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代碼平臺的發展歷史是什麼樣的?

Life202971141


低代碼開發平臺對於編程已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它將徹底改變了公司和開發人員的工作方式。低代碼開發平臺相比傳統編程方式更加高效,容易。開發人員只需通過可視化的工作流程拖拽完成應用程序創建。

1982年,詹姆斯·馬丁(James Martin)出版了《無程序員的應用程序開發》一書。他在書中寫道:“每臺計算機可用的程序員數量正在迅速減少,以至於將來大多數計算機必須至少部分地在沒有程序員的情況下工作。”

2014年,Forrester創造了“低碼”一詞來對專注於開發簡單性和易用性的開發平臺進行分類。這些平臺使開發人員和所有技能水平的用戶都可以編寫應用程序代碼,而無需完全瞭解編碼,低代碼迅速流行起來。

之後西門子以6億歐元的價格收購低代碼應用開發平臺Mendix,後有低代碼開發平臺「OutSystems」獲 KKR 和高盛 3.6 億美元融資,一躍成為行業獨角獸。國內低代碼市場也迅速崛起,湧現出一批低代碼廠商,比較有代表的有APICloud,國內比較有實力的移動開發平臺,在整個生態建設、技術團隊上也很有競爭優勢。


低代碼開發


國內非常成熟的低代碼開發平臺有三個標籤,就是指不需要代碼或者通過少量代碼,就可以快速生成應用程序的工具,其一方面可以降低企業應用開發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將原來數月甚至數年的開發時間成倍縮短,從而幫助企業實現降本增效的價值;比較成熟的平臺比如apiclou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