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讓我改變認知方式的五本書

這裡是睿思睿讀,愛好閱讀和思考,希望和你一起進步成長。




曾有一段時間,我壓力太大,晚上休息不好,白天也沒精神,整天渾渾耗耗,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無意間看到一句話,一切問題書中皆有答案,一下驚醒,既然不知道自己該如何解決,那就去讀書吧。


堅持一年多,也讀了近50本,收穫還挺大,不但心態變平和,能夠安靜地讀幾個小時書,而且對事物的看法也有很多改變,面對未知事物也不會焦慮。


回首讀過書,我挑選了改變認知的5本書推薦給大家。如果你也正在迷茫,不知道該做什麼建議,讀一讀。


1.《我是怎樣擺平焦慮的》


2019年 讓我改變認知方式的五本書


年齡漸長,各類壓力也陡增,如果找不到解決方法,很容易陷入焦慮泥潭中,可能在某一個瞬間爆發出來。前段時間,一名職場女性在連續加班一個月後情緒崩潰,在地鐵站嚎啕大哭。


我焦慮過一段時間,知道這種感覺的痛苦,慶幸自己讀到了《我是怎樣擺平焦慮》這本書,及時把我從焦慮的深淵中拉了出來。作者卡爾·弗農,把焦慮分為7個刻度:

刻度7:恐慌

刻度6:高度焦慮

刻度5:高於正常水平的焦慮

刻度4:平衡

刻度3:低於正常水平的活力

刻度2:低活力

刻度1:嗜睡

剛開始陷入焦慮時,我們可能只是活力低,如果置之不管,就會高度焦慮,甚至抑鬱,這時不僅僅是無法控制自己,甚至可能影響家人朋友。


作者最嚴重時連家門都不敢邁出,工作更是無法完成,所幸他得到女友全力支持,嘗試很多辦法後,自創了“焦慮再平衡”,用這個方法治好了抑鬱症。


作者認為,人的情緒必須要保持平衡,就像天平一樣,兩端的分量要相同。比如說,你覺得悲傷過度,就要想辦法找些開心的事情讓自己從悲傷中走出來,這樣就不會跌入負面情緒的深淵中走不出來。


書中還介紹了10個保持活力的方法,這些都是作者經驗總結,如果想調整自己情緒,建議讀一讀。


2.《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


2019年 讓我改變認知方式的五本書


從焦慮泥潭中走出後,我開始讀書,讀幾本後發現讀書太慢。因為白天還要上班,讀書全靠抽空,有時太累就不想讀,一本書往往要很久才能讀完。


這樣的讀書方式常常是前面讀過的內容,後面都記不起來,該怎樣提高讀書效率呢?我找到了《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


這本書是專門提升人們閱讀效率的書。很薄,只有186頁,讀完大概兩個小時足夠。書的作者赤羽雄二是一個理工類畢業生,通過讀書進入管理層,後來還開辦了公司。


赤羽雄二認為,為了保證讀書時間,可以將讀書納入日計劃中,每天規定必須讀多少書。為了讓計劃順利完成,他建議不要等到所有工作忙完再讀,可以先把工作框架列出來,先讀書,讀完再去工作。由於之前已經列好框架,工作完成也快。這樣做不僅不用擔心完不成工作,還保證了每天的讀書量。


除了這些,書中還介紹瞭如何準確找到需要閱讀的書,以及如何擺脫讀完就忘了魔咒等內容。


3.《做出好決定》


2019年 讓我改變認知方式的五本書


我們經常做決定,小決定無所謂,可是大決定如果做不好,對我們產生的影響就非常久遠。


比如,選擇哪種職業,哪種類型公司作為第一份工作,這些都對我們產生重大影響。人的精力是曲線圖,第1份工作時精力最足,也最有幹勁。如果工作選得好,我們的理念、職業技能都會得到很大提升,反之越工作越迷茫,也找不到自己適合的工作。


作者斯蒂芬·P·羅賓斯是管理學與行為組織學大家,他在書中介紹了理性決策的6個步驟,以及做決定時會犯的一些思維錯誤和高效決策的12條建議。


書中的思維錯誤真的震撼了我,不讀不知道,原來我們做決定時會不小心犯那麼多錯誤,難怪做出的決定經常有問題。


有人可能會說,照著書上的步驟做決定太累,我的建議是重大決定參考書中介紹的方式來,小決定只要不犯思維錯誤就可以。


以前不知道做決定這項技能可以學習,看了這本書才明白,真的是你苦惱的所有問題,書中都有答案。


4.《規劃力》

2019年 讓我改變認知方式的五本書


工作以後,我認識到職業規劃的好處:職業規劃做得好,每一步都有明確的路徑,這樣就相當於在人生路上拾階而上,越走越高。反之,凡事沒有規劃,想到什麼做什麼,整個人生就像一盤散沙,每個階段也無法連續起來成為彼此的助力。


《規劃力》從豐田、日本著名建築學家安藤忠雄的例子出發,讓我們充分認識到做規劃的好處,然後又對比做規劃和不做規劃的區別,最後才是教我們如何做好規劃11個技巧。


這些方法除了可以用在職業規劃外,有些方法對提升我們做事效率也特別有幫助。比如根據自己精力曲線重新安排工作,不同工作可以交叉並行,這些都能讓我們提高效率。


規劃好重要節點要做的事,才更容易實現目標,無論是職業規劃還是生活目標規劃,孩子學業規劃等等,這本書都可以幫你。


5.《黑匣子思維》


2019年 讓我改變認知方式的五本書


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我們每個人都不陌生,很多人以為這是雞湯,其實這是方法。


為什麼沒有人意識到呢?因為沒有人喜歡犯錯,或者沒有意識到自己犯錯,我們總覺得犯錯是能力低下,認為犯錯會遭到嘲笑、挖苦。


《黑匣子思維》從航空業和醫療業對待錯誤的方式說起,讓我們看到對待錯誤的態度不一樣,得到也不一樣。

航空業認真重視每一個錯誤,專門研發了記載錯誤的黑匣子,一旦有錯誤發生,立刻分析學習改進,錯誤越來越少。醫療業沒有完善的錯誤反饋機制,錯誤也無法引起重視,結果錯誤不斷髮生。


除了這些內容,書中還分析了錯誤產生的幾種原因,閉路循環、認知失調、選擇偏倚、因小失大、自我妨礙等等。這些錯誤我們經常不知不覺就犯,比如,我們常常會選擇偏倚,認為工作失誤是某個人的原因,而忘記了“當雪崩來臨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只有全面意識到錯誤,去改進,才不會繼續去犯錯誤。


錯誤是成長的快速通道,從錯誤中學習能讓我們更快發現成功之路,比如最小可行化模型,就是先建立一個具有基本功能的最小產品,然後投放市場,根據反饋來不斷改進。這就好比初學寫作,不要害怕自己寫的不好,堅持寫,根據讀者評價來不斷改進,肯定能越寫越好。


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錯不自知,不從中歸納學習。


有人說,你可以一天整成范冰冰,沒辦法一天讀成林薇因。讀書就是要多讀,堅持下去,自然對世界、人生的價值越來越清晰,心態越來越平和。




這裡是睿思睿讀,愛好閱讀和思考,希望和你一起進步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