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辩题:品牌该不该请流量明星做代言?

周末辩题:品牌该不该请流量明星做代言?

流量明星就像一把双刃剑,怎么用,该不该用,对于品牌而言,是一个需要持续思考的命题。

今天是女神节,原本也是品牌在上半年的重要营销节点。但似乎大家讨论的点,仍然脱离不开已持续数日的“肖战227事件”。

事件的来龙去脉我们这里就不多展开了。值得讨论的,是事件之后,明星所代言的品牌们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撤掉代言的真果粒,销量受损,还受到粉丝的抵触;保留代言的Olay玉兰油则迎来了更多的攻击和抵制。

周末辩题:品牌该不该请流量明星做代言?

OLAY官方直播间里主播发表支持肖战的言论,是品牌惹祸上身的导火索

于是,“品牌究竟应不应该请流量明星做代言?”这道辩题,也再次被搬了上来。


-正方- 品牌应该请流量明星


大部分人认为品牌应该请流量明星代言的,都从“收益”角度出发。流量明星确实能带来创收的增长,和让更多人看到这些产品。

1. “粉丝经济”的崛起

在粉丝经济的崛起之下,明星为品牌带来的商业价值是实打实的。

在2018年,曾出现不少流量明星签约奢侈品的事例。「豆瓣鹅组」曾有一篇讨论王源代言奢侈品名表的帖子里提到:

瑞士奢侈品研究咨询机构(DLG)发表的「奢侈腕表口碑指数」中显示,萧邦Chopard在巴塞尔钟表展开幕日的声量位居第一。原因是品牌请了王源做代言人。

王源在当时正是国内顶流,还刚刚获得“2017全球最有影响力的青少年”的名誉。

周末辩题:品牌该不该请流量明星做代言?

在“速食”时代下,流量可以为品牌带来很多:讨论度、销量、口碑,当然,还有品牌营销人员的业绩。

粉丝则是这场交易下的另一个关键点,他们用极高的执行力,贡献产品口碑,带动话题、贡献销量。

另一方面,在粉丝经济的推动下,是中国越来越火热的“造星”市场。根据艺恩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偶像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其中由粉丝情感化消费带来的收入约500亿。


2. 第三方机构介入,为品牌降低风险

考虑到流量明星确实存在一定风险,第三方营销机构针都曾推出过相关报告及产品服务。

秒针系统在2017年就上线了CSI粉丝甄选系统,帮助品牌评估、选择明星,并能排查明星的风险指数,以降低品牌风险。

周末辩题:品牌该不该请流量明星做代言?

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 CBNData 则是最早将流量明星价值数据量化的机构,CBNData已连续多年发布了《明星消费影响力榜》,分别以人气、效果、实力等维度进行评判,以此帮助品牌和市场去做出更准确的评估。

在2020年CBNData发布的相关报告中,也可以发现,明星确实能够引导消费,而这种影响力还在逐步增强。

周末辩题:品牌该不该请流量明星做代言?

2019年 CBNData 颁布的「明星消费影响力榜单」

-反方- 不应该请流量明星


相较正方从“务实”的角度去看,反方的论据看起来更加深刻。

1. 明星光环会让人忽视产品本身

流量明星让人们更关注于明星,而非品牌产品,从而造成喧宾夺主之感。

如果把问题再往下延伸,不仅想问:品牌签的是流量,还是明星?品牌是否太过于依赖流量导致懒政?长期以往,品牌营销负责人是否会缺乏对流行文化的敏锐度和判别?这些都是过于依赖流量后的问题。


2.“利益绑定后的风险”

当品牌与明星的利益绑定更深入,一旦明星出现风评变差,有可能连带品牌危机。

尽管行业里有秒针这样的第三方机构提供风险测试服务,但品牌仍无法避免那些突发性公关事件。这样的例子大概十个手指头都数不完,与肖战同期发生问题的孙杨,还有当年的PG One与雅诗兰黛,薛之谦和众多代言品牌等。

周末辩题:品牌该不该请流量明星做代言?

虽然流量意味着销量,意味着市场份额。但更重要的是,明星气质与品牌调性、定位是否相符,其粉丝是否就是品牌想要触达的目标客群?粉丝为产品贡献的销量,真的可以作为品牌可持续发展的样本吗?


3. 明星成就品牌,还是品牌成就明星?

在讨论流量明星与品牌关系时,我想到一个有趣的“反例”,《娱乐资本论》在一篇小城镇户外广告调查的文章中曾写出一个细节:

成为VIVO X23代言人的蔡徐坤,并不被许多购买手机的居民所熟知,人们进店购机时总是会问 “这是哪位明星呀?”

周末辩题:品牌该不该请流量明星做代言?

近几年的上海地铁的灯箱广告,总能看到众多品牌与小鲜肉合作的海报,实不相瞒,因为这样的媒介投放,我才认识了这么多小鲜肉。

那如此说来,究竟明星给品牌流量,还是品牌给明星带知名度呢?


-总结- 是谁助长了“流量之风”?

当品牌、流量明星、粉丝这条三位一体的利益链条中,三者关系绑定的越来越深,如果中间一环出现问题,蝴蝶效应也越发明显。

周末辩题:品牌该不该请流量明星做代言?

文章最后,我不禁想发问,是什么把“明星”推至“流量”而不顾其作品?品牌营销越来越注重“卖货”?

在今天,流量明星的“带货能力”似乎已经比其作品还重要。由于没有作品支撑,明星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经济公司便尽可能在有限时间内用尽他的“流量与价值”。

是专注短期利益,还是长期价值?227事件也许是一次反思这个问题的起点,不论是品牌、明星、还是我们个体。

品牌该不该请流量明星做代言?如何请?欢迎底部留言与我们互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