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義有兒子,卻將皇位傳給弟弟,真的是因為聽杜太后的話?

公元前976年,也就是宋開寶九年十月十九日夜,宋的開國君王趙匡義生了重病,邀晉王趙光義進宮商議重事,並且屏蔽了周圍的所有人,讓殿中只剩下兄弟二人。具體兩人商議了何事,無人可知曉,但有人遠遠看到燭光下晉王時而離席走來走去,時而坐下,而趙匡義則生氣地捶柱讓他以後好自為之。

趙匡義有兒子,卻將皇位傳給弟弟,真的是因為聽杜太后的話?

等到第二日的凌晨時分,宮中突響起了喪鐘,原宋開國之君王趙匡義與世長辭了。等到一切事宜準備妥當之後,按照遺詔宣佈繼位之人時,這人選竟震驚了眾人。這繼位之人不是宋帝的兩個兒子,而是宋帝的胞弟,也就是晉王趙光義。按祖宗流傳下來的制度而言,君王逝世,這位置當然是父死子繼,就算是他沒有孩子也應該是從宗族過繼一個孩子來承襲帝位,所以兄終弟及之理也已經很少很少了。那麼為何繼位的會是宋帝的胞弟呢?

在史書上有著這樣一個官方解釋:宋朝杜太后也就是趙匡義和趙光義兩兄弟的生母突發重病,趙匡義拋下君王的所有事物自請為母后隨身侍疾。但就算是這樣的隨身陪伴,還是沒能將老太太留在人世間。杜太后病逝之前,她召見了自己的長子也就是趙匡義,並對他說讓他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弟弟,並寫下傳位詔書。

趙匡義有兒子,卻將皇位傳給弟弟,真的是因為聽杜太后的話?

也就是這份傳位詔書給趙光義的繼位留下了光明正大的理由,不容世人反駁的一絲一毫的理由。但是這件事還是有幾個疑點:

一、老太太病重,身為君王的趙匡義為何要拋下朝政不顧江山社稷,寸步不離守著老太太,就算是孝道也不合道理啊;

二、老太太為何要讓趙匡義將帝位傳給自己的弟弟,趙匡義當時不是沒有子嗣的。所以這官方解釋也是十分讓人生疑的。

趙匡義有兒子,卻將皇位傳給弟弟,真的是因為聽杜太后的話?

而且在史書上也有記載,兄弟兩人之間有不小的嫌隙。身為宋的開國君王,趙匡義經常要在外征戰,這也就意味著這天下雖然是他打下的,但是他並不是十分熟悉管理這天下。反而是晉王,他一直都留在王都。俗話說得好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的士兵,那麼王爺和帝王這兩者誰的權勢更為重要,不用想也知道。

再說世人多是為了至高之位拼死拼活的,誰又沒有那個野心呢?於是,兄長在外征戰,身為王爺的他就幫助兄長處理一些事物,隨便多多結交一些人脈。慢慢的,晉王也有了自己的根基和勢力。

等到趙匡義回來之後發現弟弟的勢力竟如此壯大,就想要削弱一下弟弟的勢力。想著辦法,他就發現現在的王都並不是十分的安全,應該遷居王都另尋一個安全之地。遷都,這也是個一石二鳥的好辦法,一來可以換個易守難攻的地方,二來也可以削弱弟弟的勢力。

趙匡義有兒子,卻將皇位傳給弟弟,真的是因為聽杜太后的話?

於是,趙匡義就提出了遷都,但是這個想法一經提出就被自己的弟弟反駁了。晉王又何嘗不知道這是哥哥為了削弱自己勢力的方法呢?所以,他是絕對不可能會答應的,還以“德”反駁與他。如君王治國有道,怎麼會引來強敵,只要“德”治天下,何畏?

眼看著一計不成,身為君王的趙匡義也毫無辦法,只能讓自己的威望遠勝與弟弟。但這應該怎麼做呢?他想到了北伐,用一場勝戰提高自己的威望。他親自制定了北伐之計,但奈何天不遂人願,在出徵前夕他生了重病,不久就逝世了。

沒辦法這一切都便宜了自己的弟弟,趙光義就成為了宋的第二任帝王。在他登上帝位不久,他沒有依照祖訓按帝位次序更改年號,在登基後不久就更改了只剩下兩個月的年號。這是不是就證明了趙光義的做賊心虛呢?這麼迫不及待地將生米煮成美味的熟飯。

趙匡義有兒子,卻將皇位傳給弟弟,真的是因為聽杜太后的話?

不止如此,太祖趙匡義的長子在公元的979自盡而亡,次子又在公元981年的時候無故身亡。還有在趙光義繼承皇位之後不止一次迫害了自己的弟弟趙廷美,讓自己的弟弟趙廷美鬱郁而亡。因為他自己就是承襲的自己兄長的帝位,那麼這也證明了他的弟弟也有這個可能性。

這一件件一樁樁的事無一不證明了趙光義為奪帝位的狼子野心。雖說歷史上身在帝王之家的龍子龍孫也有許多為了那至高無上的位置弒父殺兄,但沒有人會如此這般狠毒。

就算是歷史上的九子奪嫡,最後那些失敗的人的下場也不過是鬱鬱而終或是一輩子被幽禁在自己的府邸而已。

關於此事你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