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的人生,要對自己說:慢一點,再慢一點


35歲的人生,要對自己說:慢一點,再慢一點


生命裡已然經歷過兩次本命年,是懵懂與無畏。走到第三個本命年,站在35歲的坎上,經歷了些事,不得不對本命年多些敬畏,有些恐懼,要對自己說:慢一點,再慢一點!

回頭想想,這幾年過地還挺“用力”的,用力在方方面面。讀書,學習課程,鍛鍊身體,保養皮膚,換工作,參加各種社群,搞各種投資。不管在外人眼裡,還是在我自己的狀態裡,我都挺忙碌的。

但是,生活不會因為你用力,就特別善待你,或者許諾你一個天花亂墜的未來。你以為的突破,對有些人來說,可能根本是一個起點。心有慼慼然,幸好可以拿這句話安慰自己:如果你覺得過去的自己很愚蠢的話,說明你在進步。

用力的這幾年,總有些事情刻骨銘心!


35歲的人生,要對自己說:慢一點,再慢一點


環境VS選擇

過去的這些年,我都相信“濯清漣而不妖”,不是自詡自己有多麼“清白”,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總是相信,既然環境這個因素不可控,與其費心費力去挑選環境,不如盡心盡力提高自己。

所以,我選擇在不同的方向上做嘗試。經歷的過程總是伴隨著起起伏伏的狀態:樂觀的時候慶幸自己又邁出了一步,悲觀的時候覺得自己又犯了魯莽的“毛病”。

在我工作的前三份工作中,第一二份工作都讓我記憶深刻,為之感激,感恩公司給了我薪水,讓我接觸了社會。但是,我很少提第三家公司。因為在第三份工作裡,我整理不出一個頭緒去理解,整理所遇到的情況。

直到今年年初,在書裡看到一段關於四大的用人模式,才幡然醒悟。四大的用人模式是項目制。帶頭人喜歡誰,肯定誰,那就用誰。這才反應過來,在第三份工作裡,從上到下的用人模式都是這樣的,無關層級乃至能力。

這種模式是否適合所有企業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那我過去花時間去檢討自己的時間,真是餵了狗了。作為一個成熟的成年人,在出現相悖的情況時,自己檢討是必須的,但是過多的自責是無謂的。相反,我們還需要更多的關愛給到自己。


35歲的人生,要對自己說:慢一點,再慢一點


第四份工作呢?有了孩子後,工作總是在不知不覺地把她考慮在各種情況之內。冥冥之中,就找到了離家20分鐘走路的公司。

說起來冥冥,是因為自己考慮了那麼多,自然是不能平衡的。“職場”與“媽媽”是不能選的,選了就沒有平衡。有時候不僅僅是事情辜負了自己,是自己也在把事情帶離了航線。痛苦於結果,結果往往是自己選的。

第一次在一家合資公司工作。相比之前的工作,第一次碰到在一家公司做到退休的同事們。也看到一些真實的情況,有著些你知道的“窗戶紙”,所有人都不會去捅破,它也照樣順利在運行。

成年人知道,地球自轉跟誰都無關。所以,不要在工作裡寄託感情。不合適就離開,合適就鍛鍊,結果總是比對錯更重要。

這些年,從無所顧忌地講話,到學會處理職場危機,選擇永遠比環境更重要,是以後會銘記的事實。


35歲的人生,要對自己說:慢一點,再慢一點


投入VS產出

這是個時刻在衡量投入與產出的年代。我們喜歡在孩子身上投入,因為他們總是進步地太明顯。成年人對自己大刀闊斧,終究能使用的時間還是碎片時間,想要枝繁葉茂,總要深耕精耕。花了很多碎片時間,以為自己投入了很大精力,結果呢,然並卵。最終,好像是那些從頭就沒有努力的人“贏”了一樣。

這幾年,我有投入反覆投入在專業領域。但凡涉及到考試,總會有些脫離實際,不得不屈服於刷題的模式。如果按照學生時代的方法來學習,一開始時間就不夠用,不是我們翻了多少次書,還在第一章,是這個方法絕對不合適。成年人就該用成年人的方式去讀書,考試!哪裡不會攻哪裡,自己整理邏輯,不好的課程立刻放棄,早一點放棄不合適的方法,降低沉沒成本的傷害,讓“機會成本”早日展露頭腳!


35歲的人生,要對自己說:慢一點,再慢一點


如果你上過網絡上“厲害的”課程,就會知道,它們大多有個共性:時間管理,思維導圖,記憶技巧,先完成後完美,逃不出這基本的幾個點。人生並沒有那麼多技巧!

持續投入在其他幾個方面,比如讀書,鍛鍊身體。腦部的褶皺看不到變化,肌肉的變化卻會給人驚喜。有一天驚喜地發現,原來只有早晨才能看到的馬甲線,現在睡前也能看到了。腦部的褶皺的變化,是有一天,覺得自己會像兩個人。有一個自己站在對面,辯證地看自己的行為處事,在情緒爆發的時候,安撫自己。

有些小事是值得去投入的,持續積累,微小改變,時間看得見!

那什麼樣的投資最值得做呢?看看,微信,京東,得到的各種模式,他們的共同點是什麼?他們搭建的是平臺。

任何一款產品,不管是零售還是批發,素人再怎麼努力,都難以賺個杯滿盆滿,相反,如果搭建的是合適的平臺,個人和公司往往是雙贏的。比如,在得到平臺,薛兆豐老師開了一個199一年的專欄,藉助得到這個平臺,“北大經濟學”走進了菜市場,薛兆豐老師走進了奇葩說。

所以 個人不足以搭建平臺,應該做什麼?不是斤斤計較眼前的利得,是要單位時間內的產出,怎麼最大化。比如你講一次書,錄製成音頻,能夠被反覆聽,那就是單位時間被反覆利用,會產生“睡後收入”的模式。


35歲的人生,要對自己說:慢一點,再慢一點


理解VS共處

小時候,家裡人說,以後去大城市讀書。從那時候起,大城市,在我心裡,眼裡是五光十色的,然後我來了。接著大部分人只知道機會多,未來會好,多數人忘了,我們會累,薪水也沒有高上天。你們說別計較眼前的得失,凡事都想開。可是,我的凡事和你的凡事,並不是一個凡事。這就像跟我說:我想靜靜,你要問我:靜靜是誰一樣。有時候,理解太難。

辦公室裡的上海人,假設你是吃苦耐勞又要賺錢的類型,苦活累活你願意幹;然後再假設你家裡有各種事,升職會有各種麻煩;總之,話越來越少,可是,不說話,更不能理解。

於是,越來越喜歡安靜下來和自己相處,像是在“山洞”裡積蓄力量,然後再出去說話,幹活。

共處是長久的,理解是遞進的!

35歲那天,感覺很悲觀。轉眼十來天過去,擔心的事情,大部分都有了好轉!所以,未來會怎樣?35歲究竟會有什麼不一樣,且走且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