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和一日》: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永恆和一日》: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今天總會過去,但人們卻放不下,明天總會到來,但卻沒人喜歡。未知就如同心中的愧疚與不安一樣,總想著它來得晚一點,自己能有所準備,但是當你想要認真準備的時候,又不知道應該做些什麼。對明天的揣測就如同對今天的揮霍一樣,當我們不再懼怕明天到來,同樣的也就不會讓自己繼續活在記憶裡了。

《永恆和一日》: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1998年的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頒給了影片《永恆和一日》。這是一部探討活著的意義的電影,與諸多歐洲文藝片一樣,本片的節奏緩慢,內容枯燥,對於生活有著諸多思考的人自然會與導演有共鳴或交集,否則,當你打開這部影片的時候,時間會突然被拉長。

《永恆和一日》: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身患癌症且明天就要入院治療的詩人,想在今天處理好自己的事情,癌症已經是晚期了,自覺未來屬於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因此對於明天這個即將入院的日子自然充滿了恐懼與不安。詩人想要將自己的狗交給女兒照看,但女兒對於自己的處境竟然渾然不知,失望的詩人漫無目的的遊走,沒想到卻在無意間救下了一個希臘難民小孩。

《永恆和一日》: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小孩跟隨著詩人,陪伴著詩人。兩人開始遊走在詩人的回憶裡。回憶裡的他總是揮之不去的是已經死去的妻子和年邁的母親。詩人對於回憶越是執念,他對於明天的到來也就越是不安。究其一生在研究十九世紀某一個詩人未完成的詩歌的他,不知道這一生顛沛流離的意義是什麼。當然,這個一生都不明白的問題, 自然不會在行將結束之際有了答案。最後,送走了小孩的詩人幻想自己站在了海邊,耳邊響起了呼喚。

《永恆和一日》: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這是一部典型的歐洲文藝電影,當然你如果喜歡快節奏的話,調快播放速率後,本片也能稍微好看點。伯格曼有一部電影《野草莓》,他講的也是一個行將結束的老人沉浸在自己回憶中的故事,本片與那部經典著作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當然,這種妙處指的是有一些影子在裡面。自然,兩部作品其實是很不同的。

《永恆和一日》: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親人離去,對於一個年邁之人這種打擊無疑是最為嚴重的。從片中詩人回憶自己過去來看,妻子安娜在曾經的生活中扮演著的是一個重要的角色,安娜是自己生活的支撐,同時也是自己過去生活的全部。如果你信奉一個人的重要性與生活中他被呼喚的頻次有關聯的話,你就能看出來,在詩人心中,安娜幾乎是無處不在的。

《永恆和一日》: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但是對於安娜而言,詩人給她的感覺是什麼呢?安娜認為詩人的身體跟自己的家人在一起,但是詩人的心卻不知何處。也許這是在暗示詩人一生都在研究十九世紀的那首沒有結尾的詩歌,而忽視了對於親人的愛,直到最親近的人離開了這個世界之後,他才發覺眼前人的珍貴。又或者在暗示著詩人一生在追尋的答案,其實就在眼前,自己的妻子,自己的母親都能給予,但是詩人卻執拗地想要在一首殘詩中獲取,這不可取。

《永恆和一日》: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愛回憶的人基本上都不快樂,但凡現實中能帶給他一絲絲的快樂,回憶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性。那些回憶代表著自己曾經的美好時光,只不過這種時光現在沒有了,或者是中斷了,所以,人們才會拼命的去回憶。但是回憶能改變什麼呢?什麼都改變不了,現實中的回憶不能幫助他前進,回憶中的現實也不能成為今天的一種,因此,這種無異於飲鳩止渴的方式,只不過是為了延緩自己面對未來時候的窘境。

《永恆和一日》: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但是未來到底是什麼呢?它真的是比永恆多一天的存在嗎?那永恆是什麼呢?詩人不明白,當然也沒有人真的明白。這個時間限制很大程度上成為了我們對於未知的一種期許。期待明天來臨的時候有一個好結果,或者盼望明天到來的時候比今天能好一些,但是明天總得經歷了才知道一切。對於過去或者現在的眷戀並不能延緩明天到來。即使明天很壞,它依舊是會變成今天,最終變成昨天甚至是回憶。

《永恆和一日》: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詩人懼怕的是明天,因此才在最後一天試圖找尋多一些記憶。而明天並不會永遠地活在未來。相對於死亡,詩人接受不了的是自己不被理解,但是誰又能永遠地被理解呢?或者說不被理解又能怎樣?接受自己不被理解,接受自己顛沛流離,這本身就是一種順從。就如同你接受時間總是會慢慢的到來一樣。我們活在時間裡,沒人能拒絕它的腳步,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又想著對未來做出預判,這本身就有點滑稽。只有接受一種現狀,人才會對下一階段發起衝擊,否則,困於自己的過去的人將永遠的憂鬱。

《永恆和一日》: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不美好或者是不完美總不至於是永恆的,當你把它當成自己生命中的某一段時光之後,或許對於明天的期待中,就只剩下完美和美好了,這不也挺好。

……

你好,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