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教師,你支持實行職稱工資制度還是教齡工資制度?

卓督學


搞中小學基礎教育的,百年樹人!單憑一二節課,一兩篇論文,一年兩年成績,就可認為教的好?只有紮實潛心教育,師德高尚,兢兢業業,踏實完成教學教育任務者。才是真正的教者!教者只有長期積累,才能有豐富的經驗!才能真正教好學生!職稱制:評論文,評獻課拿獎升級完全胡鬧(所謂的公開課,既表演課,論文基本個抄襲,沒有自己實踐體會,哪裡來的指導作用。)! 職稱制是對絕大部分一線老師的傷害! 職稱制體現兩年就可樹人![酷拽][酷拽][酷拽][酷拽][酷拽] 完全就是個笑話!


yglm1


一定是教齡呀!多數發達國家,教育好的國家都是教齡為主,一定是有道理的。而現在的職稱制度漏洞百出,黑暗腐敗根本就無法抑制的。


火1978030


個人認為教師工資可以改革,不一定都按教齡來,但是可以加重教齡的比重!教師行業也和其他行業一樣,也存在能說會道的人在學校榮譽都佔著,職稱早評上,現在是職稱按照分配名額限制!所以老實工作,勤勤懇懇的老黃牛就永遠沒機會評上了!工資再差距那麼大,必要要寒心不少老黃牛!


新奇之火


我覺得不管職稱工資還是教齡工資,之間的差距不要太大才好。我所知道的初級職稱和高級職稱工資幾乎翻倍,高級比一級多2000左右,這還不算公積金、醫保、取暖費等費用,而且只要涉及漲工資,假如說平均漲300,那麼高級漲400不止,初級漲200不到,之間差距太大。現實還有很多老師評上職稱就不代課、或者沒上過講臺的都拿高級職稱的工資。高級職稱名額太少,一個單位只能給極少部分人,造成工作積極性下降。剩下那些職稱制度的弊端不用說,網上太多了,我認為也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誰的人生不是一場煉獄


作為高校教師,我支持職稱工資制和教齡工資制雙軌並行!!

職稱工資制是對教師能力的肯定,是促進學術水平提高的最有效激勵措施

職稱,是對專業技術能力、水平、成就的等級稱號,是衡量專業技術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標誌。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各行各業對人才的需求都更甚以往。過去,很多場合介紹某人都是用這是哪個公司經理,那個是哪個學校的系主任。但是在很多情況下,存在難以通過職務準確衡量一個人專業水平的現象。

比如剛才提到的經理,這個經理可能是上市公司經理,那他的眼界學識、管理水平、業務熟悉程度肯定遠甚於小微企業小團隊的經理。同樣是經理,業務水平專業水平可能相差甚遠。

再比如上文某學校系主任,他可能管理老師,管理學生是好手,但是在學術研究,在科技創新領域的能力非常有限。同樣是系主任,有人只是日常管理能手,但有人不光能管好人,還是學術帶頭人。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職稱成為了衡量一個人在該領域專業技術水平的標尺。以高校為例,博士畢業或具有3年科研相關工作經歷的碩士,可以評為講師或助理研究員,即中級職稱。這種職稱是對教師以往學術水平評估。

如果要從中級達到副高級,也就是副教授或者副研究員,則需要發表一定數量的論文,獲得一定數量的專利,或者獲得一定等級的獎項。因此,職稱的提升,其實就是對個人能力、以往成就的一種表現。通過職稱的評估,能夠有效反應在學術領域的造詣。

通過職稱而非職務衡量高校教師的學術水平,能夠避免同崗不同能力的缺陷。通過職稱評級,能夠有效刺激各行業人才提高自身專業技術水平。

因此,職稱體系的建立,是為了更有效反應專業技術水平;職稱體現的出現,是順應社會發展趨勢的需要;職稱體系的作用,是為了更好的促進人才提高自身專業素養。

唯職稱論,導致全面發展失衡

在職稱主導的社會評價體系下,大眾對職稱提升異常重視,導致追求指標掩蓋提高專業能力本身,嚴重影響人才素養的全方位提升,甚至不惜弄虛作假。

職稱意味著社會地位不同,意味著薪資待遇的差異。因此,很多人把提高職稱作為奮鬥目標,而偏離的職稱衡量專業能力的本質。甚至以職稱滿足個人的虛榮心。

同樣以高校為例,同樣的學術成果,本可以發表一篇頂級期刊。但是,為了達到指標,硬生生把數據分成兩塊,發表兩篇普通的一區期刊。從數量上滿足評級要求。

再比如,發表文章署名作者,需要對文中研究內容具有實質性幫助。但很多時候為了評職稱,互帶署名,甚至購買署名的現象屢禁不止。

由此可見,唯職稱論已經導致很多人的人身觀、價值觀、世界觀發生扭曲。有些人對職稱的追求已經到了不擇手段。

職稱體系的缺陷,造成社會公平的缺失

職稱是對一個人能力的肯定,但職稱評估體系著重於專業技能,忽視全方位綜合能力,易造成社會公平的缺失。

很多時候,很多崗位時沒有辦公通過專業技能的提升達到職稱提升的效果。或者說,很多崗位是不具備評價職稱的條件。

再次以高校為例,一個輔導員負責管理學生日常生活,兢兢業業數十載。但是作為輔導員,是沒有辦法,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參與科研的。由此,導致既沒有文章,也沒有專利,更不可能獲得省部級獎項。因此,提升職稱更是無從說起。

再回到前面提到的只負責管理的系主任,主要職責就是管理好老師與學生,維持學院的穩定運轉。他們沒有資源獲得科研項目,沒有時間進行科學研究,沒有指標分配研究生。如何讓他們通過科研提升學術水平,評職稱呢?

由此可見,通過職稱單一途徑無法全面衡量一個人的工作能力與社會貢獻,存在重大缺陷,易造成社會公平的缺失。

兼顧職稱與工齡的雙規制度,既能體現專業能力,又能兼顧社會公平

職稱體系的建立與存在,符合社會發展需要。但單一的職稱評估體系,對部分社會參與者造成不公。通過職稱與工齡雙軌制,從專業能力、工作能力等多維度評估,即不忘初心,又兼顧公平。

引入工齡制度,可以有效評估各崗位工作者對本職工作的貢獻。是對不具備評職稱崗位員工的補償。雙軌制的事實,既能激發專業技能水平的提升,又能兼顧兢兢業業的本職工作者。

總結:職稱體系的建立,是對個人專業技能水平的客觀評估,有效激勵個人專業技能水平提升,避免崗位不能正確反映個人能力的現象,順應社會發展需求應運而生。但是,職稱體系的單一評價方式,導致唯職稱等不良現象發生。同時,由於職稱評估體系自身存在缺陷,易造成社會公平的缺失。因此,引入工齡制與職稱制並存,通過雙軌制對個人專業技術水平、社會責任貢獻、本職工作能力等進行全方位評估,技能杜絕唯職稱現象,更能兼顧公平!


招財咩


關於這個問題,小編談談自己的想法。而且小編也確實是有心得談。個人認為:評價一個教師的教學水平好壞。是看教師教出多少優秀學員,這些學員在社會上做出多大貢獻。

一個教師有在多的職稱,在牛的學問,也只是在他本人身上並不能說明他是一個稱職的教師。這就好比一個奧運冠軍。雖然他是奧運冠軍,但不一定是一個好的教練。

以上是小編首先對一個教師的評判。接下來在說一下關於到底哪個制度好。就針對這個制度來說。個人感覺應該是教齡工資制度更好些。我們很多山區的老師並不能夠評上職稱。但他們的付出並不比這些有職稱的少。但他們拿的工作少的可憐,尤其還是我們的代課老師。

所以,小編建議還是採取教齡工資制度,會得到更多老師的認可。同時,也符合現在國家的市場經濟制度。多勞多得,少勞少得。


阿儻


實際與理想差距很大。

現實中,小學考語數外,其他的科目都是狗屁。

初中。語數外理化,政史地生,其他都是狗屁。體育老師不上課,音體美信地方勞技都是瞎子的眼鏡,可有可無。這樣的老師上課就是玩,學生在課上做語數外作業。

你再談職稱,教齡有何意義。


zfy007


支持工齡工資制度,很多得了高級職稱就搞後勤不上課了,初中級的進不了職稱,還要多上課


劍軍421


任何一刀切的制度都有缺陷。職稱工資無法杜絕評審職稱時人為因素,教齡工資無法杜絕一步混日子的老師。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二者結合,職稱拿一部分工資權重係數,教齡也拿一部分權重係數,工作量拿一部分權重,上一年的工作考核結果也拿一部分權重係數。當然了,還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細分更多工資權重。

在適當的範圍內,權重分的越多,才有可能越公平,越能體現能者多得、多勞多得。

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面測評,只要深入研究,一定能拿出更加完美的解決方案。


寒星追夢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作為教師,學識固然重要,但是師德更是根本。

作為教師,我贊成實行工齡工資制度。原因有三,一是實行工齡工資比實行職稱工資公平、公正,因為職稱不能全面體現教學的水平,有些教師雖然職稱較高,但如果不專研教學技藝,不善於表達,學生就會聽不懂;二是實行工齡工資,有利於教師隊伍的穩定,鼓勵教師熱愛本職工作,將更多精力集中在教學技巧的研究上,提高教學效果。三是隨著教齡增加,受環境的影響,師德會在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提升中得到加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