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族共和”及其歷史意義


“五族共和”及其歷史意義

20世紀上半葉,大體上是晚清到民國。從1894年、1895年甲午海戰、馬關條約以後,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這段時間熱衷討論“中國”和“中華民族”,是因為從傳統帝國向現代國家的轉型過程中,中國面臨外部威脅,內部也出現了很多問題。

首先,大家可以看到,以康有為、梁啟超、蔣觀云為代表,他們認為,要保存大清帝國所奠定的這個多民族、大疆域國家。梁啟超率先提出“中華民族”這個概念,是因為一方面要維護大清帝國遺留的族群和疆域,另一方面要順應當時國際上所謂“民族國家”潮流。因為當時世界趨勢是建立“民族國家”,就是意大利人馬志尼講的“一個民族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能是一個國家”。這個觀念在當時影響很大,包括日本也流行這種說法。可是,日本剛好是相對單一的民族和國家,中國不是。為了符合這個“民族國家”的模式,就要塑造整個的“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對應的國家就是“中國”,就是延續了大清帝國族群和疆域的中國。不僅是梁啟超,康有為在1911年民國建立之後,還寫信給黎元洪說,大清辛辛苦苦打下江山,開拓疆土,不能丟了。這些人大體上是近代史上所謂的保守派。他們既對大清王朝多少有些感情,也覺得大清遺留的疆土不能分裂。

那另外一派,也就是所謂“革命派”則相反,像章太炎、孫中山、朱執信、汪精衛他們。大家都知道,晚清革命者有一個口號叫“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他們最初想法,就是要恢復一個漢族中國,用漢族民族主義來作為革命的動員力量。他們說,自從明朝滅亡,中國已經亡了。中國亡於什麼人呢?亡於滿清“韃虜”,所以要把中國從“韃虜”那兒解放出來。因此,雖然他們也是要在新的國際背景下建立“民族國家”,但這個民族國家是漢族民族國家。他們覺得,這才叫做“中國”。總之,他們最初目標是要恢復一個漢族“中國”。

“五族共和”及其歷史意義


這兩種關於未來“中國”的設想衝突很厲害。可是有趣的是,革命派打下天下,卻不得不接受保守派的想法。大家可能讀過《清帝遜位詔書》,裡面要求維護中國的“五族共和”。1912年,孫中山作為臨時大總統發表就任演說的時候,他也接受了“五族共和”。這裡原因很複雜,不必多說。後來,大概在1917年還有人提出,中國不應該叫“五族”應該叫“六族”,因為西南還有人數眾多的“苗彝”,所以應該叫“六族共和”。那麼,當中華民國接替大清王朝,它就不得不維護大清帝國的天下,包括龐大的疆域和不同的族群。這樣一來就出現了一個尖銳的問題:怎樣使多民族多信仰的民眾生活在一個共同體“中國”裡?

大家要注意,日本當時對中國的影響非常大。日本京都大學教授矢野仁一就提出,中國根本就不是一個國家,中國應該在長城以內,關外就是滿蒙,是另外一些國家。這種說法明治時代就開始有了。當時日本對中國有領土的企圖,他們覺得中國應該分成若干國家。日本明治、大正時期的一些政客和學者,就提議中國應該在長城以南,要麼守住漢族“中國”,要麼分裂讓列強管理。像有賀長雄的《支那保全策》和尾崎行雄的《支那處分案》,影響就很大。可是要注意,日本對中國,一方面給予的影響很大,另一方面激起的反彈也很大。自從1894年日本跟中國發生海戰以後,中國上下普遍已經認定,未來中國的敵人和威脅就來自日本。所以當日本輿論強調中國應該分裂的時候,中國的反應恰恰是要反抗分裂,維持國土完整。

“五族共和”及其歷史意義


這種爭論一直延續。到了20世紀30年代,中國稍稍喘過氣來,維護主權和領土的意識就更加高漲。恰恰這個時候,日本開始對中國侵略。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起,中國和日本關於“滿蒙”的爭論就越加激烈。凡是中國學者,都強調大一統中國,強調滿蒙回藏族群和疆域屬於中國。可是日本卻始終要把滿蒙從中國分割出去。所以,20世紀30年代,出現了中國疆域史、民族史、邊疆研究的熱潮,好些現在還用的《中國民族史》《中國疆域史》都是那時寫出來的。著名的歷史學家傅斯年寫了《東北史綱》,也寫了《中華民族是整體的》。顧頡剛去西北考察,寫了《中華民族是一個》這樣的文章。大家都知道,1939年,就在雲南這個地方發生了一場激烈爭論。顧頡剛、白壽彝、傅斯年他們這些學歷史的,認為中國是整體的,非常反感民族學家對民族的識別;甚至認為吳文藻、費孝通他們搞民族識別,實際上是慫恿國內各民族發展自我意識,是在分裂中國,是在給帝國主義提供藉口。所以,從學術傾向到政治傾向,這個時候歷史學家和民族學家產生了微妙的立場差異。

顯然,1939年的爭論就是為了維護統一中國。這是一個非常巨大非常現實的壓力。在這個壓力面前,學術分歧只好放在一邊,全國全民就只能保持一致,維護統一中國。最終,從晚清到中華民國,出現了兩本有關“中國”和“中華民族”的重要著作。一本是蔣介石的《中國之命運》。《中國之命運》最重要的觀點就是,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族,各個民族就像是大家族裡的分支,大家來源是一個,也都是親人,所以中華民族、中國就應該是完整的。另一本最重要的著作,現在很少有人讀,也很少有人提起,就是羅夢冊的《中國論》。他的這本《中國論》要說的話,和現在某些學者很像,就是論述中國是一個文明,既不像帝國也不像國家,我們這個文明就是大家在一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