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藝術|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名稱】夏景山口待渡圖

【年代】五代

【作者】董源

【館藏】遼寧博物館

【材質】紙本

【尺寸】710cm x 50cm

此圖中沙灘、山坡、近山、遠山的畫法有別,近樹、遠樹、灌木、柳樹、蘆葦、竹叢的畫法也各不相同,但它們的組合有節奏、有變化,又十分的和諧,真可以稱作一首視覺的“交響曲”。值得重視的是,這些畫法筆墨,都與江南風光的特點很合拍,那麼,是江南山水孕育了它們,還是它們創造了山水的江南風格呢?兩者都是。

作品介紹:

此圖為工筆重彩花鳥與寫意樹石相結合的作品。所繪主體花鳥:綬帶鳥、八哥、桂花、秋菊,均屬於祥瑞、珍貴之物,寓有富貴長壽和君子節操含意,內容明顯地反映了皇家的藝術和審美旨趣。畫面的物象既真實地展現了生物的自然本性,也形象地表達了內涵的寓意。

聆聽藝術|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桂樹幹粗葉茂,枝頭繁花如錦,黃色金桂似散出陣陣幽香;石畔數叢菊花,紅、黃、粉、白,色彩斑斕,競相鬥豔;枝頭八哥相對鳴叫,突出了其善鳴秉性;綬帶鳥身姿優美,深藍色羽毛分外奪目。花鳥絢麗的色澤和生動的情致,營造出喜慶、歡悅的氣氛和吉祥、華美的意趣。此圖畫法工整鮮麗,繼承了“黃家富貴”的宮廷“院體”花鳥傳統。同時,工筆重彩的花鳥與粗筆水墨的樹石相間,也反映了呂紀兼工帶寫的成熟花鳥畫風格。

聆聽藝術|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在畫面的右下側山石屹立,有的橫臥,有的豎立,有一塊較大的湖石,造型奇特,上大下小,山左傾斜,呈險勢狀;山石和土坡上點綴著花草、雜木;山石後有一簇盛開的菊花,山石旁有一棵老桂拔地而起,樹幹粗壯,長滿了疤節,顯然是一株老桂;樹幹向右斜傾,並將主幹伸出畫面之外,然後又從畫外上方斜入畫面右上部;另一枝杈,又從樹幹伸出向左上方,入畫面中上部,這是妙筆,不但彌補了畫幅左上端的空闕,而且對整個畫面起到平衡作用。桂樹花葉繁茂,樹枝相互交錯,錯落有致,樹枝上端繁花滿枝,讓人感到金桂的幽香陣陣,沁人心肺,與下端石旁盛開的各色菊花相互映發。由於一棵碩大桂樹幹重心偏向右側,畫家在構思上十分巧妙,將桂樹向左傾斜伸出的樹杈上安排了兩隻八哥,一隻綬帶鳥,用來平衡了畫面。這兩隻八哥和右側另一樹枝上的一隻八哥,翹著尾張嘴在樹枝上叫鳴,遙相呼應,顯得十分活潑,生動真切。畫面左下角安排了一隻綬帶鳥,晃動著色彩豔麗的長尾,聚在坡間草叢中相互爭食一隻蚱蜢,顯得熱鬧非凡。

聆聽藝術|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此畫構圖新穎,景物主要集中於畫面右側和下部,形成全幅構圖既充實飽滿,又疏密相間,景物配置得體,畫幅左側中部留有較大的空白,形成黑白強烈的對比。

聆聽藝術|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此畫用筆秀勁,勾勒敷色,頗具功力。山石用斧劈皴。山石的筆法較為粗放,稜角方硬,具有立體感和質感。此畫繼承南宋院體中花鳥畫法,工細中稍加放縱,形成精工富麗的藝術風格:細筆工繪,花、葉、鳥產生了強烈的對比;這種一工一寫,相互映襯,達到粗細相間,卻和諧統一,且顯得自然生動:禽鳥造型準確,形象逼真,生動活潑,小趣盎然;設色方面,此圖色彩濃重豔麗,厚重而無俗媚之氣。綬帶鳥斑斕的羽毛和豔麗的長尾,漂亮的紅嘴,腳爪,描繪極為真實自然,色彩的深淺厚薄的變化,表現了羽毛的質感。八哥雖體以黑色為主,但卻層次分明,活潑自然,生動逼真,每一隻八哥的神情刻畫得特別貼切。花葉用石青染出,以濃淡分向背,極富有變化。

聆聽藝術|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作者簡介:
董源 (934-約 962年),又名董元,字叔達,江西鍾陵(進賢縣)人。五代南唐畫家,南派山水畫開山鼻祖。董源與李成、范寬史上並稱北宋三大家。南唐國主李璟以為北苑副使,故又稱“董北苑”。擅畫山水,兼工人物、禽獸。其山水初師荊浩,筆力沉雄,後以江南真山實景入畫,不為奇峭之筆。疏林遠樹,平遠幽深,皴法狀如麻皮,後人稱為“披麻皴”。山頭苔點細密,水色江天,雲霧顯晦,峰巒出沒,汀渚溪橋,率多真意。米芾謂其畫“平淡天真,唐無此品”。

聆聽藝術|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聆聽藝術|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