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讀科普雜誌」“武則天弒女”有無其事?


「一起讀科普雜誌」“武則天弒女”有無其事?

一直以來,“武則天為奪取後位,殺死了自己的親生女兒,嫁禍王皇后”的說法在民間廣為流傳,這個說法也得到了正規史學著作的傳揚。那麼,“武則天殺死了自己的親生女兒”究竟有無其事呢?武則天在中國歷史上橫空出世,是一個歷史奇蹟。但是,成功地獲得皇位的武則天,身後卻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圍繞武則天的評價,妖魔化一直佔據著傳統史學的主流地位。在一系列妖魔化武則天的歷史記述中,“武剝天殺死了自己的親生女兒”就是典型的事件之一。

從簡至繁的記錄變遷

大約在永徽四年,武則天為高宗生下一個公主,但中途不幸夭折。公主之死,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最開始的記載是很簡單的,《唐會要》卷三“天后武氏”條下是如此記載的:“昭儀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殺之,上遂有廢后之意。”當時的武則天是昭儀,屬於皇帝九嬪之首。這是她跟唐高宗所生的第二個孩子,第一個是長子李弘。

根據《唐會要》的這個記載,武則天和高宗所生的公主確實夭折,因為不知道死亡原因而且死得突然,所以稱作“暴卒”。武則天充分利用了公主之死,採用悲情主義的訴求方法,把公主之死的責任推給自己的情敵王皇后。高宗看來是受到了武則天的影響,開始萌生廢黜王皇后的念頭。

《唐會要》一書,雖然是北宋王溥編輯的,但是吸納了唐德宗時期蘇冕四十卷的《唐會要》和唐宣宗時期崔鉉的《續會要》,所以保存唐代國史資料比較多,向來為學者所重。這裡的記錄,也相對穩重。當時,王皇后聯合蕭淑妃與武則天鬥法,武則天悲情主義的戰鬥技巧適合當時的情況,因為畢竟是母親喪女,說一些喪失理智的話是可能的,而高宗看見受傷的母親,也很可能同情心上湧。

但是,高宗新生公主夭折一事,《舊唐書》卻沒有任何正面提及,但是在武則天皇后本紀的“史臣日”中,寫下了這樣的文字:“武后奪嫡之謀也,振喉絕襁褓之兒,菹醢碎椒塗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婦之恆態也。”其中,後一件事是指武則天殘酷對待失敗了的王皇后和蕭淑妃,而前一件事“振喉絕襁褓之兒”,可能就是指扼殺親生女兒的事。為什麼這件事沒有寫入《舊唐書》的正文,而是用“史臣日”的方式表達出來,沒有確鑿證據女兒,推測起來大概這個時候已經有了武后殺親生公主的說法,但是不能落實,只好用這種更具有個人意見的方式表達出來。

《舊唐書》這種比較概括的說法,到了《新唐書》中凌空一躍,變成了非常具體生動的描寫。《新唐書·后妃列傳》的文字是這樣記載的:“昭儀生女,後就顧弄,去,昭儀潛斃兒衾下,伺帝至,佯為歡言,發衾視兒,死矣。又驚問左右,皆曰:‘後適來。’昭儀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後殺吾女,往與妃相讒娼,今又爾邪!’由是昭儀得入其訾,後無以自解,而帝愈信愛,始有廢后意。”在這裡,公主之死的過程詳細而生動。

《資治通鑑》的記載,直接繼承了《新唐書》,文字如下:“後寵雖衰,然上未有意廢也。會昭儀生女,後憐而弄之,後出,昭儀潛扼殺之,覆之以被。上至,昭儀佯歡笑,發被觀之,女己死矣,即驚啼。問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適來此。’上大怒曰:‘後殺吾女!’昭儀因泣訴其罪。後無以自明,上由是有廢立之志。”

仔細比較,《資治通鑑》這段文字基本採自《新唐書》。皇后看望新生公主,離開以後,武則天偷偷殺掉公主,然後偽裝現場。唐高宗到場,武則天假裝歡笑,掀開被子,發現公主已經死亡。詢問左右,大家都說剛才皇后來過。於是皇帝大怒,認為是王皇后“殺吾女”。王皇后自然無法解釋,於是皇帝開始產生廢立皇后的念頭。以上基本情節,兩書都是相同的,而且細節越發生動詳細。

但是,細節越生動越詳細,越發引人懷疑。且不說《通鑑》對《新唐書》這種細節修改,已經使得過程發生變化。我們要問的是,傾向合理化的修改,意圖是什麼呢?在中國古史研究中,曾經有過一個“層累地構造學說”,意思是古代的歷史隨著時間而越來越清晰,恰好證明是後人締造的結果。文學史上也有類似的問題,作品在流傳的過程中被不斷地加工和創造,最後的模樣與初始狀況相去甚遠。宮廷秘史就符合了這種規律呢!所有的當事人都沒有留下記錄,那麼後人是通過什麼途徑反而獲得了更多的細節呢?所以,在今天,當我們面對的歷史事實,有著一個由簡至繁的描述過程的時候,我們至少可以提出疑問。

公主之死在廢后過程中沒有發揮作用

唐高宗採取確實步驟推動皇后廢立的時候,在申訴的理由中,從來沒有一句談及皇后殺死公主的事情。

唐高宗推動廢立皇后,是從說服太尉長孫無忌開始的,姿態低就,首先造訪長孫無忌家。《資治通鑑》的記載是高宗“與昭儀幸太尉長孫無忌第,酣飲極歡,席上拜無忌寵姬子三人皆為朝散大夫,仍載金寶繒錦十車以賜無忌。上因從容言皇后無子以諷無忌,無忌對以他語,竟不順旨,上及昭儀皆不悅而罷”。高宗給長孫無忌的好處是為了換取長孫無忌的同意。而具體申訴的理由是“皇后無子”。《通鑑》置此段文字於永徽五年(654)年底,具體月份並不清晰。

隨後,到了永徽六年的六月,唐高宗繼續推動廢后,連續兩天召開最高級會議,大臣中只有長孫無忌、褚遂良和于志寧參加。李勣也被通知與會,但是他藉口身體欠安並沒有參加會議。根據《通鑑》的記錄,唐高宗開宗明義,對長孫無忌等人說:“皇后無子,武昭儀有子,今欲立昭儀為後,何如?”《舊唐書·褚遂良傳》的記錄略有增加,高宗說:“莫大之罪,絕嗣為甚。皇后無胤息,昭儀有子,今欲立為皇后,公等以為何如?”唐高宗申訴的基點依舊是皇后無子,即使強調這是“莫大之罪”,也沒有改變申訴基本點。

以褚遂良為代表的大臣反對廢王立武,首先是王皇后無過錯,其次是太宗皇帝的生前意志。看來,他們並不同意皇后無子是莫大之罪的說法。第二天再討論,褚遂良強調的重點是武則天不合適。褚遂良一派大臣,認為王皇后無過錯,當然沒有提及皇后殺小公主的問題,而高宗也沒有利用小公主之死來要求廢皇后。有歷史學家比較仔細地討論過這個問題,認為所謂皇后殺公主之事,雖然一方面皇后“無以自解”,但另一方面,別人也應無確證證明她是否謀殺。“今上為何不以皇后殺死小公主或厭勝為由?遂良為何徑謂‘皇后未有衍過’?可見這兩件事僅是宮廷中的風波,王皇后起碼尚未被坐實此二罪。”

如果說小公主之死,確實讓唐高宗開始動了廢后的念頭,那麼他應該確實認定小公主是死於皇后之手。如果他不能確定小公主之死是否與皇后有關,那麼他廢后的想法就喪失了依據。同理,他如果認定是皇后殺了公主,那麼他就應該理直氣壯地用這個理由要求廢皇后。反之,他在廢后的申訴中沒有提及這個理由,那麼就說明他並不認定皇后是殺害小公主的兇手。總之,按照現在的文獻記錄,皇后被嫁禍殺公主,與皇帝產生廢后想法是緊密連接的,但是在真正廢后的時候,皇帝卻不提這個事由,所以可以反過來證明,小公主之死,並不是皇帝廢后想法發生的動因。

公主之死可能的原因

我們還是回到小公主之死這件事上來。公主確實死了,這是真實的。到底什麼原因呢?專家就懷疑過嬰兒猝死症。嬰兒猝死症是新生嬰兒頭一年內最常見的死亡原因,其發生率在每千名活產嬰兒中約有2~3名的死亡率,典型的嬰兒猝死症好發於一向看似十分健康的2~3個月大的嬰兒,小於2個月或大於6個月的嬰兒較為少見。嬰兒猝死症多事發突然,常在嬰兒平靜地安睡後,父母並未感覺有何異樣,然而一段時間後卻發現嬰兒心跳呼吸全無,突然毫無緣由地死亡,即使病理解剖也很難發現有什麼異常,這是一種至今找不出確切原因的突發死亡現象。

武則天新生女兒忽然死去,傷心是難免的,把責任推給皇后的看望也是可能的。女兒雖然也是高宗的,但是這個事件對武則天的打擊更大,高宗能做的就是體貼安慰,用更溫柔的愛心減輕武則天的喪女之痛。小公主事件之後,高宗與武則天的關係更密切了。新生公主之死,是一個意外,至於後來史書誇大其詞的說法,都站不住腳。

小公主這樣的突然死亡,在唐代的記錄中也不是絕無僅有。唐玄宗的武惠妃,與武則天還有親戚關係,受到唐玄宗的寵愛,曾經動議立為皇后。就是因為來自武氏,所以大臣反對沒能實現。死後。追贈為“貞順皇后”。武惠妃的再從叔是武三思,從叔是武延秀。武惠妃也有孩子夭折的經歷,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妃生子必秀嶷,凡二王一主,皆不育。及生壽王,帝命寧王養外邸。”大概不能歸因於武氏的遺傳,只能說當時這種情況比較多。母親有喪女之痛是很可憐的,沒有想到,後世更以非人性地說法加以揣測。

關於武則天的文字記載,隨著時間的推移越發妖魔化,追究起來,也不是沒有背景。陳寅恪先生研究李武韋楊婚姻集團,認為“李武為其核心。韋、楊助之黏合,宰制百年之世局”。所以,武則天雖然最後失敗,但是因為與李唐千絲萬縷的聯繫,武氏家族的政治影響依然存在。然而,從歷史的立場上看,唐朝前期兩大失敗,一是武氏代唐,二是安史之亂,歷史的追究不可避免。為了避免武氏之禍的重演,借鑑史學很容易走上妖魔化武則天的道路上去。於是,一些原本荒誕不經的傳聞也被歷史學家採納,武則天殺害親生女兒的故事因此得到正規史學著作的傳揚。

文章摘選自《探索與發現》2009.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