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還記得,有一種手藝叫—毛氈

大理喜洲金圭寺村擀氈技藝。毛氈是一種以羊毛或其他獸毛為原料,利用毛纖維經能給溼,搓揉能氈縮的特性所製成的製品。毛氈是目前人類歷史上記載中最古老的紡織品形式,比紡織、針織等技術更早為人類所用。這種古老的智慧最迷人的地方就是直接,柔軟的直接,變化的直接,表達的也直接。

擀氈的技藝僅有簡單的幾個步驟,而這幾個步驟就夠你用一輩子,幾輩子,直到現在。

有多少人還記得,有一種手藝叫—毛氈

楊師傅的祖宅 現在是楊師傅的工作室


很慶幸2015年初我和同伴們走訪金圭寺村時 在僅有3~4戶擀氈戶中找到楊雄標師傅,他是家中第4代擀氈匠。他告訴我們他有兩個孩子一男一女現在都已經成家,兩個孩子現在都在外地工作,以後他還是想要把這門祖輩傳下的手藝傳給兒子,不管掙不掙錢也要將手藝傳下去,他的語氣堅定又誠懇。在大理的一週內我們兩次拜訪楊師傅,第二次去的時候楊師傅還特意給我們做了示範。


有多少人還記得,有一種手藝叫—毛氈

鋪毛


有多少人還記得,有一種手藝叫—毛氈

擀氈


有多少人還記得,有一種手藝叫—毛氈

處理邊緣


有多少人還記得,有一種手藝叫—毛氈

完成(楊師傅似乎看的出我們對這門手藝熱愛和敬重,特意做了這塊半成品小毯送給小哪吒,讓她帶回上海方便實驗。)


以下是楊師傅作品,部分資料來自網絡平臺。


有多少人還記得,有一種手藝叫—毛氈

斗篷(當地牧民在蒼山放牧都會披帶,會起到很好的保暖效果)


有多少人還記得,有一種手藝叫—毛氈

毛毯 在跟楊師傅的聊天中得知,以前當地人家床上鋪的大多都是這樣的毛毯,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只有少數的老人床上還是依舊堅持鋪用這樣的毛毯。


有多少人還記得,有一種手藝叫—毛氈

有多少人還記得,有一種手藝叫—毛氈

圖案是大理人字鋪貼磚牆紋樣,讓人回憶家鄉。


有多少人還記得,有一種手藝叫—毛氈

有多少人還記得,有一種手藝叫—毛氈

有多少人還記得,有一種手藝叫—毛氈

楊師傅


喜洲金圭寺村流傳羊毛祖師蘇武的故事,蘇武擀氈的技藝,與大理地少人多,不得不另謀生計有關。金圭寺村豐富的傳說故事與歌謠,反映了羊毛氈在洱海區域的文化、社會與經濟邏輯。在清末時期,金圭寺村的羊毛氈已成為官府重要稅收,便有了相關的營業執照、行頭和稅金碑文。南詔時期白族先民已經擅長於用羊毛製作披氈,無論貴族平民,不封貴賤,皆披氈。


一門手藝裡邊有很多自古以來的智慧和功夫,包含這個文化的歷史。羊毛氈體現大理喜洲白族的對美的認識、理解和創造。白族羊毛氈手工藝品作為一種原發性的藝術,是白族為了己的美好生活而進行的創作,質樸純真,表現出一種落落大方的純樸之美。白族羊毛氈作品多數是生活中所必須要日常用品,如氈墊、斗篷、帽子等,擀氈匠瞭解羊毛的習性使其最大發揮,正是這樣的工作讓物品看上去有性格、有溫度,耐久性強、好品質的特性。

有多少人還記得,有一種手藝叫—毛氈

右一 楊師傅 右二 楊師傅叔叔也是楊師傅的師傅


有多少人還記得,有一種手藝叫—毛氈

在看楊師傅製作過程中,小哪吒的手按捺不住就隨手從身邊拿了一些羊毛興奮的做了起來。


有多少人還記得,有一種手藝叫—毛氈

小哪吒做好的素色方墊

有多少人還記得,有一種手藝叫—毛氈

應該說我們走訪楊師傅家是慕名而去的,在大理州的那幾天我和小哪吒租了輛摩托車從大理古城起中途經過鶴慶新華村,從麗江繞過到劍川再從劍川到沙溪,最後再回到大理古城,就是這樣我們溜達了一圈,中途看過一些當地的民俗,建築,工藝但都是走馬觀花,可能小哪吒跟楊師傅聊得的比較投緣,仔仔細細的給我們講著有關喜州毛氈製作工序及背景故事讓我們對毛氈有了更多的想法。心裡總有一股熱流想要將這些傳統手工藝在不失原味的情況下,製作成現代生活的所需品,讓更多的人喜愛使用,傳承這份溫度。想做的事情太多,就讓我們先從自我做起,慢慢去學著惜物,去感受一件手作物件與我們生活的聯繫及這個物件給我們生活帶來的變化。


*以下為小哪吒部分羊毛氈小品*

有多少人還記得,有一種手藝叫—毛氈

有多少人還記得,有一種手藝叫—毛氈

有多少人還記得,有一種手藝叫—毛氈

有多少人還記得,有一種手藝叫—毛氈

有多少人還記得,有一種手藝叫—毛氈

有多少人還記得,有一種手藝叫—毛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