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的救世主》,究竟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

《遙遠的救世主》一書是2005年出版的一部長篇小說,作者豆豆。本書通過描寫主人公丁元英,一位深諳國內股市投資密碼的私募經理,其異於常人做人做事的態度和方法引起大家的深思。書中傳遞出的一些理念值得思考和借鑑。電視劇《天道》即改編於此。

一、文化屬性,關於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

丁元英在與女友芮小丹說話中提到文化屬性,他說,透視社會依次有三個層面:技術、制度和文化。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任何一種命運歸根到底都是那種文化屬性的產物。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這是規律,也可以理解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芮小丹問:什麼是強勢文化?什麼又是弱勢文化?

他說:強勢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規律的文化,弱勢文化就是依賴強者的道德期望破格獲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強勢文化在武學上被 稱為“秘笈”,而弱勢文化由於易學、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種。

《遙遠的救世主》,究竟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

很多人窮就窮在幼稚的思維,窮在期望救主,期望救恩的文化上,這種滲透到民族骨子裡的價值判斷體系,太可怕了。

在五臺山與智玄大師的對話中,他又說,傳統觀念的死結就在一個“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薩、靠皇恩......總之靠什麼都行,就是別靠自己。這是一個沉積了幾千年的文化屬性問題,非幾次新文化運動就能開悟......。

書中通過丁元英之口道出現實中大多數人鬱郁不得志的生存狀況,很多時候我們還在等、靠、要。但無數的經驗告訴我們,成功的人大都是具備強者思維,懂得掌握自己命運的人。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43歲時因為在經營中被騙200萬,失去了工作,妻子也與他離婚。在人生的低谷期他沒有頹廢乞求,而是四處籌資2.1萬元在深圳創立華為公司。歷經30年的奮鬥,如今的華為已成長為全球通信技術行業的領導者和世界500強前百強企業;

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高考三次才獲得上大學機會,在創業初期,想要做很多事情,但都因為外貌被拒絕。在融資過程中,很多投資人都不相信他,甚至認為他是搞傳銷的。而他不改初心,一路披荊斬棘,創造了現在強大的商業帝國;

格力電器總裁董明珠30歲時丈夫去世,在鄰里鄉親眼中她這輩子沒戲了。36歲那年她決定南下闖蕩,要翻身做命運的主人。從基層業務員做起,風裡來雨裡去,最終在53歲那年出任公司總裁。

沒有誰的一生永遠順遂,關鍵時刻他們沒有等待救世主,而是主動出擊,改變了命運。而現實生活中我們有很多很多的人,都存在著弱者思維,永遠想著等待別人來拯救自己,殊不知世上本無救世主,能救自己的永遠只有自己。

從小我們接受的教育很多屬於弱者思維。這使得我們很多人在成年後走了更多的彎路。有相當多的人都是因為在生活中吃了虧才明白這個道理。如果我們從小就給予孩子強者思維的理念,他們未來的人生是不是走得順暢些呢?

永遠記住:平凡的人聽從命運,只有強者才是自己主宰。

二、道即規律,遵循規律辦事的人即“神”

自古以來,神是大家無比虔誠崇拜的菩薩。凡遇難事都想著求神拜佛,祈求菩薩保佑自己度過難關。

丁元英與芮小丹談論幫助王廟村農民靠自己走出貧困之路時,芮小丹說,貧困農民的出路在哪兒?別人的幫助是有限的,關鍵還是靠自己的覺悟......神就是道,道就是規律,規律如來,容不得思議,按規律辦事的人就是神。

《遙遠的救世主》,究竟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

在與朋友韓楚風聊天時,丁元英如是說:馬克思主義的道理歸根結底一句話,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什麼是客觀規律?歸根到底也是一句話,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20世紀初美國西部森林中約有4000頭野鹿,而與之相伴的卻是一群群兇殘的狼,威脅著鹿的生存。為了保護鹿群,美國政府下令除狼計劃,累計槍殺6000多隻惡狼。但結果是什麼呢?鹿群迅速繁殖,興旺的鹿群吃光野草,啃食一切可食的食物,毀壞林木。時間一長,鹿群陷入飢餓疾病狀態,並急劇走向衰敗。出現這種事與願違的現象,實質上是缺少了狼的制衡。後來政府只能採取“引狼入室”計劃,森林中才又煥發勃勃生機。

世上萬事萬物皆相生相剋,唯有遵循規律辦事才是辦事做人之根本。

三、自悟而後聽從內心

女主人公芮小丹放棄德國優越的生活回到出生地古城做一名女警,而丁元英在與她相處的過程中,覺得她更適合從事其他工作,建議她辭職。雖然芮小丹非常內心非常崇拜丁元英,但在這件事上堅持己見,她說:......我相信你的思辨,你是站在你所能把握的條件上判斷我的前途,但那是你的,不是我的.......。

後來有感於王廟村農民扶貧這件事,她的內心受到觸動,想要成立文化公司傳播強勢文化的理念,有了辭職的願望。她說:只要不是我覺到、悟到的,你給不了我,給了我也拿不住。只有我自己覺到、悟到的,我才有可能做到,我能做到的才是我的。

《遙遠的救世主》,究竟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

芮小丹是一個非常率性而真誠的人,喜歡警察工作就去幹,在感悟過後又打算聽從內心的選擇,這應該就是內心驅動的意義吧。別人說什麼不重要,自己悟到做到才是關鍵。

很多人終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適合做什麼。就如芮小丹,當初選擇警察也是因為覺得挺威風。但是當她接觸丁元英後,通過丁元英思想的影響,她忽然悟到自己更熱愛寫作傳播文化理念,提升別人認知這件事。最後卻因為執行工作受傷嚴重而自盡,實在是太可惜。

“覺悟”這件事需要一個時間的積累,但很多人無法意識到這個問題。

如何讓孩子們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業或職業?經歷和閱讀。只有讓孩子們從小多經歷多閱讀多思考,開闊眼界,提升認知,從而找到內心的驅動,這輩子無論做什麼都不會太差。

四、格局的重要性

格局是什麼?格局是一個人心理要素的佈局和看問題的深廣度。一個人之所以成其為他,格局起著很大的作用。

馮世傑、葉曉明和劉冰三個音樂發燒友,作為牽頭成立格律詩公司的元老,各自擁有不等的股份。按照丁元英的設計方案,如果他們不是因為判斷失誤賣掉股份退出公司,一定得到豐厚回報。只可惜他們格局太小,只顧眼前沒有長遠目光,失敗也是必然的。最慘的劉冰,因為悔恨不已還起了敲詐的念頭,最後聰明反被聰明誤,落得跳樓自殺的下場。

《遙遠的救世主》,究竟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

一個人的格局註定了你與別人不同的層次,格局要有高度,外在立身,內在立心。

曾國藩也說:謀大事者,首重格局。再說任正非,面對美國特朗普政府對華為的打壓,任正非卻說,感謝美國企業30年來伴隨我們成長,他們為我們做出了很多貢獻。蘋果生態很好,我的家人們還在用蘋果手機,家人出國我還送他們蘋果電腦,不能狹隘地認為愛華為就愛華為手機.......。

對於華為遇到的困難,他又說,我們今天遇到的問題,在十多年前就有預計,我們已經準備了十幾年,我們不是完全倉促、沒有準備來應對這個局面。這些困難對我們會有影響,但影響不會很大,不會出現重大問題。 可見華為今天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與任正非的大格局息息相關。

自古以來,德不優者,不能懷遠;才不大者,不能博見。

有感如上,書中還有很多讓人讀來深省的地方,能在某些方面引起大家共鳴的書就是好書,值得一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