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這三點,人生更幸福

有一句話說得好:幸福是一種感覺,我們是跟著感覺走的。

“幸福感”才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

當你在自己身上,發現這三個跡象的時候,說明你的幸福感越來越強了。

做到這三點,人生更幸福

01 走路慢一點

白巖松曾在《幸福了嗎》一書中寫道:

一群人急匆匆的趕路,突然,一個人停了下來。

旁邊的人很奇怪:為什麼不走了?

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靈魂落在了後面,我要等等它。

我們生活在一個匆忙的時代,步履匆匆,無暇側目。生活節奏、人際互動都像上緊了發條。

每個人都被現實的焦灼刺激著向前,忙得像一隻一刻都不能停止旋轉的陀螺,正如詩人李元勝所說:

走的太快的人,有時會走到自己前面去,他的臉龐會模糊,速度給他摻進了幻想和未來的顏色。

真正重要的事,都沒那麼急。

讓靈魂追趕上身體,慢下來的那一刻,才是幸福到來的時候。

前段時間,因為身體上的一點問題,我不得不把堅持半年多的日更習慣中斷。

等到調整好狀態,想重新啟程時,卻發現原來的那種很有規律的堅持成了一件困難的事。

大腦空白、落筆無字的行為,讓自己充滿了挫敗感。

有一天,看到之前和自己一起碼字的好友發來的消息。

他問我:“怎麼好長時間都不見你了呢?”

我回複道:“身體有點不適,暫時休整一下,過段時間就好了。”

過了幾秒鐘,看到他說:“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只要是喜歡的事,慢一點也沒關係。”

看到他說的最後那句話,我的心裡一瞬間感到暖暖的,“由衷地感受到了一種被懂的慰藉。”

幸福是一隻蝴蝶,你要追逐它的時候,總是追不到;但是如果你靜悄悄地坐下來,它或許會飛落你身上。

隨遇而安,從容不迫。

再遠的路,一步步走,總能達到;再難的事,一件件做,也總有收穫。

只要終點是你渴望的方向,走慢一點真的沒關係。

真正能令我們感到幸福的節奏,只能來自於一步一個腳印的行走。

做到這三點,人生更幸福

02 陪伴多一點

滾滾紅塵如逝水,有多少人能夠自始至終陪伴在身邊?

短短數十年的生命中,親人是我們最近的人。

中國人的傳統最重視親情,可現在人們最容易忽略的恰恰也是親人:

有多少父母忙於工作,未能陪伴孩子成長;有多少子女疲於奔波,未能讓父母享受天倫之樂。

錢是永遠賺不完的,事是永遠做不完的。

但是陪伴家人的時間,孩子的成長和父母的老去,卻都不會為我們停留。

孩子很快會長大,童年缺失的愛,長大後很難再彌補回來。

老人隨時會離開,抓緊承歡膝下,別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

所有的情感都需要陪伴,多抽出時間陪陪親人吧!

這些陪伴會化作一個個美好回憶,成為家庭最寶貴的財富。

白巖松去製作《巖松看美國》時,看到美國員工幾乎每一個人的辦公桌上都有一張家人的合影,照片上的人,就是他們幸福的源泉。

溫暖和愛還體現在傍晚家家戶戶透出來的昏黃燈光,那是家人相伴的溫馨時刻,與熙熙攘攘的人群和燈紅酒綠的夜生活,你更喜歡哪個呢?

忽然就一下子擊中心靈,家人是我們最暖的港灣,陪伴他們才是我們一生最重要的功課。

一家人在一起,不管是濃濃的愛意還是絮絮的嘮叨,那一天天翻過去的瑣碎日子,就是我們的小幸福。

做到這三點,人生更幸福

03 慾望少一些

一家晚報開展“什麼是幸福”調查活動,記者隨機採訪了街上的行人。

一個下崗工人說:能上班就是幸福。

一個失去雙親的人說:父母在就是幸福。

一個小學生說:沒有作業就是幸福。

總之,好像得到不可能或難以得到的才是幸福。

我們真的沒有幸福嗎?

史鐵生說,人生來就有慾望,但人實現慾望的能力,永遠趕不上他慾望的能力,這是一個永恆的距離。

與其追趕不可能縮短的距離,不如當個簡單幸福的俗人,吃好睡好喝好。

明朝金溪人胡九韶,家境貧困,一面教書,一面努力耕作,僅僅可以衣食溫飽。但每天黃昏時,胡九韶都要到門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謝上天賜給他一天的清福。

妻子笑他說:“我們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麼談得上是清福?”

胡九韶說:“我首先很慶幸生在太平盛世,沒有戰爭兵禍;又慶幸我們全家人都能有飯吃,有衣穿,不至於挨餓受凍;第三慶幸的是家裡床上沒有病人,監獄中沒有囚犯,這不是清福是什麼?”

《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充滿著機會,能讓人豐衣足食。

生活中有這麼多令人幸福的東西,可我們卻變得越來越不幸福。

究其原因,就是沒有一顆知足的心。有了貪戀,就永遠不知滿足不滿足,就會感到欠缺。

因此,一顆知足的心是真正的喜悅、真正的寧靜,真正的幸福。

當你春風得意時,留點空白給思考,莫讓得意衝昏頭腦;當你痛苦時,留點空白給安慰,莫讓痛苦窒息心靈。留一點空白,是生活的智慧。

幸福的人生裡,對過往,要淡;對現在,要惜;對未來,要信。

做到這三點,人生更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