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實現財富自由,先學會區分資產與負債


想實現財富自由,先學會區分資產與負債

你所擁有的東西,很多都是你花錢買來的,所以都是你的資產?比如你擁有很多漂亮的衣服,許多名貴的化妝品,一輛令人羨慕的汽車,這些,真的都是你的資產嗎?並不是!

無論是衣服、化妝品還是車子(自用),每個月都不能為你帶來收入,同時像汽車這樣的每個月還需要一筆額外的油費和保養費。


想實現財富自由,先學會區分資產與負債


那什麼是資產?用羅伯特在《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書的表達,資產就是能把錢放進你口袋的東西。(不能說這是最正確的定義,但絕對是最實用的定義)

比如,你有一家麵包店,每個月能給你帶來2萬塊的收入,這個麵包店就是你的資產。再比如你有一棟房子,你把它出租出去,每個月都能獲得8000元收入,這個房子就是你的資產。

看,資產就是可以讓你的收入增加的東西,像股權、債券、基金、能夠產生收益的房地產、版稅等等,都是資產。

那相反的,負債就是把錢從你口袋拿走的東西。如你借的貸款和你的信用卡。這裡有個問題,貸款買的房子,是負債還是資產呢?


想實現財富自由,先學會區分資產與負債


我們來分析下:在你買房的那一刻,錢就被從口袋裡拿走了,並且是延續幾十年的。這個時候是負債。買了之後自己住,每個月還要交物業費。這個時候還是負債。

如果是出租,租金少於房貸時,是負債;只有當租金大於房貸,多餘的資金才能存到自己的口袋裡,這個時候房子才是資產。

當你的房子升值了,但還沒有賣出去,都不算是資產;只有升值了並且被賣出去了,錢到了你的口袋裡,才是資產。其實,有負債,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手裡拿著負債還自以為是資產。


看看下面三種人的不同生活狀態吧(大家可以對號入座,看看自己屬於哪類)。


生活狀態1:每個月辛苦工作賺來的工資,都會花在各種支出上。賺錢,花錢,然後循環往復。到最後,口袋裡也沒剩下多少錢。


生活狀態2:有著不錯的工資收入,但依然覺得生活很艱辛。每個月拿到工資之後,除了必要的生活開銷,還要支付房貸、車貸。

以為是錢不夠多,於是拼命賺錢,但賺的越多,花的也越多。賺錢——花錢——負債,陷入這樣的死循環。掙扎在頹廢與奮進的邊緣,很努力,但過的很辛苦。


生活狀態3:一有收入就購買資產,資產帶來的收入是其收入的主要來源,甚至可以取代本職工作。


想實現財富自由,先學會區分資產與負債


以上三種人的生活狀態,分別對應著窮人、中產階級和富人。其中,中產階級和和窮人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都是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以換取報酬(出一份力,賺一分錢),這種方式本質上在於對生存的恐懼和對物質的慾望,難以根解。

三種人對應著不同的生活狀態,根本原因,不是錢多錢少的問題,而是對待金錢的態度。正如《窮爸爸富爸爸》書中所說,富人買入資產,窮人買入負債。


想實現財富自由,先學會區分資產與負債


窮人只有支出,支出基本和收入持平;中產階級購買自以為是資產的負債;富人買入資產,帶來收入。那麼,如何獲得更多的收入呢?


首先,你要有初始資金。每個月拿到工資和獎金,在適度開支之後,把剩餘的部分用於投資,投資於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

這裡,我們可能存在這樣的誤區:認為收益越高風險越高。其實,並不全對。因為不同的人,擁有的資金規模是不同的,對投資對象的瞭解程度也是不同的。


因而,在面對同樣的收益時,承擔的風險也是不同的。所以,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在自己可以承擔的限度內,做一些外人看起來瘋狂的事情,真的可能讓你的人生軌跡發生改變。


畢竟光靠存銀行和簡單的投資理財,是實現不了錢賺錢養活自己目標的。資產是能給我們帶來收入,並且不需要我們花時間去打理的東西。

比如你開個網店,網店每個月不需要你打理,就能帶來收入,這就是你的股權投資資產。若網店需要你親自打理,這就不是你的資產了,而是你的工資。

如何把它變成資產?先把網店運營好,然後僱一個員工來替你打理。每個月為你帶來淨收入,這個時候就是你的資產了。


想實現財富自由,先學會區分資產與負債


又如,你開了一個公司,僱傭了十幾個員工,公司運作正常,完全不需要你打理,每個月都能產生多多少少的收入。這個公司就是你的資產,它會持續給你帶來收入。

當這種能帶來被動收入的資產,積累到一定程度時,與你的支出和負債的總和相等,這時候你就實現了財富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