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家長說話不耐煩,應該怎麼教育?

饒河清


其實這是因為父母觸及到了孩子的極限,這是孩子的超限效應的表現。當父母觸及到了孩子的極限點,就會引發超限效應,孩子會表現出不耐煩,嚴重的時候還會導致逆反心理。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早上孩子睡醒後,被子一甩,鞋子一穿,就走出房間,媽媽看到以後,就一直在跟孩子說起床以後要疊,不要總是弄得亂七八糟的,說了那麼多次每次都這樣。唸叨了半個多小時還不停,從疊被子說到了整理房間,說到了收拾衣服鞋子。孩子這時候就會很不耐煩了。說一句:“哎呀,你好煩啊,我知道了。”這就是媽媽觸及到了孩子的超限點。媽媽沒完沒了地說會讓孩子產生聽覺疲勞,這個時候媽媽說再多,孩子都聽不下去了,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很反感,表現出不耐煩,甚至會跟你頂嘴。

所以,我們在跟孩子溝通時一定要把握一個度。在無論是批評還是表揚,都要控制,有時候並不是多多益善。批評多了就會不耐煩,孩子就會更加不在乎。表揚多了孩子就會變成習慣,反而失去了激勵孩子鼓勵孩子的作用。一句話說一百遍它也不會變成真理,相反,真理要是說了一百遍的話,在孩子心理都會變成一句廢話。

我們對孩子的教導也是點到為止,不要一直說個不停,孩子會不耐煩的。不要讓我們對孩子的愛變成了一種負擔,也不要讓我們的語言變成孩子的耳邊風。


廖老思


在心理諮詢過程中,老師還常常聽到來自孩子的聲音:我已經不再是過去的小孩子了,父母為什麼總是不信任我,什麼都要管?孩子也有很多的無奈、委屈、憤懣和茫然。

  處於十四五歲花季的少男少女,為什麼十分反感父母的“偷看”,為什麼愛在自己的房間鎖上一把鎖?似乎有什麼不宜公開的秘密,或者有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家長正是因此而擔心。其實,這是他們獨立意識和自尊意識的一種體現。進入青春期的中學生,心理上出現了一些新變化: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對父母的依賴減少,獨立意識強烈,希望別人尊重他們的自主性、獨立性;隨著生活領域的擴大,他們的內心變得敏感,感情變得細膩,許多想法開始在內心翻騰,原先敞開的心扉開始漸漸關閉,有了自己的隱私;而且,即便有不少話想說,但觀點已經與長輩不一致了,於是他們與父母的心理溝通明顯減少,轉而向“心愛的日記本”或者是同齡朋友。因此,他們往往用“鎖”勾劃出他人不可隨意進入的內心世界的“警戒線”。這種獨立意識和自尊意識的體現,是少男少女走向社會的前奏曲,對處於青春發育期的孩子的身心健康關係重大。然而,有的父母往往出於對孩子的關心和愛護,千方百計地窺視、探測孩子的隱私,造成雙方的矛盾。

  怎樣解決這樣的問題呢?問題發生的關鍵,在於孩子與父母都沒有把握好隨著成長而帶來的一些新情況。孩子大了,心中自然會有不願告訴他人的秘密。儘管孩子內心世界的秘密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東西,但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父母對此應該予以尊重,千萬不能因為子女不再像以往那樣和自己說心裡話、有事瞞著自己或給房間上鎖而心急、焦慮,蒙上沉重的陰影。注重平時的交流,特別是在充分尊重孩子人格與隱私的基礎上,平等對話,讓孩子願意敞開心扉,恐怕是避免這種矛盾的最好辦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