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公筷應從“稀缺品”成為“新風尚”!

在這場新冠肺炎疫情中

出現了一些因聚餐而引發的

聚集性病例

從病毒傳播的角度來看

除了通過近距離飛沫傳播

大家用自己的筷子同吃一道菜

或者互相夾菜以表熱情

恐怕是最普遍的一種

“近距離接觸”


建議在家庭中使用公筷,或每人有專用碗筷。

——鍾南山

新冠肺炎疫情下,公筷應從“稀缺品”成為“新風尚”!

據公開資料顯示,鍾南山院士早在十多年前就呼籲過,在家庭中也要使用公筷。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鍾南山院士向公眾詳解家庭衛生消毒重點時,也強調家庭用餐應使用公筷。


平日裡

大家下館子時

涮筷子燙碗簡直是暖場必備

而一提起“使用公筷”卻會被說成

“夾生”“生分”“潔癖”“窮講究”

......

然而事實並不是這樣的


※使用公筷,是避免食源性疾病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方式之一

新冠肺炎疫情下,公筷應從“稀缺品”成為“新風尚”!

其實在我國,痢疾、傷寒、霍亂等食源性疾病主要是通過被汙染的食物或餐具傳播的,而最普遍的感染途徑就是“共餐”。使用公筷能夠防止可能的疾病從自己身上傳染出去。所以我們就更要提倡使用公筷,來避免給自己健康的身體帶來未知的風險。


Q:和家人吃飯就不需要公筷了?

A:很多人說,你跟我說與同事、朋友吃飯用公筷,可以理解,但是和家人吃飯,還需要用公筷,這,就是過分精緻了吧。

小編在此提醒:即便在家!公筷也是必須的!

因為我們並不是24小時都與家人在一起,也不是一日三餐頓頓都和家人吃。有可能家人在外用餐並沒有採用“公筷”或者“分餐制”而不幸被傳染上了疾病,這時,如果一家人再聚在一起吃飯……所以,即便是在家裡,也提倡使用公筷。

新冠肺炎疫情下,公筷應從“稀缺品”成為“新風尚”!

Q:除了公筷,還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A:除了使用公筷,平時應當做到能分餐則分餐。一家人吃飯也可以固定餐具,每位家庭成員有自己的碗、筷子、勺子、水杯,外形或顏色上做到有所區分,方便辨別。

熱情好客的中國人常會使用自己的筷子給對方夾菜,這樣也可能會導致食源性疾病的傳播,應當避免。如果非要夾菜,不妨用公筷給對方夾菜。

另外,一定避免嘴對嘴給小孩餵食或者與孩子共用餐具等做法。鼓勵孩子儘早獨立進食,對不能獨立進食的嬰幼兒,家長或監護人一定用適當的方式感覺孩子食物的溫度。

圍桌共食、相互夾菜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習慣,我們認為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一盤菜,無數筷子夾來夾去,一桌人的唾液會隨著筷子、勺子進入每個人的身體裡,容易給各種細菌、病毒造成大量的傳播機會。

新冠肺炎疫情下,公筷應從“稀缺品”成為“新風尚”!

公筷、公勺的使用絕不是精緻、生分

而是對自己健康的一種保護

也是對同桌共吃的小夥伴的一份關愛

不應讓使用公筷成為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的特殊要求

而應該讓它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衛生習慣

成為健康生活的“新風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