表人物武三思的重出江湖,就象羊群裡來了一隻狼,中宗的朝堂上,他拉幫結派,如魚得水。不到一年,張柬之等人紛紛落馬。

中宗的皇后韋氏,則一門心思效仿她的婆婆武則天,在中宗讓其垂簾聽政後,仍不能滿足其逐漸膨脹的野心,最後,韋后夥同女兒安樂公主毒死了中宗李顯。

武三思則死於太子李重俊發動的政變中。

用一個字來形容中宗一朝,那就是亂。

二,唐隆政變的後遺症,差一點把李隆基玩死。


中宗李顯突然死去,韋皇后緊鑼密鼓地想清除朝堂上的不合諧音符。李隆基緊急聯絡太平公主發動了唐隆政變,把父親李旦推向了皇位,李隆基成了皇太子。

本以為,從此以後可以大展抱負了,卻不想現實遠不是想象的那樣美好。太平公主的橫生波瀾,把李隆基的夢想打的粉碎。

太平公主是武則天的小女兒,其像貌,心胸,謀略都頗其母的風範。她的人脈,勢力,財富從武則天時代,經歷中宗,最後到睿索都成上升的趨勢。無形中也膨脹了那顆不安份的心。她想指點江山,想一勞永逸地榮華富貴下去。

然而,她發現李隆基是他前進路上最大的障礙,於是,她決定把李隆基清除出去。

這兩股勢力展開了錯綜複雜的鬥爭。李旦的性情恬淡不僅沒有彌合姑侄之間的鬥爭,想反卻使得鬥爭更激烈了。

最後,雙方都決意發動政變消滅對方,李隆基搶先一步,太平公主被賜自盡。

睿宗一朝的鬥爭,只能用驚險來形容了。

三,兩起政變給李隆基帶來的啟示。


李隆基榮登大位後,吸取了前朝經歷留下的經驗和教訓。

首先,權力必須撐握在自己手中。這個教訓,李隆基終其一生都沒有忘記。為了權力,他可以一日之內殺掉三個自己的親生骨肉。安史之亂爆發時,李隆基己經七十多歲的老人了,太子李亨也當了十七年的太子,但是,李隆基仍然不願放棄手中的權力。

其次,李隆基身受牝雞司晨的危害,所以,在他當政的四十多年裡,無論他多愛的女人,都不允許她們手中有撐握權力的機會,如武慧妃,楊貴妃。她們可能會影響某一時段的朝局,但不能撐握朝局的方向。

其三,慎重對待功臣不讓其有尾大不掉的趨勢。政變成功後,李隆基首拿掉的功臣就是郭元振,然後是劉幽求等人。

其四,即便是,姚崇,宋璟之類的名相,該用時立即起用毫不拖泥帶水。該結束時也是乾淨利落。他可以對張九齡的離去發出感嘆風度得如九齡否,但是,卻又毫不留情地讓他離去。李林甫是個特歷,任宰相長達十九年之久,但也決非能為所欲為,其對太子李亨策化的謀反事件,李隆基就沒讓他得逞。

李隆基是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他手中大唐一步一步走向了輝煌。


一葉小舟168521774


給李隆基啟示:

1.掌握禁軍,

2.要得到皇帝和大臣支持

3.要有周密計劃,掌握時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