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雲社和傳統天津相聲的區別是什麼?

管冬悅


區別就是郭德綱的相聲是郭德綱和于謙說的;傳統天津相聲是天津傳統的人說的。


Ayudewi


我跟您了這麼說,天津有個交通廣播,除了報路況還放相聲,還有個廣播臺就叫天津相聲廣播。而我們這十個司機裡3個聽歌的,剩下7個聽電臺的。有時候電臺裡播的段子我都沒聽說過,但是也一樣好聽。有自己家裡傳下來的老段子改的,有新編的,還有專門拿天津本地人開涮,外地人聽不明白的段子。天津相聲不是不行了,是郭德綱于謙太牛逼了,但是請注意,我說的是郭德綱跟于謙,不是整個德雲社。現在的德雲社沒了這倆大爺,七八年過來就得完蛋,因為郭麒麟還沒做好準備。所以你明白水平差點的為嘛在天津混不下去了嗎?天津的競爭市場遠比外部激烈,各家雖然沒德雲社牛逼,但手裡也都有各自的絕活的。(天津鼓樓小梨園茶館裡說評書的於大爺,他手裡就半本《泥人張與海張五》但別人不會,人家就指著這半本書能吃一輩子。)而且十個天津人八個不知道段子名,但能拿段子裡的一部分出來懟人的。再次舉例。前任女友姓高,一個趙姓朋友天天說我女朋友他爸是高英培。我想問問外地的朋友能明白這梗是什麼意思麼?天津人有一半聽到這話會樂,外地的朋友能看明白那肯定也是愛聽相聲的人老哥哥了。所以說從小就聽的玩意,都快嚼巴爛了,你沒點本事在天津說相聲誰買你帳?就因為德雲社仨字?不過郭德綱跟于謙肯定人人捧場,但人家畢竟要給天津同行留口飯吃不是。介於大多數人不明白趙姓同事為什麼總是問我女盆友他爸是不是高英培這點不太明白在此解釋一下。同事姓趙,高英培他師父叫趙佩茹,玩個倫理哏,變著法的管我喊孫子。


一百遍二百


今天曾看到一則新聞,是說姜昆評價德雲社,言下之意認為以德雲社為首的民間相聲團體品味低級,而他則是高雅的。他把自己比做蔡司相機,隨著時間的推移只會越來越珍貴,越來越值錢,而德雲社則如傻瓜相機,每個人都有扔傻瓜相機的歷史,但是有聽過扔蔡司相機的嗎?德雲社總有一天會被市場淘汰,而他的相聲則像大浪淘沙成為藝術瑰寶,最終被人銘記。

姜昆與德雲社恩怨情仇由來已久,但是孰為主流孰為正統很難鑑定,如果說凡是群眾喜聞樂見的都是主流正統,那現在德雲社正如日中天,火得不得了。有人就認為姜昆的表演也未必如他自己標榜的正統高雅,在德雲社擠兌之下他的相聲也有走向低俗迎合大眾的傾向,這樣看來,恐怕淨化相聲是假,打擊和排擠德雲社才是真的。

問的問題是德雲社和傳統天津相聲的區別,一上來卻不由自主拉出姜昆來,實在有些跑題。但是無論姜昆還是德雲社,恐怕都願意接受和承認自己和傳統天津相聲是一脈相承的。因為作為一種民間說唱曲藝,相聲產生於北京,成就於天津,天津堪稱培養相聲名家的搖籃,馬三立,常寶堃,趙佩茹等等名家輩出。

天津相聲以諷刺見長,火爆熱烈,富於幽默感,說逗俱佳。要說區別,我認為德雲社現在是做到了形似,要做到神似還需要下很大功夫。比如幽默諷刺要體現生活中的機智和智慧,要具有人格魅力,不能成為別人眼中淺層次的逗樂的耍子。這一點上我覺得郭德綱先生做的很好,堪稱相聲界一代大師。

莎士比亞曾說:“笑要有智慧,幽默不單是要單純逗樂還有排斥庸俗。”

無論是誰,繼承和發揚傳統相聲的幽默諷刺藝術,體現高雅幽默而非粗俗幽默,智慧幽默而非簡單搞笑,這才是努力的方向。







芳徑歌者


大家好,我是彬彬胡亂談!我來聊一聊德雲社的相聲和傳統天津相聲的區別。

我認為這兩者之間最主要的區別是塑造人物的手法和方式的不同。

德雲社的相聲

德雲社的前身是北京相聲大會,由張文順,郭德綱,李菁共同創業創立。早期創作了一大批優秀的相聲作品。後來逐漸壯大,有了今天的市場地位和演員規模。郭德綱本人更是收齊了雲鶴九霄四科的徒弟。

而隨著德雲社的壯大和崛起,其相聲作品也隨之變化。為了迎合觀眾市場,許多包袱都是以短平快為主,尤其在大型的商業演出裡,其相聲作品特點更是追求爆笑。

德雲社經常表演的段子可以說主要以四種類型為主。

一是以表現基本功為主的傳統段子,類似《打燈謎》《學四相》《報菜名》這類的。

二是以唱為主的段子,類似《學歌曲》《歪唱太平歌詞》,及一些腿子活《竇公訓女》《黃鶴樓》等。

三是倫理哏,如《反七口》、《翻四輩》等

四是改編攢出來的節目,這類節目通常以說為主,包袱皮薄,節奏短平快。

德雲社為了迎合市場需求,現在的段子不怎麼下功夫深究,對段子裡的人物刻畫並不深刻,通常就是說捧哏演員的父親或者媳婦為主,或是砸掛後臺其他演員。對段子本身的合理性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建設可以說是越來越不如意了。早期郭德綱的相聲除外。

而且,一些相聲作品不免有低俗之嫌疑。像一些“歡迎於老師來日”,“一見不日,如隔三秋”等包袱。而近期聽了一些德雲社的相聲,像靳鶴嵐、李雲天、李鶴彪、韓鶴曉等人,“他媽”這樣的口頭語總是隨口而出。感覺降低了檔次和藝術品味。

這樣說德雲社,可能會有人不愛聽,但這就是現狀,這就是事實。

當然,已經出了大名的演員分寸掌握的還是不錯的,像岳雲鵬、孟鶴堂還是有一些能拿的出的相聲作品。

總得來說德雲社的相聲現在基本上可以說裡邊沒有什麼塑造的太好的人物。

傳統天津相聲

傳統天津相聲幾十年來,有著不同的代表人物,當然有一些演員全國知名,而另外一些演員只是在天津市有名了。

其中能代表傳統天津相聲的演員包括馬三立、馬志明、高英培、範振鈺、田立禾、李伯祥、杜國芝、蘇文茂、楊少華、楊義、佟有為、馬樹春、黃鐵良、尹笑聲、佟守本、劉俊傑、趙津生、趙偉洲、裘英俊、于丹、劉國君、谷宗翰等等。天津籍的相聲名家相聲演員眾多,不能一一列舉。

他們的作品有的共同特點就是在塑造人物上很有功夫。還有就是設計的底能夠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馬三立的《逗你玩》刻畫的小虎,就很有立體感,其底雖在情理之中,卻又讓人開懷大笑,能夠回味;《十點鐘開始》刻畫的不想學習努力還想拿成績光說大話不行動的人物,入木三分;《查衛生》塑造的局長,《買猴》塑造的馬大哈令人記憶猶新。

馬志明的《糾紛》塑造的丁文元、王德成火遍大江南北,《大保鏢》塑造的學徒哥倆學藝保鏢讓人印象深刻,《夜來麻將聲》塑造的打牌場景就像在眼前一樣很接地氣。

高英培、範振鈺的《釣魚》塑造的"二他媽媽""二他爸爸"和“街坊姥姥”人物細膩。作品的底"嘛玩意?二斤多?四斤高高的還饒我兩條呢!"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蘇文茂的《蘇批三國》裡的“蘇文茂先生”、《文章會》裡的康有為,別有一番風味。

楊義、楊少華的《肉爛在鍋裡》塑造的自己想違法走捷徑創業開網吧跟爸爸借錢。

趙偉洲、楊少華的《聘文書》,佟有為、馬樹春《我的奧運夢》《黛玉走四方》等等作品也都非常優秀。

作品不能一一列舉,但它們有個共同特點,就是作品裡都有塑造人物,而且塑造的深刻,細膩,文學性強,能夠讓人品味跟回味。

而現在年輕一輩的天津相聲演員在這方面差了一些。還需要歷練。

以上所述就是我的觀點,綜述如下。

德雲社的相聲是基於市場需求變化攢的段子,而天津傳統相聲是基於塑造人物創作的藝術作品。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在塑造人物刻畫人物上的區別,以及作品底的處理的區別。


彬彬胡亂談


首先說答案:郭德綱代表的是北京相聲,而不是天津相聲。為什麼呢?郭德綱是土生土長的天津人,從小學相聲,演小品。現在看郭德綱早期和王玥波搭檔在電視臺表演的錄像,那時郭德綱的表演還有幾分天津相聲乾脆火爆的特點,尾音也有天津腔。自從十幾年前在北京辦相聲大會、成立德雲社之後,郭德綱雖然故土難忘,每年都回天津省親演出,但他身上的天津味、特別是天津相聲的特質,已越來越淡化。


那麼,天津相聲和北京相聲到底有什麼分別?北京相聲,是北京味北京韻,比較明顯的代表是侯寶林、趙振鐸、侯耀文、李金斗、王謙祥等演員。拿早期德雲社舉例,曹雲金是天津範,何雲偉李菁是北京範。這樣對比起來就更容易理解兩地相聲的區別了。


相聲發源於北京,但民國時天津相聲要比北京更繁榮,演出場地更多。所以包括侯寶林、常家父子、戴少甫、郭榮啟等北京藝人,都曾長期在天津演出並走紅,也慢慢形成了天津相聲的風格——天津腔,以說功見長,典型代表當數馬三立、馬志明、高英培、李伯祥、魏文亮等。


據說在更早的時候,天津風格的相聲演員包括趙心敏、劉奎珍、張寶茹、閻笑儒、馮立鐸,這些人長期在天津演出,風格帶有濃郁的天津市井特色。當下天津茶館相聲老藝人劉文步,最愛用天津話表演,個人風格和天津特色都非常明顯。


天津相聲還有一個最典型的代表是“楊光系列”電視劇中的楊議。楊議的父親楊少華生於北京,長於北京,現在說話仍是標準北京腔。楊議生在天津,長在天津,表演時喜歡說天津話,恰好說明相聲這門語言藝術入鄉隨俗、尊重當地方言的藝術特性。


京劇在天津的觀眾基礎也很好,天津的京劇演員,比如孟廣祿、劉桂娟等人的藝術水平也是大師級的,但登臺演出,與北京的京劇演員相比,並沒有絲毫地域上的差別,沒有任何天津味兒。駱玉笙大師長期生活在天津,但她的大鼓也沒有任何天津味兒。這些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相聲與其他藝術形式的差別



無一無所知


侯耀文在的時候,德雲社的相聲還是相當不錯的,尤其是何雲偉,曹雲金的相聲都是中規中矩的傳統相聲段子。郭德綱說的也是傳統的段子,只不過有的地方略微改動一下,還算創新。

侯耀文走了後,郭德綱為了快速賺錢,提出了:"能賣錢的相聲才是好相聲"的理論,於是"三俗"相聲應運而生。

那麼什麼叫三俗相聲呢?(低俗,庸俗,媚俗)就是把侯寶林,馬三立等大師扔掉的地攤貨又重新撿了回來,打著傳統文化的旗號,在小劇場裡大肆販賣。

德雲社的相聲的特點就是插科打諢,互相調侃互相佔便宜,打情罵俏,撩妹煽情,進而邀請柳巖,秦嵐……等美女加盟,增加重口味,以盈利為目的。

當然,德雲社還有幾個小鮮肉,靠顏值吸引一些無業女孩買單。

也就如此吧。





風逐月影3


德雲社

德雲社是中國最著名的大型專業相聲社團之一,全稱北京德雲社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成立於1995年。曾經名為北京相聲大會,2003年更名為德雲社。以“讓相聲迴歸劇場”,做“真正的相聲”為要旨。2011年7月3日,德雲社在北展劇場開闢新形式,用方言以及話劇和相聲混搭方式表演相聲劇等,為觀眾演繹從清朝、民國到新中國成立後的各種風格流派的相聲。

“德雲社”是以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培養曲藝人才、服務大眾為主旨的曲藝演出團體。社團最初由著名相聲演員張文順、郭德綱、李菁於1995年創建,經歷了二十四年的風雨歷程走到今日實屬艱辛,然值得欣慰的是經過郭德綱先生和眾多位新老相聲演員的不懈努力,德雲社正在逐步走向輝煌。德雲社所屬的“北京相聲大會”每週都在天橋樂茶園等地演出五、六場。

北京德雲社以天橋劇場為總部,在北京還有三里屯劇場、三慶園劇場、新街口劇場、廣德樓劇場和湖廣會館劇場,以及東北的黑龍江德雲社、吉林長春德雲社,位於南方的南京德雲社。還有首個海外分社德雲社墨爾本分社。[1]這也是中國相聲社團跨出國門在海外建立的首個分支機構。

天津相聲

天津相聲的表演特色是自成一派的。天津相聲以諷刺見長 ,火爆熱烈 ,富於幽默感,說逗俱佳 。如:張壽臣的《哏政部》、小蘑菇的《牙粉袋》、馬三立的《買猴》等作品,諷刺意味濃厚。


大益茶


首先從表演風格上講,與傳統相聲最大的區別就是他的平民文化。把相聲的高雅部分大打折扣,但也說不上庸俗,屬於半俗不雅的那種,所以才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因為大俗大雅的人本來就是少數。  

作品內涵上與傳統相聲大相徑庭,傳統相聲在於回味,而郭德鋼等人的相聲都是即時一樂,沒有回味的餘地。不膚淺但也不煽情不做作。有些抨擊社會現象的還是很到位的,正因為平民文化,茶館演出,所以能在他的相聲裡聽到電視相聲聽不到的一些的東西。   

藝德方面本人持反面意見,有些人德不配位。有些包袱只是為了找樂而找樂,沒有深度,這為了找樂就牽扯到對其他人的不敬,個人認為這是相聲幼年時期的境界,不成熟抖包袱方式技巧沒有太大的創新,要說有區別也就是形體包袱佔的比重略微大了些。而且有人說鐵打的師傅,流水的徒弟,也看出德雲社在發展和內部確實存在一些問題。


文化大雜燴


郭德綱自從火了以後,相聲三俗,很低級、負面新聞、遭遇背叛、、人品很差總是纏繞著他,都沒斷過。但沒有一個人敢說他的相聲水平不專業。老郭的相聲是在傳統相聲的基礎上根據現場情況而進行的重新演繹。因為現在是網絡發達的時代,相聲不像以前只有幾十上百人的觀眾,且大多為勞苦大眾。而現在的觀眾,來自各個階層的人,其中不乏高學歷高素質的人才。受眾之廣受追捧程度之高,還能做到雅俗共賞,是以前傳統相聲所不能比的。


希望的冀


現在德雲社的相聲是給不懂相聲的人聽的,傳統天津相聲是給懂相聲的人聽的,就這麼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