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危機做準備的採購,並非恐慌...


為危機做準備的採購,並非恐慌...

冠狀病毒肆虐全球,很多國家的感染人數都在不斷攀升。


意大利,累計確診15385例,死亡1016例,治癒1258例;

伊朗,累計確診10075例,死亡429例,治癒3276例;

韓國,累計確診7979例,死亡68例,治癒510例;

西班牙,累計確診3,004例,死亡84例,治癒189例;

法國,累計確診2876例,死亡61例,治癒12例;

德國,累計確診2369例,死亡5例,治癒15例;

美國,累計確診1635例,死亡41例,治癒10例;

日本,累計確診1387例,死亡26例,治癒475例;


各國的民眾也開始出現"恐慌"的情緒,購物者在加速清理超市貨架,無論東半球,還是西半球,各大超市的貨架,都空空如也。

這種“恐慌”的情緒,是否合理呢?


01.應對災害的本能

為危機做準備的採購,並非恐慌...

恐慌是正常的情緒,是人類面對災難的本能反應。

我們不能將恐慌,理解為一種無法控制的恐懼狀態,從而導致整個社會陷入無序的現象。

因為,人類面對自然災難,總是那麼的弱小,不堪一擊。

在自然災害面前,社會的文明將會崩潰,會發生混亂。

人們以不合邏輯或不合理的方式行事。

即使是素質再高的人,在危機關頭,也會為生存所需的物資大打出手。

為危機做準備的採購,並非恐慌...

日本人搶購廁紙、美國人搶購子彈、中國人搶購雙黃連......都是人類面對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時,為了生存的本能反應。

在真正的災難前,人們通常會拋棄所有的道德倫理,只求自保。


02.提前計劃

為危機做準備的採購,並非恐慌...

如果沒有恐慌,人類可能不復存在。

與動物不同,人類可以識別某些危險,併為將來做好準備。

在全球信息化的當下,例如冠狀病毒,關鍵因素之一是在全世界範圍內共享信息的速度。

當冠狀病毒在武漢爆發的時候,這一新聞很快通過互聯網傳播到了整個世界。

知曉這一新聞的人們,很自然的,會為自己所在的社區,遭受類似病毒的威脅做準備。

當然,事實並非如此,在武漢感染人數不斷攀升的時候,某些國家的政府和民眾並未感到危險,反而一幅幸災樂禍的神情。

通過對食物和其他生活用品的爭奪,只是為了增加存活率,這是人類正常的邏輯思維。

感知到的威脅越大,反應越強烈。

在此階段,病毒的最長潛伏期為14天,因此人們需要準備至少14天的隔離,所需的生活物資。


03.合理的回應

為危機做準備的採購,並非恐慌...

隔離期做準備的採購,不是極端或非理性恐懼的結果,而是我們根深蒂固的生存機制。

從人類的歷史上看,人們不得不在沒有現代社會系統和技術幫助的情況下,保護自己免於災難。

疫情期間,增加食物儲備,是一種合理的行為,與人的素質無關。

這是人們提前做出計劃,並考慮所有可能的情況後,所作出的結果。

這種反應的部分原因,是出於自力更生的衝動,在不確定外部的情況下,只能依靠自己來增加存活率。


04.情緒的傳導

為危機做準備的採購,並非恐慌...

購買大量可能導致超市貨架空置的用品,似乎是一種瘋狂的行為。

可能我們本身對病毒不以為然,但是親朋好友都在瘋狂採購物品,這種情緒就會傳導到我們自己身上。

於是,我們也加入到這個行列中,進而傳導到更多人身上。

個人行為的改變可能會產生重大影響,這也是“蝴蝶效應”的結果。

因此,當需求激增時,疫情肆虐的所有國家,超市的貨架都空蕩蕩了。


05.請採購物品吧

為危機做準備的採購,並非恐慌...

我們在不可抗拒的災難面前,都應該採購大量生活物品,用來不確定的未來。

在疫情爆發不久,與身邊的親朋好友相比,採購的生活物資少之又少,有幾頓只能用煮"清水掛麵"來對付。

這次疫情,也算是給了我一次教訓,在不可抗拒的災難面前,我們一定要採購一些物資。

不然,誰知道,會發生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