頒農書勸課農桑,出鐵騎收"安西四鎮",武則天如何“攘外安內”?

久視元年(700),一座宏偉的宮殿在河南登封的石淙河北岸竣工,它就是武則天的避暑離宮——三陽宮。此時的女皇已經七十七歲,但她卻並未顯現出生命的疲態,她興致盎然地在近臣的陪伴下,從洛陽起駕,來到這裡消夏避暑。徜徉於青山碧水之中,美景涵攝著心旌,也激發起詩興,女皇當即賦詩一首:

<code>三山十洞光玄籙,壓嶠金巒鎮紫微。/<code>
<code>均露均霜標勝壤,交風交雨列皇畿。/<code>
<code>萬仞高巖藏日色,千尋幽澗浴雲衣。/<code>
<code>且駐歡筵賞仁智,雕鞍薄晚雜塵飛。/<code>
<code>——武則天《石淙》/<code>

這首詩描繪了石淙河一帶美麗的自然風光,展現了三陽宮君臣歡宴的盛大場面,而詩中"均露均霜標勝壤,交風交雨列皇畿"這兩句,與其說是寫景狀物,莫如說是在表達女皇的怡然自得的心境:均田制,在她的手上,正呈現出"均露均霜"、歲稔人和的喜人畫面。

頒農書勸課農桑,出鐵騎收

均田制是北魏以來就實行的一種土地政策,到了唐高祖、太宗、高宗朝,為了加速恢復經濟,他們都積極促進了均田制的施行,對阻礙均田的勢力也進行了有力的打擊,不過,到了武則天執政的時候,均田制的形勢並不樂觀。首先,是農民普遍受田不足,官僚貴族常常以"借荒"、"請牧地"為名把大片荒地掠為己有,真正分到農民手中的土地是相當有限的;其次,是土地兼併嚴重,這個情況在太宗執政後期和高宗執政初期,就已經表現得很明顯,到了武則天時期,更是愈演愈烈,王公富豪之家廣置莊田,恣意吞併,很多農民的耕地都變成了官僚地主的田莊,失地農民因為交不上品目繁多的賦稅,被迫逃亡,甚至有一些農民公然舉起了義旗,和朝廷分庭抗禮。

為了將均田制拉回到當初頒行的初衷,武則天還是想了一些辦法的。她下令,無論永業田還是口分田,一律不準買賣,違者處以重罰,要知道,豪強地主正是從土地買賣中尋找土地兼併的可乘之機的,一旦明令禁止,對他們無疑是巨大的打擊,起碼他們不能明目張膽地進行土地兼併了;緊接著的一項措施,就是"括戶",即使逃亡戶還鄉,力求"耕者有其田",並延續貞觀時期的"徙狹就寬"政策,讓授地少的農民免除租稅,遷到地廣人稀的寬鄉去,並由國家出錢出車,幫助搬遷;與此同時,女皇也要求各級官吏重視農業,勸課農桑,並出臺了一系列賞懲制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命周思茂、範履冰、衛敬業等文臣編撰了一部農書《兆人本業》,旨在通過借鑑古人經驗,指導本朝農業生產。當各級官吏人手一部由女皇手書的《兆人本業》,當此後唐朝皇帝將進呈她的農書定為一項制度,女皇武則天,已經用她穩健而剛性的推動,在中國土地政策的歷史演進中寫下濃重的一筆。"均露均霜標勝壤,交風交雨列皇畿。"武則天的石淙河之行,與其說是避暑,不如說是對自己勸課農桑成果的一次檢閱。

頒農書勸課農桑,出鐵騎收

一個帝王的強勢,不僅體現在其對臣民的駕馭,對太平盛世的打造,更體現在其抵禦外侮、捍衛疆土的每一次出擊中,女皇武則天,作為在艱難處境中一步步剷除異己、鎮壓反叛、最終坐穩帝位的一代女皇,在維護邊疆鐵固上也不輸歷代有為之君,而在其統治時期,值得圈點的,便是她收復了安西四鎮。

貞觀朝,唐太宗曾以強有力的推進,在西域設置了龜茲、疏勒、碎葉和于闐四鎮,史稱"安西四鎮"。這一決定,意味著天山以南的廣大地區都在中央朝廷的管控之內,而塔里木盆地這個世界最大的內陸盆地,也由此併入大唐王朝的版圖。然而,歷史的風雲變幻,決定了任何一個王朝都不可能一勞永逸,當時間步入高宗時代,情勢發生變化,公元670年,一度與唐廷修好的吐蕃開始出兵攻打西域,奪取了唐西域的十八個羈縻州,唐高宗命薛仁貴率兵十萬欲"教訓"吐蕃,結果在大非川(青海共和縣西南是切吉曠原)全軍覆沒。這次慘敗,使當年唐太宗苦心孤詣設置的"安西四鎮"幾乎全部被吐蕃奪得,大唐的西疆,重新陷入戰亂之中。

頒農書勸課農桑,出鐵騎收

誰也無法想到,中央政權收復"安西四鎮"的鼓聲會在時隔二十二年後再次敲響,而親自在鼓聲中揮旗西指的人,會是一個女人!如意元年(692),就在武則天登基的第二年,她聽從西州都督唐休璟建議,任命王孝傑為威武軍總管,與武衛大將軍史那忠節一起,發兵西進,進擊吐蕃。彼時,已經坐穩皇位的武則天已經有時間和精力將目光投向已經丟失的"安西四鎮",二十二年了,該是雪恥的時候了。

深知吐蕃虛實的王孝傑果然不負重望,出兵不久,他就和史那忠節大破吐蕃軍,一舉奪回了"安西四鎮",當捷報傳來,武則天大喜,她在宮中大擺筵宴,與滿朝文武共賀勝利。就在這次筵席上,武則天決定,在四鎮之一的龜茲重新設立安西都護府,屯兵鎮守。此言一出,有大臣認為四鎮不過邊遠戈壁,如派兵鎮守,徒耗兵力,不如放棄。武則天作為鐵腕女皇,哪裡會聽進這樣的"勸告"?她不允許丟失二十二年的"安西四鎮"重歸敵手,更不允許邊關的將士血付諸東流!就在慶功宴之後不久,一支由三萬兵馬構成的戍守四鎮的威武之師,在神都洛陽的天津橋上一路向西而去。這座橋上,曾經焚燒過太子李賢"蓄意謀反"的兵甲,如今,三萬將士甲冑在身,將帶著聖命出發,去圓一個女皇帝邊疆鐵固的夢!

當然,吐蕃對邊境的覬覦始終都沒有停止,而與此同時,西突厥可汗也蠢蠢欲動,對此,武則天堅決派兵予以回擊。歷經大大小小十餘場戰役,公元702年十二月間,女皇終於在庭州設置北庭都護府,西突厥十姓部落的領地正式併入中央政權,它與安西都護府分轄天山南北及巴爾幹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

頒農書勸課農桑,出鐵騎收

由此,我們看到的,已是一個國力鼎盛的大周。重視科舉,大開志科,在用人方面的不拘一格,大大提升了天下士子求取功名的信心,據說開元、天寶年間呈現出的"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焉"的社會風氣,就始自武周時期;施惠百姓,勸課農桑,則讓武則天統治期內的人口數量由唐高宗初年的380萬戶增加到了615萬戶,平均每年增長9.1%,這在當時的世界版圖上,已是一個相當高的增長率;在推動文化發展方面,武則天也是政績卓著,唐人沈既濟曾雲:"太后君臨天下二十餘年,當時公卿百辟,無不以文章達,因循日久,浸已成風。"正是由於武則天的獎掖政策,讓佳篇麗句名揚遐邇,知名詩人層出不窮,為通向開元時期的唐詩頂峰鋪平了道路;而在鞏固邊疆上,這位女皇也以執政的鐵腕,恢復了"安西四鎮",打退了突厥契丹的進攻,以溫和的民族政策,促進了多元文化的發展與融合。

頒農書勸課農桑,出鐵騎收

當龐大的帝國在武則天手中不僅沒有出現疲弱之態,反而日益昌明,這位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女皇也許不會知道,她的"大周",已然上承貞觀,下啟開元,成為大唐歷史中一個華彩的段落。

本頭條號"唐詩宋詞有風雲”已簽約維權騎士,嚴禁盜用,違者必究;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