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投書局:沒有完美的書店,只有打好手中的牌

每家書店都有獨特的基因,沒有完美的書店,打好手中的牌,是唯一的選擇。對建投書局而言,疫情是困境,進入直播世界是無奈之舉,但卻發現它提升了自己的眼光和格局。在新的平臺上,書店之間不是競爭關係,而是有了更多合作的空間。如果越來越多的書店在這樣的平臺上發聲,也許一個書店的聯盟就形成了。

建投书局:没有完美的书店,只有打好手中的牌

建投書局

疫情就像一場考核。

每個生命體帶著不同的成長背景和生命軌跡,但都來到這個點上,接受考核。而一家書店,誰又能說不是生命體呢?

每家書店都有獨特的基因,就像抓了一手牌,有好牌,也會有爛牌。沒有完美的人生設定,沒有完美的書店,打好手中的牌,是唯一的選擇。

建投书局:没有完美的书店,只有打好手中的牌

建投書局

建投?建設?建材?建築?

基因給予書局的支持和侷限

百道網:建投書局現在有沒有推會員卡?

建投書局:沒有特意推。目前大家都很艱難,建投書局雖然還沒有觸及短期生存的問題,但長期發展的問題還是不容小覷的。疫情時期沒有著急去推廣會員卡,一方面的原因是我們希望能夠先把服務做好,讓讀者感受到我們服務後再選擇成為我們的會員;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建投書局去年才有第二家旗艦店,會員卡系統還在升級完善中,希望能把線上線下,圖書商品和活動聯動起來,給讀者更好的體驗和更豐富的權益。之前我們比較注重線下,利用線上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還需要加強。

建投书局:没有完美的书店,只有打好手中的牌
建投书局:没有完美的书店,只有打好手中的牌

建投書局

建投書局是綜合性投資集團中國建投旗下專注於文化產業運營的平臺,集團投資項目重點關注金融服務、工業製造、信息技術、文化消費等行業領域,其中在文化產業板塊,投資了新星出版社、芒果TV、華策影視等文化企業。

作為小而美的國企一級子公司,疫情沒有讓書店馬上陷入短期生存困境——這是建投書局的基因優勢,但基因帶來的不僅僅是優勢。

大家都知道名字對於品牌的重要性,建投書局是以傳記為主題特色的,定位是“文化空間的運營者、文化資源的整合者、文化內容的生產者”。品牌部總監李璐調侃道:單向街、先鋒、萬聖……這些名字一聽就是很有人文的味道。建投?很多人直接管我們叫建設書局,以為我們是賣建築、建材類書籍的,我們常常需要給讀者普及建投書局名字的來歷。

名字給讀者的第一印象其實很重要,而這種先入為主的優先效應,容易影響消費者的品牌選擇。怎麼辦?只能靠書店的行動一點點讓讀者們知道建投書局的理念,告訴大家建投書局是誰?現在有讀者覺得,建投書局其實也是一個很酷的名字。

道理說起來簡單,但其中酸甜苦辣,很難對外人道。那是靠一場場活動、一本本書、一個個策劃累積下來的。

建投书局:没有完美的书店,只有打好手中的牌建投书局:没有完美的书店,只有打好手中的牌

建投書局線下活動

通過文化的力量讓更多的人瞭解中國建投,是書局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現在很多人通過建投書局更加了解了集團,包括很多客戶。”談業務的時候,經常有客戶會先到書局逛一圈,“原來書店的力量並不那麼簡單,文化的東西,是非常軟性的。”提到這一點,李璐深以為榮。

雖然疫情沒有帶來馬上就關門倒閉的壓力,但實際上,這種危機感書局的同事們時刻都在體會。“作為投資集團下屬的文化企業,我們的考核是非常嚴格的,對工作質量和收入的要求也很高,”除此之外,還有股不服輸的勁頭,“希望書店是能掙錢的。” 李璐說:“書店的壓力非常大,同事們的危機意識很強,這也激發了昂揚的鬥志。”

建投书局:没有完美的书店,只有打好手中的牌
建投书局:没有完美的书店,只有打好手中的牌

建投書局

年輕的同事,國企的領導

不同,意味著矛盾也意味著豐富

百道網:建投書局直播做得不錯,最近有什麼新的直播節目?

建投書局:最近在做戶外直播,走到劇場、美術館,帶讀者朋友一起去逛逛。疫情之前,書局就策劃了很多系列活動,比如:“從書店出閱讀城市計劃”,就是帶讀者去做微旅行。疫情期間,我們迅速調整方案,把它放到了更安全的線上。也等於是提前做了宣傳活動。等恢復正常之後,大家就可以來參加線下活動了。我們現在的直播和原有的產品體系是一套的。

建投书局:没有完美的书店,只有打好手中的牌建投书局:没有完美的书店,只有打好手中的牌

建投書局

建投書局有很多充滿矛盾的地方。

很多人對國企有刻板印象,但我們經營考核特別嚴格,工作節奏和壓力很大,創新活力蠻足的。“在國企的書店裡,做出了創業公司的氛圍。”

書店團隊的同事都很年輕,領導大多是從集團過來的。有國企的制度和國企的要求,又有文化公司所能提供的開放的空間。

這樣的基因組合,彌足珍貴。

不同,意味著衝擊和矛盾。而面對和處理這些矛盾,正是不斷擴容、不斷豐富自己的過程。

建投书局:没有完美的书店,只有打好手中的牌
建投书局:没有完美的书店,只有打好手中的牌

建投書局

“集團內的金融投資企業也是書店的客戶,他們的要求從來不客氣、不含糊,可以說能夠服務好他們,讓他們滿意,我們就能服務好更多的機構。這些客戶的高規格嚴要求促使著書店必須拿出更好的服務質量,提供更加多元的文化服務,打造更專業職業的服務團隊。也正因於此,我們對金融、地產等機構客戶會有比較深入瞭解,我們能理解它們需要什麼,知道自己能夠提供什麼,並具有一定的市場嗅覺與競爭力。”

建投書局就是在這樣豐富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在很多人沒有意識到文化到底能創造什麼的時候,書局有前期調研、有項目案例,可以主動告訴對方,我能為你做什麼,你能收穫什麼。當雙方達成一致,就能得到不錯的生意。文化與經濟,在這裡可以完美結合。

疫情來襲,大家在觀望、等待的時候,建投書局就行動了——2月3日開始遠程辦公,很多幕後的工作都提前展開。發展佈局統籌有方、營銷手段前沿、行動迅速有效,這是多年來不同的思路碰撞磨合的結果。“並不是一開始就這樣,這是幾年的磕磕絆絆摸索出來的。”李璐感慨:“建投書局是一步一步獲得讀者的認可的,打出自己的風格,也能獲得更多合作方的認可。”

建投书局:没有完美的书店,只有打好手中的牌建投书局:没有完美的书店,只有打好手中的牌

建投書局

從“荒涼的寫字樓”到書店品牌

吃過的苦,照亮前行的路

百道網:我們書局直播能帶來多少銷售呢?

建投書局:前幾天梨視頻做了一個採訪,然後發出了一個視頻,閱讀量有六七十萬,標題就是《建投書局直播3天賣10套書》。聽起來書局很慘的樣子,但我們自己覺得,其實對於書店是一個很不錯的開始,是一種嘗試。一套5本,就是50本。就是在實體店,也不敢保證1個店員3天可以推薦賣出50本書。

建投书局:没有完美的书店,只有打好手中的牌

梨視頻《建投書局直播3天賣10套書》截圖

在建投書局看來,銷售是直播的一個導向,但不是唯一的導向:滿足讀者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導讀者的文化消費更加重要。疫情期間,讀者們宅在家裡容易焦慮和壓抑,如果能通過觀看書店的直播讓他們擁有一時半會兒的輕鬆,用書籍延展更大的精神世界,那麼這一場直播就是有意義的。同樣,我們也希望通過直播讓更多的人認識書店,認識書店的小夥伴們,結交一個線上的朋友,疫情結束後願意到書店來看一看,也許就會帶來更多銷售的機會。

我們書局的直播更像陪伴式分享,將主題策劃與書店員工的個人魅力相結合,給讀者更加豐富、溫暖的選擇與體驗。雖然是疫情倒逼,才嘗試用直播的形式,但一旦開始,就沒打算是一錘子買賣——“疫情限定”可以轉化為“來日方長”,一直與讀者陪伴下去。

換位思考:讀者看直播,一定是對某個話題的內容有興趣,不一定是衝著買書去的。書店如果能做足功課,滿足讀者的好奇心和對知識的渴求,讓他們從一個直播跟到下一個直播,就成功了。“書店直播現在有很多跟粉了,不點贊、不留言、不下單,但一週跟著,時不時給點反饋。”李璐分享。

這樣的品牌思路,對建投書局來說也是有傳統的。

建投書局的旗艦店開得特別慢。2014年第一家小書店在上海開業,2016年將它升級擴容變身為第一家旗艦店上海浦江店,2019年4月,才開第二家北京旗艦店。

“不是不想開,而是各種機緣,建投書局的旗艦店都開在了相對‘荒涼’的寫字樓。”話題又回到了書店的基因上:考慮自身成本問題,目前書店的選址採用合作模式,都在寫字樓裡面。有的寫字樓周邊也處於剛開發階段,比如上海旗艦店剛開的時候,北外灘還沒有完全發展起來,周邊似乎只有幾棟寫字樓裡有人,有點孤獨。沒有商場能帶來的自然人流,就必須把內容、主題、質感做出來,讓讀者願意上門。

“進入直播平臺,你會發現你的對手完全不同了。以前,你的對手是書店,讀者買書,不是來你家就是去他家。而現在,你直播的時候,可能剛好李佳琦也在直播。讀者不想買書了,她想買口紅,或者,她想看明星。”怎麼辦呢?從0到1,書店的直播一定需要有好內容的打磨,要關心瞭解我們的讀者,以讀者為核心,只有讀者喜歡看你的直播,書店直播才能有自己的口碑。

所有吃過的苦,都是繼續趕路的資源,也都會照亮前行的路。“從不為人知都慢慢做起來了,現在有那麼多經驗教訓,也累計了很多資源,比當年的局面好了很多。”

建投书局:没有完美的书店,只有打好手中的牌建投书局:没有完美的书店,只有打好手中的牌

建投書局

每件事都有兩面性,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沒有完美的基因,沒有完美的書店,重點在於怨天尤人,還是組合牌面,升級打法。

對建投書局而言,疫情是困境,進入直播世界是無奈之舉,但卻很快就發現,它提升了自己的眼光和格局。

建投書局:在新的平臺上,書店之間不是競爭關係,而是有了更多合作的空間。如果越來越多的書店在這樣的平臺上發聲,也許一個書店的聯盟就形成了。

建投書局:書店的進入,也會給直播平臺帶來不一樣的東西:書籍的內容是嚴肅的,但是它的呈現形式可以是多樣的。一個擁有自己個性的書店再加上書籍提供的厚度,進入直播渠道,會豐富這些平臺。

“那麼,會不會有讀者聽了書局介紹,轉頭去別的網站下單的情況呢?”面對這個問題,李璐說:“這種情況無法避免,有時候也會很難過,但如果目標定得夠遠,就不會太計較這些,只要大家買書了,在哪個平臺,都是好事,抱有更開放的心態,大家工作起來才會舒服和賣力。”

(本文圖片由建投書局提供,本文編輯:憲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