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聽到李鴻章去世的消息,為何當場哭到吐血?

史學達人


李鴻章是晚清的中流砥柱,是慈禧太后的左膀右臂,在與外國人的談判中游刃有餘,只要李鴻章出面就沒有擺不平的事,因此一遇到棘手的外交問題,慈禧首先想到的就是李鴻章了,可以說是她最倚重的老臣,沒有了李鴻章,慈禧獨木難支,內外孤立,當看到李鴻章的絕筆信後,這個冷酷的老女人也是老淚縱橫,至於說李鴻章死後,慈禧太后有沒有哭就不得而知,至於說她得知李鴻章死後,當場哭到吐血,就有點過了。


慈禧太后是中國歷史上帝制時代中少有的長期當政的強勢女人,她的政治手段堪稱幹練,尤其擅長操弄親貴朝臣之間的權力平衡,以維繫自身的絕對權威,在這當中,她也以極其殘忍的手段打擊反對者,在她統治期間還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從而遭受世人的唾罵。
但就是這樣一個冷麵的女人,也有其柔性的一面,當她看到李鴻章的臨終絕筆時,也不禁失聲痛哭,令人動容。

1900年註定是不太平的一年,先是北方義和團發動暴亂,之後八國聯軍以此為藉口大舉入侵,侵佔了北京並犯下了滔天罪行,慈禧太后在逃亡西安之際,第一個想到能救火的人就是她的忠實老臣李鴻章了,於是就下令讓李鴻章前去談判,當時李鴻章的家人都反對,但是李鴻章這個人就是很忠心,儘管他知道這個談判只會給他帶來罵名,但他還是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前去為慈禧善後。


李鴻章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建者和洋務運動的領袖,當年因為簽訂《馬關條約》而引發全國上下群情激憤,李鴻章也鬱鬱寡歡,被流放兩廣,基本處於閒賦狀態,,也可以說是因禍得福,他躲過了這次戰亂。

但是作為一名臣子,國家的命運總是與之休慼相關的,因此在與八國聯軍議和之際,李鴻章還是臨危受命,因為他善於與外國人進行各種談判,有著豐富的外交手段和經驗,這也是其他官員所無法比擬的,因此李鴻章再次出山,又參與知道了那份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再次遭到了國人的唾棄。


當時李鴻章已經病得很嚴重了,經常咳血,據說在談判桌上也多次咳血,不過最後還是堅持到談判結束,李鴻章已經儘自己所能,把原來的10億多的賠償額度降到了4億多,也就是當時的人均一兩白銀,但是這個條約還是讓國人非常憤怒。

伴隨著《辛丑條約》的簽訂,使得李鴻章心力交瘁,之後便駕鶴西去,李鴻章在去世前曾給逃難在外的慈禧太后寫過一封奏摺,以及留下一首詩,慈禧看過奏摺後當場嚎啕大哭,她說“你這一去,還有誰可以在這亂世之中幫我呢?”。


那麼李鴻章到底寫了什麼,讓慈禧難過成這樣?那份奏摺現今已無法考證,但李鴻章的這首詩則流傳了下來: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


自從李鴻章奉命與八國聯軍進行交涉之際,可以說是食不能保,夜不能寐,正如詩中第一句話所說,他一直奔波,幾乎從未離開過馬鞍,肩負國家大任,豈是一死能擺脫得了的,更何況他也不能死,否則自己撒手而去之後,這個破爛的殘局誰來收拾呢?

李鴻章從20歲就開始了自己的官宦生涯,最初他可謂是意氣風發,揮斥方遒,一心只為升官,但是當他垂垂老矣時,回顧近百年來的歷史,國力日漸衰退,此時個人的利益早已置之度外,一心只為國家的繁榮富強,在臨死之前,他仍不忘關心國家命運,呼籲那些有志青年不要做看客,要積極地來救國家於危難之際,這一腔熱血不可謂不真切。


李鴻章深知自己所作的這一切必將遭受國人的唾罵,但他又有何辦法呢?“臨事方知一死難”,深深的道出了這位老者在彌留之際的痛苦與無奈。

慈禧太后看到這份奏摺的時候,甚感其誠,覺得李鴻章是唯一為自己著想的大臣,所以才會那麼的傷心。









遺產君


先還原一下標題的這個場景是出自於某瓣評分相當高的歷史劇《走向共和》中的一段戲份,走向共和這個劇可以說是最接近真實歷史的一場大戲,當時還原的場景是這樣的:在當時的時局下,八國聯軍打進了北京城,慈禧帶著光緒跑路了,留下了處理後事幫慈禧擦屁股的李鴻章,在萬難的環境下,李中堂與慶親王代表清廷簽了《辛丑條約》,這才把戰事穩定了下來,而慈禧終於結束了逃亡的生涯,可以光明正大的回家了,當慈禧帶著小傀儡光緒做火車到達直隸的保定府站時候,慈禧還饒有興致的下車檢閱新軍將領袁世凱的新式西洋樂隊,正在這載歌載舞之時,一個太監跌跌撞撞的跑到了慈禧的跟前,手上拿著一份萬急的電報,當慈禧拿著電報在車廂內看完的時候,臉色大變,精神恍惚,腿腳不穩,只見兩行熱淚從雙目噴湧而出,這個時候李蓮英帶袁世凱進來覲見,慈禧已然失神,過了好一陣才和袁世凱一字一頓的說出:李中堂故去了。。

李中堂能得到慈禧的熱淚演繹,正史上應該是極有可能的,大致分析幾點原因與各位聊聊

這第一點,於人情,一個身邊的老朋友,經常打交道,突然有一天告訴你他死了,你再也見不到了,恐怕沒有幾個人會心靜如水,難免會唏噓,這第二點,李中堂號稱是大清的裱糊匠,於慈禧亦臣亦友的共事了幾十年,可以說清末的這些國際大事,李中堂都參與其中,興洋務,辦實業,辦海軍,興新軍,為大清立下了汗馬功勞,為慈禧分憂了極大部分,可以說沒有李鴻章的一己之力的支撐,大清早掛了,這樣盡心盡力的輔佐,可以說在慈禧的心中,李中堂已經是友情大於君臣之情了,這樣的中興之臣,親密戰友的去世,慈禧怎能不悲傷。

這第三點,慈禧畢竟是一個女人,心裡有最柔軟的那部分,一個能為她背鍋到死的人,在大清朝實屬罕見,那些皇族王爺們更是欺上瞞下,都在為自己的小家庭做著打算,能貪一兩是一兩,而李鴻章則忠心耿耿的背鍋擋箭,來了洋人,我談,合約我籤,就算是談判也是李鴻章一人頂上,能做到這些的,慈禧一朝,恐怕是寥寥可數。

慈禧心中認為,李中堂的故去,大清朝再難找一個這樣的人為她支撐危局了,故而每想到此,肯定是傷心備至。所以慈禧的崩潰是內心的真實反映也不足為奇了。


老豬的碎碎念


李鴻章是慈禧的老情人,老情人去世當然是要傷心的。

話說1898年9月,《紐約時報》消息:9月22日上午,中國的慈禧太后與一位最有聲望的政治家李鴻章舉行了結婚儀式。隨後,他們將乘火車到天津,然後坐船到旅順度蜜月。



在國內,慈禧與李鴻章有染的消息傳得是沸沸揚揚。咸豐駕崩時,慈禧才二十六歲,年輕守寡,耐不住寂寞,李鴻章便成了她的情人。

這是真的嗎?不清楚。不過既然傳得有鼻子有眼,或許是真的吧。慈禧是太后,大清的實際掌權人,破壞她名聲的話不能隨便說,被查出來是要殺頭的。國內不敢說到國外說唄,於是就有了上面的那條消息。

無風不起浪,社會上怎麼就沒有傳出慈禧和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有染,如果慈禧太后和李鴻章關係不好,不可能有這樣的消息。



看看李鴻章和慈禧好到什麼程度:

太平天國運動被平定,曾國藩的湘軍裁撤了,李鴻章的淮軍不但沒裁還增強了,部分被裁的湘軍進了李鴻章的淮軍。

八國聯軍進北京,慈禧逃往西安,她想回鸞得有人和外國人談判,賣國也得有人商量好再賣,不然外國人不買,非要嚴懲主犯怎麼辦?慈禧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李鴻章。慈禧向十一國宣戰,李鴻章是反對的,他帶頭弄了個東南互保。而且談判,簽訂賣國條約,那是要捱罵的,她怎麼能保證李鴻章一定能幫她擺平外國人?兩人關係好嘛!

甲午戰爭爆發,李鴻章堅決不同意與日本開戰的。仗打敗了,慈禧又派李鴻章去談判,去籤賣國條約,去捱罵,去替慈禧背黑鍋。以李鴻章的聰明怎麼可能讓自己留下歷史的罵名,不就是和慈禧關係好嘛!



一路分析下來,似乎李鴻章和慈禧真有點不正常男女關係。捕風作影,八卦就是這麼來的。實際上慈禧和李鴻章一個在深宮,一個在外朝,根本不太可能有男女關係。不過李鴻章和慈禧情感上靠得近這是不可否認的。

他們是狼和狽的關係,在賣國這件事上,他們狼狽為奸,李鴻章替慈禧背黑鍋,並不白背,換取的是自己的既得利益不受損失,保住的是自己的榮華富貴,同時也保住了慈禧的榮華富貴。

李鴻章有能力背黑鍋,而且心甘情願替慈禧背黑鍋,這樣的人滿大清朝除了李鴻章找不到第二個人。李鴻章死了,以後再需要賣國的時候,她去找誰啊?再遇到這樣的坎自己能過得去嗎?想想對自己幫助極大的李鴻章,再想想未卜的前程,她怎能不崩潰!

我是豫有得,喜歡就加個關注吧!


有得觀史


慈禧太后在聽到李鴻章去世的消息後,幾乎當場崩潰,在她看來清朝失去了一個最有力的臂膀,大清王朝即將走向末路,她為清朝的命運擔憂。


慈禧太后對李鴻章的重視程度非同一般,她曾評價李鴻章為“再造玄黃之人”,而李鴻章也確實值得這樣的稱讚。

李鴻章曾一手主持洋務運動,創建北洋水師,清朝與西方列強的外交活動幾乎都是由李鴻章主導,他的能力也被多國領袖所認可。

李鴻章一生周旋於世界列強之間,可惜他代表的只是一個腐朽沒落的清朝,他只能代替清朝簽訂了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

在李鴻章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他還在與十一國政府代表進行《辛丑條約》的談判,這是他一生中代表清朝簽訂的最後一項條約,在他簽完條約之後,他也很快因病去世。

在得知李鴻章的死訊後,慈禧太后當場崩潰,她甚至說到:

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慈禧太后之所以會當場崩潰,雖然也說明了她對李鴻章十分看重,但更重要的是她認為清朝少了一個能夠為她承擔的責任的人,畢竟像李鴻章這種精通洋務的人才並不多。


拋開其他因素,慈禧太后是一個手段強硬的政治家,她對清朝的現狀十分清楚,清朝的國運已經到頭了,大清王朝隨時有著滅亡的可能,但她並不希望清朝在她執政期間滅亡,因為她放不下手上的榮華富貴。

為了不讓這個到處都漏水的破船再堅持一段時間,慈禧太后不得不重用李鴻章。

慈禧太后雖然重用李鴻章,但她卻並不怎麼信任李鴻章,要不然李鴻章也不會遭到多次貶謫。

在慈禧太后聽到李鴻章去世的消息後,她之所以會當場崩潰,更多的是為自己的現狀擔憂。

畢竟此時的清朝剛剛被八國聯軍入侵,朝廷上下動盪不安,各國列強對清朝虎視眈眈,國內更是危機重重,而且李鴻章又去世了,慈禧太后一時半會之間,也找不到一個合適的人選代替李鴻章的職位。


總得來說,慈禧太后雖然表現出對李鴻章去世的悲痛之情,但她此時心中更多的是對清朝未來命運的恐懼和無奈,她不知道誰還能替她和西方列強交涉,誰又能替她處理這些爛攤子。


東方大史


公元1901年11月,晚清重臣李鴻章因病去世,他的去世在京師引起了極大的震動。慈禧太后得知此消息,甚至於哭到吐血當場,歷來慈禧太后都是屬於那種心狠手辣之人,無論是除掉顧命大臣,還是廢掉慈安太后,眼睛都不眨一下,可是對於李鴻章的去世,她卻是痛徹心肺。

為什麼李鴻章在慈禧眼裡會如此重要?我們翻一翻李鴻章的歷史和生平,就能得知一二。李鴻章是晚清能臣,也是慈禧太后最器重之人,在慈禧眼裡,李鴻章是不可替代的。既沒有非分之想,也不願人前顯貴,多年來兢兢業業,連慈禧自己都算不清,李鴻章到底替自己背了多少黑鍋。

中日黃海一戰,北洋水師幾近全軍覆沒,世人皆罵李鴻章,說他負責建設的北洋水師是怎麼打仗的,數十年來沒有添過一艘鐵甲艦。可世人哪裡知道,北洋軍費全部被挪到慈禧那裡去修頤和園了。

李鴻章默默承受了下來,主子的錯,他來承擔,這樣的臣子,慈禧怎麼能不喜歡呢?簽訂《馬關條約》時,李鴻章拼了老命和日本人談判,甚至在捱了一槍後還包著頭巾上談判桌,一兩銀子一兩銀子的爭,最後連日方談判代表伊藤博文都看不下去了,主動提出減少部分賠款。

可是對於中國人來說,賠償三億兩白銀和賠償二億兩白銀沒有任何區別,所以當李鴻章回國時,沒有鮮花,沒有歡呼,只是咒罵。儘管如此,這位老中堂也默默承受。一個國家的衰敗硬是要一個人來負責,戰場上打不贏,卻還指望能夠在談判桌上贏下來,這不是笑話嗎?

可是當時國內就有些人有這樣的想法,他們把失敗全部歸咎於李鴻章本人,卻忘記了高高在上的慈禧實際上應該是承擔更大的責任。這又是一次李鴻章替代慈禧受過,世上哪裡有這麼忠直的大臣,一心一意代主受過,卻沒有絲毫的怨言。

慈禧之哭,在於李鴻章去世後,她再也找不到任何一位可以替代的大臣了,李鴻章善於和洋人打交道,辦起洋務來得心應手。多次挽救清朝於危局之中,慈禧甚至給李鴻章起了一個名字,說他是“玄黃再造”之人。這已經是極高的評價了,幾乎把李鴻章抬到了和自己平起平座的地位。

對於清政府而言,和外國人簽訂不平等條約是最頭痛的事情,誰也不願意出頭。所以清朝大部分不平等條約都是李鴻章去籤的,這也是他被後人咒罵的主要原因。李鴻章一生和外國簽訂了約三十個條約。

從最早《中日臺事條約》、《中英煙臺條約》、《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到後來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中國步步被逼進死衚衕,全靠李鴻章一個人在四處周旋,他的難處誰知道?沒有人知道,除了慈禧太后。所以才會出現慈禧太后一聽到李鴻章死的消息,悲傷的吐血。因為從李鴻章去世的那一刻起,慈禧就清楚的知道,大清已經完了。


小小嬴政


李鴻章在臨終前寫下一首詩,內容是這樣的: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

他想表達的意思大致是這樣的:臣為了國家嘔心瀝血,絲毫不敢懈怠。馬上要離開了,但國家內憂外患,真是讓我死不瞑目!為我們國家幾百年來閉關鎖國,固步自封,不思進取的緩慢發展而傷感!

為了我們國家廣闊土地上的老百姓們受盡欺凌,民不聊生,而哀悼。大廈將傾之際,身居廟堂之高,國之重臣的自己,卻獨木難支,受盡屈辱,老淚縱橫。

西下的落日靜靜的灑落在昔日出徵的旌旗和大將壇上,國家和民族何時可以重整旗鼓,收復這風雨飄搖的萬里河山!海外列強們對我國的欺凌和侵略還在繼續!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大家莫要視若等閒,冷眼旁觀,一定要以振興國家,驅除韃虜為己任!

又在臨終遺言裡說到:“惟翼稍延餘息,重睹中興,齎志以終,歿身難暝;伏讀迭次諭旨,推行新政,力圖自強”。

慈禧看後不禁涕淚橫流,唏噓不已。合肥李相臨死前還在擔憂積貧積弱的大清,希望帝、後能舉行新政,富民強國,再度中興,也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啊。

慈禧太后應該是想到了李鴻章以前為國家做出的努力,是個全心全意為國家的好,慈禧想到以後沒有這樣一個全心全力盡心盡責的人為自己為皇帝分擔國家的困難而擔憂。



不著名理論家


李鴻章安徽合肥人,晚清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李鴻章在清王朝統治後期發揮重要的作用。

慈禧太后在位時期是清王朝統治最受挑戰的時候,不僅有內憂,而且還有外患,西方列強不斷損害中國利息,挑戰中國,導致中國割讓領土,放棄統治權。西方列強都想在中國有所收穫。此時中國只有軍機大臣李鴻章,以及極少數人能夠跟西方列強交涉。

此時的李鴻章可以說是清朝政府的代理人。在清朝政府與西方列強之間起著溝通,調節的作用。李鴻章不遺餘力的維護清朝政府統治,所以說慈禧太后非常喜歡他,正是因為有了他,所以慈禧太后的統治才能不斷的延續。

這樣的人去世了,對於慈禧來說是致命的,沒有了代理人如何溝通自己都不知道。又沒有更加合適的人選能夠取代李鴻章的。想到這裡慈禧皇太后越發難受,

所以說慈禧太后聽到李鴻章去世的時候,非常傷心,因為這個更意味著她的統治也在一步步瓦解,沒有了超級代理人未來的路,太后看不到方向,更看不到未來,哭的吐血很正常。


經典夢工廠


都別搶,我來答。

李鴻章去世後,慈禧倒不至於崩潰,畢竟慈禧也不是什麼弱女子,能夠操縱大清帝國47年之久,其玩弄權力的手段早已爐火純青,辛酉政變和戊戌政變都顯示出慈禧那高超和強勢的政治手段。

但李鴻章這個盡職盡責的管家去世足以讓慈禧感到震驚,畢竟大清朝那一系列的外交糾紛和事件都是在李鴻章的處理下才擺平的,失去了這麼一個能力過硬,又忠心耿耿的大臣,換做是誰都會感到震驚,至於說崩潰那倒不至於。

積勞嘔血薨,年七十有九。事聞,兩宮震悼,錫祭葬,贈太傅,晉封一等侯,諡文忠——《清史稿》

畢竟李鴻章1901年去世後,人家慈禧還是好端端的繼續執掌了7年的權力,直到1908年去世,短短四年以後,大清朝就滅亡了。

我們幾乎可以大膽假設,如果慈禧能夠多活幾年,估計大清朝還得續上幾年命,畢竟這個精明和權力慾望極度膨脹的女人可不像隆裕太后那麼好騙。

袁世凱想要從慈禧那裡撈到好處估計沒那麼容易,李鴻章大家都知道替愛新覺羅家族辦了很多事情,也給彼時的大清朝處理了很多爛攤子。

李鴻章對自己的身份和作用也很清楚,他曾說:

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是淨室,雖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應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這就是他在歷史上鼎鼎有名的“裱糊匠”的來歷,李鴻章認為自己只是大清朝這間破屋子的一個裱糊匠而已,哪裡需要修補他就修補,但是這間房子的倒塌和他並沒有關係。

李鴻章在日本談判關於《馬關條約》時被極端的軍國主義分子刺殺,不過子彈當時從李鴻章左臉頰上擦過,但大量的鮮血還是染紅了他內襯裡的那件黃馬褂。

後來李鴻章吩咐人把那件黃馬褂保存起來,並說:

此血可以報國矣

這也算是李鴻章對於大清國問心無愧的表現了,而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捻軍起義、領導洋務運動這些都是他替大清朝辦事的證明,又被迫揹負歷史罵名簽訂《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等條約。

李鴻章可以說是為大清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所以當慈禧聽到李鴻章去世的消息時,當場流淚說:

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慈禧這話說的很真誠,以後再也沒有人能夠像李鴻章這樣忠心替她辦事和處理爛攤子的能臣了。

另外說一句張愛玲是李鴻章的曾外孫女,李鴻章的大女兒李菊耦嫁給了張佩綸,也就是張愛玲的爺爺奶奶。


圍爐談史


慈禧崩潰痛苦的場景,出現在電視劇《走向共和》中,而《走向共和》對歷史的還原程度也是極高,所以我們就姑且認為李鴻章一死,慈禧就崩潰的情況。


首先,自然是李鴻章對慈禧太后的統治極度擁護,身為漢臣,對滿族統治者忠心耿耿,自然得到重用。

其次,就是李鴻章實在太重要了,派遣學生去日學習,建北洋水師,淮軍,以夷制夷的手段,都展現出高明的外交手段,在那個視洋人為虎狼的時代,只有李鴻章面對洋人不卑不亢,能夠與之周旋,在大清,李鴻章當為洋務第一人!

最後,就是遇事找李鴻章總能處理妥當,甲午戰爭,大清敗了,李鴻章出使日本,少賠了一億兩白銀,八國聯軍侵華,要把慈禧作為禍首,李鴻章全力周旋,文武大臣死了數百,慈禧卻沒有在戰犯名單上。

綜上所述,李鴻章總能力挽狂瀾,且忠心耿耿,這比張之洞和朝堂上那些只會傻大空話的腐敗貪官強太多,實為東方脾斯麥,唯一可與列強一爭高下之人!

奈何,李中堂生不逢時,為大清鞠躬盡瘁,保全了大清的完整,最終油盡燈枯,成為了歷史的犧牲品。

現在的歷史書上只會說李鴻章是漢奸,可是我認為,李中堂譭譽參半,稱不上民族英雄,卻也不是個徹頭徹尾的漢奸!


易焱堂


當慈禧聽說李鴻章去世的消息時說:“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顯然,李鴻章的去世給慈禧的第一反應就是再也沒有這樣一個人為他善理清王朝的內憂外患。

縱觀晚清,從平叛太平天國到辛丑之亂的近半個世紀中,每一件影響國家歷史進程的事件都離不開李鴻章。雖然他代表清朝政府簽訂了《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的賣國條約,但這不能否定他為清王朝鞠躬盡瘁的事實。

封建王朝是家天下,打了勝仗朝廷自然樂意派個王爺、貝勒之類的皇親去露臉為皇室爭光,可是打輸了的話,這些個滿清貴族老爺們是不能去給皇室丟這個人的。既然皇族丟不起這個人,背不起這個罵名,那就只有李鴻章去了。所以,近代中國發生在清朝的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事件,都是李鴻章替滿清貴族背了黑鍋。試問這樣一個替自己的利益集團頂雷的人去世了,慈禧心裡怎能不惋惜呢?

在那個從上到下都爛透了的時代,作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鴻章代表著清王朝周旋於各列強之間,以至於各國只認李鴻章,絲毫不給其他王親貴族的面子。這個時期慈禧遇到的所有外事都可以放心的交給李鴻章去辦,直到甲午戰爭之後,他被革去這個職位為清王朝做了這場戰爭的替罪羊。但沒過幾年,慈禧一衝動便對十一國開戰,惹得八國聯軍再次撬開了國門。老佛爺嚇得攜帶著光緒皇帝奔著西安去了,逃命的路上她想起了李鴻章,耄耋之年的李鴻章仔細考慮了東南互保奉自己為總統的建議之後,還是毅然決然的踏上了奔往上海與洋人談判的路上。“人均一兩,以示侮辱”的《辛丑條約》又讓他成了清朝統治者的替罪羊。試問,如果再有幾次這樣喪權辱國的事情,誰還能為清王朝出面呢?慈禧怎能不哭。

所以,慈禧哭李鴻章往大了說是痛失國之棟樑。往白了說,就是不會再有人為她、為滿清權貴背黑鍋了。張之洞不會,袁世凱更不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