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的經濟如何?整體向好

新冠這場仗,終於來到了尾聲,一切都在恢復當中。


但一個共識都縈繞在每個人的心裡:更艱難的戰鬥開始了。

沒錯,就是經濟。

能熬到現在的企業,多半都是憑最後一口氣吊著。怎麼把這口氣緩過來,是個棘手的問題。


一個大病初癒的病人,要立刻投入到殘酷的戰鬥中,千般不願意也只能咬牙上場。


現實世界就是這麼殘酷。

經濟對個人的影響也顯而易見。

一些人年前辭職,年後發現企業都在削減成本,工作不好找;

一些人沒辭職,但是公司沒熬過來,工作不好找;

一些人沒辭職,公司也熬過來了,但供應商倒了,客戶不見了;

儲蓄都用完了,信用卡和房貸還在,孩子的奧數英語鋼琴課還得上,一大把比自己便宜比自己年輕的大學生在路上……


總之,放眼望去,都是人間真實。

所以,想要回血復活,該咋整?

我不是專家,只分享幾點自己的思考。

疫情之後的經濟如何?整體向好

關於心態:不輕鬆,不認慫。

疫情之後中國經濟往何處去這個問題,已經有許多解讀。


我的觀點是:一場疫情,不可能改變中國經濟長期的走向。

宏觀政策都是短期,增長戰略才是長期。

中國增長的內生動力一直都在,就是建立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上。

咱們老百姓實在是太有活力了。改革開放40年裡,無數次改革與進步都依賴民間的創新與奮鬥。

我們的市場、我們的企業家創業者,生命力太頑強了,碰到任何情況,都可以迅速轉身。

一個地方的人民和企業如此有活力,這個地方的經濟怎麼可能沒有活力呢?

這也是江浙一帶的工廠在復工初期就“硬核搶人才”的原因,只要民間經濟活動動起來,方法就比困難多。

所以只要我們不發生方向性的偏差,只要我們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向,堅持市場為先導,堅持手放鬆、眼看緊。

堅持給民營經濟、市場更多的空間,讓他們能夠發揮能動性,讓大家保持長期穩定樂觀的預期。

那中國的增長,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當然,對未來樂觀並不代表未來很輕鬆。

現在疫情已經呈現全球擴散形式,中國的崛起離不開全球化,疫情對全球化的交流來往影響巨大。


全球一爆發,工廠一封鎖,航路一封鎖,很多企業都會很熬。

大家得最大程度地活下去。

能節約的成本,都要儘量節約。

自降身段,儘量地開源,也包括拿到各種補貼資金、信貸。

只要活下去,就還有機會。

要記住:悲觀者總是正確,樂觀者才能成功。

疫情之後的經濟如何?整體向好

關於戰略:猛踩油門,跑起來。

本年年前的形勢就不算好,疫情更是把各個行業都推到了生死線上。


這個時候,降價回血是最簡單的方法,實際上,價格戰已經在一些行業打響了。

一旦價格戰開啟,利潤就變薄,對大多數企業來說,這無疑是飲鴆止渴的方法。


想要打破這惡性循環,必須大步子邁開,找到突破口。

中國市場依舊會充滿機遇,但要依靠主動成長才能贏得增長。

所有競爭性的市場中總有有雄心的公司搶先同行,提前一步搶市場,打品牌,佔份額。

頭部企業憋著勁要發力,想一舉與第二梯隊拉開差距,想搶奪沒有競爭力的競品退出後騰出的市場空間。

而有創新能力、有差異化價值、有充分現金流的老二們則暗暗地在想如何彎道超車。

競爭只會越來越殘酷,主動出擊才是最好的防禦。

優秀的公司一定是進攻的,只考慮節流不考慮開源,越節流鬥志會越弱。

“不要浪費任何一場危機”。

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更加清醒,把我們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精神世界都做一次根本性改變,讓企業的認知迴歸常識和本質。

什麼是你擁有的,什麼是你要的,什麼是你可以放棄的,什麼才是你生意長期發展的核心?


你的企業在行業裡處在什麼位置?行業的趨勢是什麼?競爭對手是誰?該如何迎接競爭?

一旦敲定目標,就必須全力出擊,快速動起來,寧思進,莫思停。


一旦停下來,一旦觀望,就有可能被打倒。

要學會在前行中換車輪子。

對個體,這個思路同樣適用。

人人都想維持現在的生活,人人都想過得更好,不是隻有你一個人欠著信用卡花唄白條,佛系已經不適用當下。


當然,如果你是“富二代”什麼的,當我沒說。

越早看清競爭,越早調整戰略,加入戰鬥吧!

疫情之後的經濟如何?整體向好

最後我想說的是,沒有一個難關不可逾越,無論面對什麼危機,信心比黃金還要珍貴。

疫情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但放在歷史長河中也不過是一瞬間。

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要戰勝時間,必須要目光長遠。

要考慮什麼是重要的事情和正確事情,不要只想著救火,而沒有長遠的打算,這個階段光顧著救火,下個階段還得繼續救火。

不要抗拒,害怕改變,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學習新技能,不斷適應新環境。

如果一定要恐懼,那就恐懼一成不變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