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太行的大別山人


書寫太行的大別山人


由於來自共同的家鄉,與劉石夫先生的相識相知就變得極為自然。初識石夫先生是在古都安陽一個書法家的工作室,清矍的面龐、飄逸的長髮、優雅的舉止、溫和的談吐,給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書寫太行的大別山人

  那是他剛剛走進安陽,讓我沒有想到的是,這是他沉醉太行山水的開端。其後他一直深居太行山頂的一處簡陋房舍中,開始了苦行僧般的藝術探尋之路,他這一住就是漫長的八年!其間,由於大雪封山導致衣食無著,也曾劃粥而食,也曾啃雪解渴。其中艱辛,恐怕只有他自己更清楚。但是在探尋藝術之夢的路途上,他從未猶豫和彷徨。

書寫太行的大別山人

  縱觀當前畫壇,求新求奇者有之,追名逐利者有之。可喜的是,石夫先生始終保持著清醒的思想認識和執著的進取精神。

書寫太行的大別山人

  

石夫先生出生於河南光山縣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就是經歷這樣的苦難時光,鍛造了他堅定執著的性格,無論是生活工作、習書作畫、拜師求學,他都珍惜每一次機遇。清苦的生活沒有泯滅他的藝術火花,反而更堅定了他學習國畫的信念。

書寫太行的大別山人

  光山有著悠久的文化積澱,從而成為石夫先生藝術成就的滋養地。幸遇名師發矇,他的畫藝一開始就走上正途。受條件限制,青少年時期的他難以走進高等學府進行深造,但是他儘可能地收集、摹寫古今名畫,儘可能地求教於當地名家。常常對著一幅名畫,如飢似渴、如痴似狂地揣摩章法、用筆。長期的臨摹學習,讓他醉心於清初龔賢的渾厚和蒼秀、弘仁的高潔和俊雅、黃賓虹的縱橫奇峭、黃秋園的密不掩秀。

書寫太行的大別山人

  

2006年,是石夫先生藝術生涯重要的轉折點。這一年,在名師的指點下,他走出家門,遊歷豫西伏牛,豫北王屋、太行,遍訪名家、同好,學習交流繪畫心得。2008年他毅然隻身隱居林慮山,實地飽覽雄奇秀美的山川,觀山川四季之變化、品風晴雨雪之韻味、讀日出日落之蒼茫。

書寫太行的大別山人

  

“搜盡奇峰打草稿”。在現場摹寫創作中,他潛心研究古人用筆之妙,細心揣摩龔賢禿筆與尖筆兼用的風格和王蒙乾溼互用的特點。石夫先生對於藝術的把控很精準,消化能力很強,吃什麼都能變成營養。在自己的畫作中,靈活運用黃公望、王蒙、黃賓虹和黃秋園的創作風格,在他們的藝術特色中汲取營養,將各種皴法進行組合運用,於沉潛傳統中心追手摹、孜孜以求,將真實的感受化作胸中丘壑,將名家繪畫技巧融會貫通,他的藝術修養得到極大提升,他的畫作也漸入佳境,並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書寫太行的大別山人

  知會才能通達,追古方能出新。這正是石夫先生的高明之處,看似不經意,卻是深思熟慮,濃淡有度,疏密有致,暈染有方!他所寫山水融入大、小斧劈皴,間以解索、短披麻、荷葉皴等筆法,於古人渾穆放率中,更多了些雅淡設色之妙,光影流佈之巧,思古融今,別具一格。《林慮山水志》系列畫作中,莫不透出淺絳淡藍與水墨氤氳的鮮活感覺,那佛塔、飛鴻、老屋、小橋,若隱若現,冷暖互見,反令人心清思朗,恍入造化佳境。

書寫太行的大別山人

  作為河南省美協會員、安陽文峰區美協副主席、信陽行餘堂學術主持人,其國畫作品受到畫界的關注及好評,作品被國家,省級博物館收藏。

  藝海泛舟數十載,石夫先生筆耕不倦,創出如今一片天地,但他不以此為榮耀,不以此為資糧。他的藝術探索,除去在尋訪名師、現場摹寫中的深厚累積,更注重繪畫理論的思考與探索。

書寫太行的大別山人

  縱有筆墨千般好,不如質真一點心。正是帶著對祖國山河的崇高敬意,石夫先生用傳統筆墨精神書寫著震撼和感動。憑著他對繪畫藝術的那份執著和堅持,相信他一定能夠在藝術之路上不斷進步,創造自己的藝術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