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伊朗君王譜」薩珊王朝(七):庫思老一世


「古伊朗君王譜」薩珊王朝(七):庫思老一世

薩珊王朝(七):庫思老一世

21.庫思老一世

霍斯勞一世(不朽的靈魂)(波斯語:خسرو انوشیروان‎;去世於579年)伊朗薩珊王朝最偉大的國王(531年~579年在位)。在後世的伊朗文學中,霍斯勞一世總是以正義的化身和完美的君主的形象出現。

(1)名字

“霍斯勞”這個名字的意思是“偉大的聲望”。傳統的翻譯是科斯洛埃斯(希臘語:Χοσρόες),這是拜占庭人使用的譯音。中國史書裡最早提到這個名字是《隋書》中的“庫薩和”,但這裡的“庫薩和”指的是庫思老一世的孫子、拜占庭帝國的大敵霍斯勞二世。霍斯勞還有一種譯名是庫思老。

在伊朗和西亞,人們通常是以“阿努希爾萬”(意為“不朽的靈魂”)來稱呼霍斯勞一世,這是他的綽號。

(2)早年經歷

霍斯勞一世為薩珊王朝國王戈巴德一世之子,而他的母親據傳是一個農家女。這樣,他本來是很難有機會繼承王位。但庫思老很早就已捲入了波斯的政治鬥爭之中,政治基礎逐漸深厚。戈巴德一世企圖利用馬茲達克運動(一個具有宗教性質的、要求在全國進行改革的人民運動)來削弱瑣羅亞斯德教祭司的巨大勢力,結果卻引火燒身。精明強幹的庫思老於是積極參與對馬茲達克教徒的鎮壓行動,因而獲得了瑣羅亞斯德教祭司集團和戈巴德一世本人的信任。在戈巴德一世統治末期,顯然許多政事已由庫思老來決定。在531年戈巴德一世去世後,庫思老的那些沒有多少功績的兄弟們企圖阻止他對王位的要求,結果被庫思老一世鎮壓。

拜占庭史料提供了一些關於庫思老早期情況的報告。6世紀的拜占庭歷史學家普羅科皮奧斯寫道,戈巴德一世為了與拜占庭實現和平,曾經提議將庫思老過繼給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但是後來雙方談判破裂,於是在527年重新開戰,戰爭一直到庫思老在位初期(532年)才結束。

(3)政治活動

儘管庫思老一世是主持鎮壓馬茲達克運動的最主要人物,他在即位後卻停止了一切針對馬茲達克教徒的迫害。這引起了保守的瑣羅亞斯德教祭司的不滿。而且,在馬茲達克運動時期產生的某些社會變革,到庫思老一世時代實際上已被確認為合法制度。例如,出身低微的人也可以擔任公職;這就為國王形成了一個沒有任何社會基礎的、完全忠於國王的親信集團。可以認為,馬茲達克運動影響了庫思老一世的許多政策。蘇聯學者認為,在戈巴德一世之前的伊朗社會是屬於“半奴隸制”;從戈巴德一世開始進行許多改革,而到庫思老一世完成改革,從而使伊朗實現封建化。

據現在所知,庫思老一世的改革措施包括:引入合理的稅收系統,徵稅額度基於對土地資產情況的調查(實際是固定田賦人頭稅),這就增加了國庫收入並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農民受地方政府嚴酷盤剝的困境;限制地方統治者的權力,使國王以下的最高行政權在四個互相制約的軍區總督之間分配;建立領取國家薪餉的常備軍,並進行嚴格訓練,實戰結果證明這支軍隊比拜占庭人的軍隊更善於打仗。在巴比倫地區,庫思老一世對原有的灌溉設施進行維修,並新建了一批灌溉渠。

庫思老一世熱愛文化,在他統治期間,伊朗文化繁榮。庫思老本人對文學和哲學就很感興趣。在他的支持下,從印度引進了大批寶貴的書籍。著名的《卡里萊和迪木乃》(即古印度的故事集《五卷書》)就是在這一時期所引入書籍的例子。由於大批印度著作被從梵語翻譯成巴列維語(中古波斯語),在阿拉伯人征服伊朗之後又傳入阿拉伯並最終進入西方,庫思老一世統治時期的伊朗在人類歷史上起了傳播文化的作用。

國際象棋的前身波斯象棋可能也是在庫思老一世在位時從印度傳入伊朗的。


「古伊朗君王譜」薩珊王朝(七):庫思老一世


(4)宗教寬容政策

儘管庫思老一世是個虔誠的正統派瑣羅亞斯德教教徒,並曾下令將瑣羅亞斯德教的聖典阿維斯陀編成法典,但他並不打擊在薩珊帝國境內流傳的其他信仰。他對基督教持寬容態度,雖然基督教是薩珊王朝的敵人拜占庭的國教。約550年庫思老一世的一個兒子在基督教徒的支持下發動叛亂,庫思老一世在將其平定後,無論是這個謀亂的兒子還是他的基督教支持者都受到了寬大。

在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強令關閉古典文化(在基督教會眼中則是異教文化)的最後營壘雅典學院之後,有7個新柏拉圖主義的學者在531年來到波斯尋求庇護。不過庫思老一世對新柏拉圖主義的思想並不感興趣,他在與查士丁尼一世的條約中承諾讓這些學者平安回國,而查士丁尼似乎也同意不再迫害他們。

(5)對外關係

庫思老一世在即位後不久就結束了從他父親時代開始的與拜占庭的徒勞無益的戰爭。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也迫切希望和平,因為他需要把兵力從東方抽調回來以支持他收復北非和意大利的計劃(兩地都是被蠻族控制的原羅馬帝國領土)。雙方在532年簽訂了一份“永久和平”條約,於是拜占庭軍隊撤離亞洲,波斯軍隊也停止進攻拜占庭的亞洲領地。實際和平並未持久。據普羅科皮奧斯所言,查士丁尼一世在非洲和歐洲的快速進展(征服北非的汪達爾人和西西里的東哥特人)令庫思老一世大為擔憂。為了遏制查士丁尼的擴張,他在540年再次挑起與拜占庭的戰爭。

在戰爭開始後,庫思老一世迅速侵入敘利亞,並把古城安條克的居民強制遷徙。他在泰西封附近為這些移民建立了一座新城市“庫思老-安條克”。接著他又在科爾客斯、黑海和美索不達米亞打了勝仗。查士丁尼一世派遣他最優秀的將領貝利撒留來亞洲與庫思老一世作戰(541年~544年;貝利撒留在530年曾打敗波斯人),但戰況仍無所進展。到545年,除科爾客斯外其他地區的戰鬥事實上都已停止。560年庫思老一世由於不得不關注東方新崛起的突厥人的力量,決定與拜占庭停戰。到562年,一份40年和平條約得以簽訂。根據此條約,拜占庭保住了科爾客斯地區,但必須每年向波斯進貢;同時,庫思老一世保證善待薩珊帝國境內的基督教徒。

在庫思老一世統治時期,中亞的局勢發生了巨大變化。薩珊王朝多年的強敵白匈奴遭到突厥人的攻擊。大約在560年,庫思老一世與突厥結盟,雙方夾擊徹底消滅了白匈奴人的勢力。567年庫思老進軍大夏,但他小心地把烏滸水以北的地區讓給突厥人統治。中亞的一些小部落都被庫思老征服了。約570年出現了一種新事態:也門的地方王公們請求庫思老一世幫助他們擺脫埃塞俄比亞阿克蘇姆王國的統治。庫思老派了一支不大的軍隊前往也門驅逐了埃塞俄比亞人。從那時起直到伊斯蘭教征服征服之前,也門實際上成了薩珊王朝的屬國。

572年為了爭奪對亞美尼亞的控制權,薩珊王朝與拜占庭再次爆發戰爭。庫思老一世攻陷了拜占庭人在幼發拉底河上的要塞,侵入敘利亞和卡帕多細亞,最後大掠而歸。但是在575年的一次戰役中他被拜占庭打敗,遂與拜占庭皇帝提比略二世展開和談。但是庫思老一世在談判尚無結果之時便於579年去世了,他的兒子霍爾木茲四世繼承了王位。

在伊朗民族的傳說中,以及在近東穆斯林國家中世紀的史學中,庫思老一世被廣泛認為是理想的帝王的典範。


「古伊朗君王譜」薩珊王朝(七):庫思老一世


22.庫思老二世

庫思老二世(570年?-628年2月28日),人稱“得勝王”(Parvez),《舊唐書》作庫薩和,埃蘭沙赫爾第22代君主,590年至628年在位。

庫思老二世被其父賀爾米斯達四世的反叛者擁立繼位,即位後將其父施以盲刑,後又處死。但名將巴赫拉姆·楚賓此時自立為王,不承認庫思老的王位,庫思老被迫逃往東羅馬帝國,在皇帝莫里斯的出兵援助下,回國擊敗巴赫拉姆·楚賓。庫思老一嗣權位穩固,便立即同東羅馬帝國斷絕關係,致使莫里斯未能實現其臣服埃蘭沙赫爾的理想。

602年,莫里斯被謀殺,東羅馬帝國內亂,庫思老乘機率軍進攻東羅馬帝國,一度佔領原屬於東羅馬帝國的小亞細亞大部分。到了615年,巴勒斯坦、敘利亞、耶路撒冷和美索不達米亞相繼被征服。621年埃及被佔領。已威逼拜占庭(東羅馬)國都君士坦丁堡。在也門,庫思老二世也有所征服。對拜占庭帝國繼續實行進攻,聯合阿瓦爾人一起進攻君士坦丁堡。在危急時刻,東羅馬政府也考慮過遷都迦太基。結果,庫思老二世和阿瓦爾人聯軍被東羅馬軍隊打敗,被迫撤退。此後,波斯軍開始屢戰屢敗。

東羅馬帝國的新任皇帝希拉剋略堅持抵抗,625年之後逐漸扭轉戰場形勢。627年,希拉剋略率領的東羅馬軍隊在尼尼微戰役中擊潰波斯薩珊大軍,庫思老二世被迫逃到泰西封。並放棄所有徵服的東羅馬領土,這場長達25年的戰爭以東羅馬帝國勝利告終。

628年2月,其子卡瓦德二世篡位,2月28日,庫思老二世被卡瓦德二世處決。庫思老二世的死也代表薩珊的滅亡基礎。從此,波斯薩珊王朝一蹶不振,喪失復興盛世的希望。

庫思老死後,薩珊王朝陷入內亂,不久即被阿拉伯帝國滅亡。

23.巴赫拉姆六世

巴赫拉姆六世(波斯語: بهرام چوبین)為薩珊王朝的軍事領導者之一,也是曾為該王朝君主,統治期間為590年-591年。他最大事蹟就是以明顯居於劣勢的兵力打敗東羅馬帝國等大國,也因此英雄事蹟成為君主,不過隨即遭流放刺殺。

24.阿爾達希爾三世

阿爾達希爾三世(波斯語:اردشیر‎,約621年-630年)伊朗薩珊王朝的國王(628年-630年在位)。

阿爾達希爾三世是戈巴德二世之子,在成為國王時只有7歲。他是強悍的國王霍斯勞二世(勝利者)遭貴族謀殺後,伊朗國內一片混亂的時期被推上王位的諸多掛名君主之一。兩年之後,阿爾達希爾三世被以庫斯老二世的將領沙赫爾巴拉斯為首的貴族們殺害。他在歷史上沒有起到任何大的作用。

25.伊嗣俟三世

伊嗣俟三世(?-651年)也稱葉茲底格德三世,《舊唐書》作伊嗣侯,《新唐書》作伊嗣俟,是波斯薩珊王朝末代君主。632年6月16日即位。636年11月,波斯軍隊在卡迪西亞會戰中慘敗,次年阿拉伯人攻陷首都泰西封,伊嗣俟被迫逃亡東方。651年在中亞木鹿城遇刺身亡。薩珊王朝滅亡。其子俾路斯逃往中國唐朝。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