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王的演講》:如果你沒嘗過努力的苦,就不會懂得執著的甜

歷史上的愛德華八世,愛美人不愛江山。年少時看到這段故事,覺得浪漫又深情。然而隨著年齡增長,如今再細想,只覺得為一人,棄身後國事於不顧,未免不負責任。於是一段愛情故事,便也顯得不那麼厚重。

與愛德華八世相比,其弟喬治六世,算得上臨危受命。六世口吃,這一弱點十足要命。想也知道,貴為一國之君,怎能開不了口。於是,在《國王的演講》這部電影的開場,喬治六世結結巴巴,最後乾脆緘口不言的“演講”,令眾人印象深刻。

那麼,他最終克服了自身弱點嗎?應該說沒完全克服,但是有極大的進步。這種進步,正是影片鼓舞人心之所在。


《國王的演講》:如果你沒嘗過努力的苦,就不會懂得執著的甜


01、喬治六世口吃的原因


在走進喬治六世的生活之前,我想先講講一位朋友的經歷。這位朋友並不是天生口吃,他曾告訴我,小時候媽媽教他識字時,非常嚴格。每次記不住,都會被責罵甚至捱打。漸漸地,他開始懼怕認字,內心充滿恐懼。“是恐懼,讓我變得口吃。”他說。

儘管發生口吃的原因有多種,但根據調查發現,心理因素是造成口吃的重要原因。其表現有二:

I、在兒童學習和掌握語言的過程中,如果身邊有人口吃,孩子將跟著模仿,並很快變成口吃。

II、老師、家長或周圍人的訓斥和不友善,將直接刺激兒童的內心,令他焦慮不安,心中積滿自卑和膽怯,從而導致口吃。

很顯然,影片中的博迪(喬治六世),是因為第②點,開始口吃。博迪初次見到羅格醫生時,兩人之間有一段對話:

羅格醫生:你何時開始口吃?

博迪:一直這樣。

羅格醫生:我覺得不是,口吃絕非天生。

博迪:四五歲。

可見喬治六世的口吃,並非先天,而是後天。總結來說,原因有以下幾點:

、哥哥及身邊人的嘲笑

、父親聽到兒子被嘲笑後的無動於衷

、第一個乳母的虐待

、弟弟的去世

、傾訴對象的稀缺

基於這幾點,博迪變得自卑又敏感。他不敢和哥哥對話,也害怕和父親說話,因為前者只會發出嘲諷,後者則極少有耐心。就這樣,博迪逐漸對自己失去信心,只要他一張口,便會露出窘迫。由此可見,他

最需要的是心理治療


《國王的演講》:如果你沒嘗過努力的苦,就不會懂得執著的甜


02、企鵝變成信天翁的故事


儘管博迪口吃,說起話來顯得笨拙,但兩個女兒仍然纏著父親講故事,她們想聽到來自父親的聲音。於是,喬治六世給孩子們講了一個企鵝的故事。

從前,有兩個公主,伊麗莎白公主和瑪格麗特公主。她們的爸爸是隻企鵝,因為邪惡的女巫對他施了魔咒。這讓他為難,因為他喜歡用手懷抱兩隻公主,但企鵝不行,因為他長著青魚般的翅膀。


更糟糕的是,女巫把他扔到了南極,回來的路很遙遠,除非會飛。所以,他來到水邊,迅速潛入水中,中午時,他已抵達南漢普頓海域,在那兒搭兩點半的船,然後在克拉柏姆換船,向一隻路過的野鴨打聽去白金漢宮的路。


他遊過泰晤士河,從出水孔裡鑽出來,讓廚師、媽媽,還有惠特克太太吃了一驚,女兒們聽到了一片混亂,她們跑進廚房給他徹底洗了個澡,並給了他一條馬鮫魚和一個吻。


當它們吻他時,他變成了一隻短尾巴的信天翁,有一雙大翅膀,這樣他就可以一把摟過兩個女兒了。

此時的喬治六世,就像這隻企鵝,被命運施了魔法。如果可以,他願意付出全部努力,克服重重困難,讓自己不再口吃。如果那天能夠來臨,他想給妻子和女兒一個驚喜,讓妻兒感到自豪;如果不能來臨,他渴望得到家人的愛和鼓勵,用她們的親吻和擁抱,來稍稍化解身心的哀傷。

我們誰不曾和喬治六世一樣,一方面想解決某個難題,從困境中獲得解脫,為此寧願加倍努力;另一方面又需要親友的鼓勵,將他們視為堅強的後盾。而我們之所以有如此複雜的心境,一來是為了自我證明,二來是不想親友失望。

因此,我認為“口吃”就象徵生活裡的種種困難,“企鵝”代表每個人都有弱點,有需要斬斷的荊棘,至於信天翁,則意味著突破自我後的蛻變。我們,終將成為更好的自己。


《國王的演講》:如果你沒嘗過努力的苦,就不會懂得執著的甜


03、克服口吃的漫長過程


在博迪克服口吃的過程中,妻子和羅格醫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博迪的妻子既溫柔,又聰慧。她知道丈夫心裡的痛,於是瞞著他,來到哈里街找羅格醫生。她不斷鼓勵博迪,陪他一直治療,不離不棄。

儘管羅格醫生只是一介平民,但他面對身份最貴,地位顯赫的喬治六世時,就像對待每個普通病人一樣,不搞特殊化。正因如此,日後博迪才願意敞開心扉,彼此以朋友相待。

喬治六世對羅格醫生的態度,從不信任到信任,有明顯的轉變。也就意味著,他的治療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這一變化的緣由,還要從幾次重要的見面說起。

第一次,羅格要求博迪戴上耳機,在音樂的伴隨下進行朗讀。而毫無耐心的博迪,只讀到一半就放棄了,並果斷認為羅格醫生不管用。

第二次,博迪無意間聽了音樂伴奏時的朗誦,再次來找羅格。羅格為他制定了詳細的治療方案,比如:放鬆下巴,放鬆肩膀,甩嘴唇,擴張胸腔,說繞口令,不停地讀詞語,開窗大喊等等。

第三次,父親去世後,博迪來找羅格,說了一番心裡話。

第四次,兩人在路上聊起王位繼承一事,博迪很氣憤,直接宣佈:療程結束。

第五次,哥哥大衛退位,博迪繼承王位後,來到羅格家,為之前莽撞的言辭道歉。

經過這五次的接觸,博迪愈發信任羅格,在羅格面前,他可以飈髒話,可以邊說邊唱,也可以對他吐露心聲。他的心靈之窗被羅格開啟,作為傾聽者,是羅格幫助博迪找回了自信。


《國王的演講》:如果你沒嘗過努力的苦,就不會懂得執著的甜


羅格是“功臣”無疑,而在我看來,打開博迪的心靈,只是第一步。接下來的第二步,也就是博迪自己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此後,博迪不斷練習,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他都沒有停止自我訓練。這個過程枯燥亦乏味,但他沒有半途而廢。試想,如果喬治六世僅僅指望妻子的鼓勵和羅格醫生提出的訓練要求,而自己並不付出實際行動,也斷不可能有所收穫。因此對他來說,旁人的態度和個體的努力,同等重要,甚至後者更重要。

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喬治六世在最終的演講上,雖不能說完全流暢,但也比之前強太多。他鄭重的向羅格表示感謝,我想他更該感謝日復一日,不斷練習的自己。在扭轉困局的過程中,主動權始終取決於個體的態度。


《國王的演講》:如果你沒嘗過努力的苦,就不會懂得執著的甜


總結:


在我看來,《國王的演講》想傳遞給觀眾這樣一個道理:人生從無坦途,如果恰好在生活的低谷,有人陪伴,有人幫助,雖然是一種幸運,卻也可能以失望結尾。

而如果此時再加上自己的努力,那麼勢必能迎來新的轉機。儘管努力的過程是苦澀的,但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體會到風雨過後的甘甜。

這是我的感觸,想與你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