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處世、齊家、治國《曾國藩家書》

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曾說:“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有十三套學問,流傳下來的只有一套《曾國藩家書》。”曾國藩流傳下來的著作確實較少,但僅一部家書就足以展示其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曾國藩家書》記述了曾國藩從政、治家、治學、治軍的主要思想,其內容或闡述倫理綱常,或慨嘆人生艱辛,或勸勉後人上進,於平淡家常中蘊育真知良言,而且語言平實,情真意切,極具說服力和感召力,是一部難得的修身處世佳作

修身、處世、齊家、治國《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1811—1872年),字伯函,號滌生,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縣楊樹坪(今湖南婁底雙峰縣荷葉鎮)。他是晚清重臣,湘軍創立者和統帥;也是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曰文正。《清史稿·曾國藩傳》評論他:“國藩事功本於學問,善以禮運。公誠之心,尤足格眾。其治軍行政,務求蹈實。凡規畫天下事,久無不驗,世皆稱之,至謂漢之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無以過,何其盛歟!國籓又嘗取古今聖哲三十三人,畫像贊記,以為師資,其平生志學大端,具見於此。功成名立,汲汲以薦舉人才為己任,疆臣閫帥,幾遍海內。以人事君,皆能不負所知。嗚呼!中興以來,一人而已。”

  曾國藩出生於地主家庭,自幼熟讀經史,學問紮實,他以宋儒為宗,兼習明儒王守仁的學說思想,提倡經世致用。他從不放棄自己的品德修養,至其年衰,政治思想成熟,也不放棄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省和自責。他一生強調立志,常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在為人處事上,他終生以“拙誠”、“堅忍”行事。在治家教子方面,他繼承祖訓的治家宗旨,主張勤儉持家,努力治學,睦鄰友好,讀書明理。竭力為兄弟、子侄創造好的學習條件和上進的環境,良好的家風造就了曾氏家門後人才俊輩出。

  曾國藩一生著述頗多,以《家書》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光緒五年(1879年),即曾國藩死後7年,傳忠書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鴻章編校的《曾文正公家書》。記述了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從政、治家、治學、治軍的主要思想,曾國藩有“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其門人李鴻章感嘆說:“吾師道德功業,固不待言,即文章學問,亦卓絕一世。”

  曾國藩家書真實而細密,平常而深入,是研究其思想的寶貴資料。但曾國藩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上層統治者,其思想也是複雜的,他極力維護封建綱常名教和封建社會倫理秩序,在治政、治軍、治家方面亦均有其獨到見解。希望讀者在閱讀本書時,注意辨別,正確看待他的歷史侷限性。

  信中人物身份:祖父曾玉屏,號星岡;父親曾麟書,曾玉屏長子;叔父曾驥雲,曾玉屏三子;二弟曾國潢,派名傳晉,號澄侯,在族中大排行居四,信中稱“澄侯、澄弟、四弟”;三弟曾國華,原字謙齋,派名傳謙,曾國藩二弟,後由曾國藩改字溫甫,在族中大排行居六,信中稱“溫甫、溫弟、六弟”;四弟曾國荃,派名傳恆,字沅甫,號叔淳,又名子植,在族中大排行居九,信中稱“叔淳、子植、沅甫、沅弟、九弟”;五弟曾國葆,字季洪,派名傳履,又名貞幹,字季洪,信中稱“季弟、季洪”;曾丹閣,曾國藩堂叔,信中稱“丹閣十叔”;歐陽牧雲,曾國藩妻子的哥哥;長子曾紀澤,字劼剛,號夢瞻,清代著名外交家,信中稱“紀澤、澤兒”;次子曾紀鴻,字慄誠,近代著名數學家。可惜英年早逝,僅33歲。信中稱“紀鴻、鴻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