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老闆,你有“居安思危”嗎?

企業老闆,你有“居安思危”嗎?

“居安思危”一直是中國人常用來告誡從政者的最常用的一個詞,出自《左傳》。春秋時期,有一次,宋、齊、晉、衛等十二國聯合出兵攻打鄭國。鄭國國君慌了,急忙向十二國中最大的晉國求和,得到了晉國的同意,其餘十一國也就停止了進攻。鄭國為了表示感謝,給晉國送去了大批禮物,其中有:著名樂師三人、配齊甲兵的成套兵車共一百輛、歌女十六人,還有許多鐘磬之類的樂器。晉國的國君晉悼公見了這麼多的禮物,非常高興,將八個歌女分贈給他的功臣魏絳,說:“你這幾年為我出謀劃策,事情辦得都很順利,我們好比奏樂一樣的和諧合拍,真是太好了。現在讓咱倆一同來享受吧!”可是,魏絳謝絕了晉悼公的分贈,並且勸告晉悼公說:“咱們國家的事情之所以辦得順利,首先應歸功於您的才能,其次是靠同僚們齊心協力,我個人有什麼貢獻可言呢?但願您在享受安樂的同時,能想到國家還有許多事情要辦,我們一定要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魏絳這番遠見卓識而又語重心長的話,使晉悼公聽了很受感動,高興地接受了魏絳的意見,從此對他更加敬重。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居安思危和憂患意識自古以來就是我們國家一條很重要的政治經驗。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說的也是這種憂患意識。縱觀中國歷史,居安思危的皇帝,一定是比較有作為的皇帝,在居安思危的管理者統治的朝代也一定是比較昌盛的,反之則衰、則敗、則亡。

企業老闆,你有“居安思危”嗎?

翻開歷史長卷,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國家如此,企業更是如此,在現代企業管理方面,企業也一定要有憂患意識。因為無論企業處於什麼發展階段都要對未來可能遇到的風險作出預警方案,“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對於企業來說也有深刻的哲學意義。


在管理學中有一個很知名的管理故事,叫作“青蛙效應”,“青蛙效應”源自十九世紀末,美國康奈爾大學曾進行過一次著名的“青蛙試驗”:


他們將一隻青蛙放在煮沸的大鍋裡,青蛙觸電般地立即竄了出去。後來,人們又把它放在一個裝滿涼水的大鍋裡,任其自由遊動。然後用小火慢慢加熱,青蛙雖然可以感覺到外界溫度的變化,卻因惰性而沒有立即往外跳,直到到後來熱度難忍而失去逃生能力而被煮熟。

企業老闆,你有“居安思危”嗎?

科學家經過分析認為,這隻青蛙第一次之所以能“逃離險境”,是因為它受到了沸水的劇烈刺激,於是便使出全部的力量跳了出來,第二次由於沒有明顯感覺到刺激,因此,這隻青蛙便失去了警惕,沒有了危機意識,它覺得這一溫度正適合,然而當它感覺到危機時,已經沒有能力從水裡逃出來了。“青蛙效應”告訴我們,企業競爭環境的改變大多是漸熱式的,如果管理者與員工對環境之變化沒有疼痛的感覺,最後就會像這隻青蛙一樣,被煮熟。同樣,一個企業如果只滿足於眼前的既得利益,一味的沉溺於過去的勝利和現在的繁榮之中,而沒有憂患意識,對危機的逐漸形成麻木不仁,最後肯定會像青蛙一般在安逸中死去。

企業老闆,你有“居安思危”嗎?

柯達公司的破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膠片年代,柯達公司達到了最鼎盛的發展期,全世界各個地方几乎都有柯達洗印店,可是就因為公司的決策層對未來沒有前瞻性的思考,沒有憂患意識,認為數碼時代離我們很遠,沒有對企業進行變革和創新,結果一個昔日的商業帝國在瞬間就倒掉了。中國的很多企業也是如此,最早的春都集團和光明集團等等都是企業沒有憂患意識而倒掉的。微軟的總裁比爾蓋茨有一句名言:“微軟離破產永遠只有18個月。”企業要避免“溫水煮蛙”現象,首先要求其最高管理層具備危機意識,企業才不致在戰略上迷失方向,不經意之間就會滑入危機的泥潭之中。


危機管理並非只是企業最高管理層或某些職能部門,如安全部門、公關部門的事情,而也應成為每個職能部門和每位員工共同面臨的課題。在最高管理層具備危機意識的基礎上,企業要善於將這種危機意識向所有的員工灌輸,使每位員工都具備居安思危的思想,提高員工對危機發生的警惕性,使危機管理能夠落實到每位員工的實際行動中,企業才會做到防微杜漸、臨危不亂。

企業老闆,你有“居安思危”嗎?

一個人、一個企業或一個國家必須居安思危,必須要有憂患意識。往往有些企業在強盛時,許多危機其實早已潛伏在企業日常的經營管理之中,只是由於管理者麻痺大意,缺乏危機意識,對此沒有警醒而已。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許多中國企業發展的很強大,但是在強大中,我們必須要有憂患意識和危機感,如果我們的企業在強大時盲目樂觀,喪失了超越自己、超越過去的動力,那麼就會像溫水裡的青蛙一樣被慢慢燙死。這一點中國企業家一定要引以為戒。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