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冰校友:“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引我前行

李彦冰校友:“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引我前行 | 治学大家谈

“自强不息,独树一帜”

的校训引我前行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国,这勾起了我对2003年“非典”病毒流行期间一些事情的回忆。当年防治“非典”采取隔离措施时我正赶赴兰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参加硕士研究生复试,经历火车山间停车17小时,中途下车翻越两座大山,乘汽车转赴天水再达兰州的颠簸,复试成功之后,兰州大学成为了我的母校,自此与“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结缘了。一晃17年过去了,历经河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的工作与学习,随身的挎包换了五六次,但兰州大学的校徽一直放在包里,时刻跟随着我。之所以如此,是觉得见它如见校训,可以时刻给人以激励和警醒。十七年来,校徽从未离开,校训也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间。

“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中内含着“坚韧”与“不懈”的信念。人做事之所以需要坚持,是因为,坚持下去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坚持下去是达到最终目标的条件;坚持下去会给未来积淀丰厚的基础;当然坚持有境界,“小步快跑一直在路上”其实就是坚持的最好境界。

2014年的冬天,我所在的北京联合大学新闻与传播系组织申报教学成果奖,我是其中的骨干成员。清晰地记得那天我讲了6节课,等完全讲完时天已经黑了。等回到教学楼的办公室,系主任在填写申报书,我就留下来一起填写。写申报书是需要推敲的,是一个精雕细琢的过程。一边填一边感觉身上一阵阵发冷,有点咳嗽流鼻涕。填到8点多,已经疲惫不堪了,均各自回家。上了地铁有点哆嗦、恶心,中途还下车在一个站里蹲下缓了缓,于是给我爱人电话,让她直接去玉泉医院挂号等着我。当时她已有六个月身孕。从玉泉路地铁出来直奔玉泉医院,爱人挺着肚子拿着挂好的号在大厅等我。测体温39度,抽血化验后,直接进了输液室,她陪着我输完液已经晚上11点多了。扯着手,步行回家,有点霾,就当锻炼吧。2015年的6月份,拿到了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的证书,有点激动。2016年12月份,又获得了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证书,尽管这次也很艰难,当时也经历了字斟句酌1500字,之后电脑瘫痪全部消失的悲剧,排名、级别都比上次好,甚至还去申报省部级奖项了,但印象都不如那次深刻。

育人工作需要将坚持的职业信念贯穿到课堂教学中。

课堂的“知识育人”是主战场,但是课下“互动育人”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部分学生在校期间课堂上有些不努力,等他们出去了才觉得课堂是那么珍贵。我很不认同如下的观点:学生抱怨理论无用,我们就砍掉理论专讲实用;我们的学生不爱看经典讨厌经典,我们就跟随这种风气去消费经典、解构神圣。我旗帜鲜明地反对这样的观点。

我曾指导的2012级新闻班的一名同学的论文被选送校级优秀毕业论文,需要参加学院答辩。面对我的邀请,他冷冷地回了一条信息:“老师,我现在找工作无暇顾及,再说了,现在这个优秀毕业论文对我来说有什么用呢?”

我终于遇到了部分大学生经常用作武器质问我们老师的这句话,与此同样的问题还有:“老师,我们学这些理论有什么用?”“老师,我觉得现在我们学的还不如那些技校的有用?”

针对这个学生的问题,我给他写了长达2000字的一封信。主要讲了以下几个观点:第一,讲清“凡所有学皆为性格”的道理。第二,当你用“用”这个标准去衡量一切,尤其是衡量理论时,是用功利性标准贬低理论的价值性。第三,我们每一个人的每一步,每一个选择,每一个举动都在塑造我们自己的历史,而每一个人的历史都承载了我们每个人的一段真实过往。

当我们以这样的高度看待我们的人生时,我们就不会对生活中看似不重要的步骤进行敷衍、忽视甚至选择性遗忘。最后这个学生不仅来答辩了,而且还给我回了一封长长的信表达歉意,这兴许就是课堂坚持标准的结果。

如果说,“自强不息”的校训为我在教学上的“坚韧”与“不懈”提供了动力,那“独树一帜”的校训则为我在科研上的“创新”与“特色”提供了滋养。自2015年以来,我连续获得北京市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工委项目、北京市委组织部拔尖人才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北京联合大学“百杰”计划等科研项目,出版专著两部,博士毕业后发表论文50余篇,所有这些项目、著作和论文都是围绕政治传播视野中的“国家形象传播”发力,所发的多数文章均力求做到基于独立思考,不落俗套,不人云亦云,不拾人牙慧,哪怕是在一般刊物上发表也是同样的要求。时间长了,力求不一样已经内化为了一种科研信念,这其中的难处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其实“创新”和“特色”绝不是科研工作者的灵机一动,也不是故弄玄虚的艰涩难懂,它是勤奋、努力和付出的自然收获。说到这里,我由衷地佩服我们兰州大学的前辈们所拟定的“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细细品味,这两个词绝不是随意并置在一起的,它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完美结合。“自强不息”是“独树一帜”的基础,“独树一帜”是“自强不息”的自然结果。

正如我曾在第二本专著《政治的微传播研究》的后记中写的那样:我始终相信,不管学术机构是否给你认定,只要足够勤奋、足够努力、有足够的付出,一定能够有所收获,并有所贡献,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做科研需要有执着坚守的精神,不能叶公好龙。我答应写《政治的微传播研究》这本书的时候,我女儿李央茗刚出生不到100天。每学期3-4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压得人喘不过来气,等九点多钟闺女睡下,写书的工作才算开始,夜深人静时女儿的一声啼哭,表明该换尿布了,离开电脑换尿布、洗尿布的间隙就是我的休息时间,即便如此,我的脑海里还在想着“微传播之于政治、社会的关系”,很多想法都是这时“搓尿布”搓出来的。这种“搓”出来的想法往往很独特。当这本书作为政治传播丛书的一本被推出时,曾引起过些许关注。

有时北京快节奏的生活给我错觉,使我觉得职业生涯才刚刚开始,但从兰大毕业算起十四年已如白驹过隙,时间这把利刃以无情割人青春,但百年兰大所提供的滋养让人永葆奋发的动力,看看包里的兰大校徽,就给人以勇气和自信在京城的激烈竞争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李彦冰,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6届传播学硕士,现任北京联合大学新闻与传播系主任,传播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荣获北京市师德先锋、北京市委组织部拔尖人才等称号。

李彦冰校友:“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引我前行 | 治学大家谈

内容来源 |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教务处

主编 | 肖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