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節,種下希望的新芽,為“發燒"的地球降降溫

植樹節,種下希望的新芽,為“發燒


植樹節,種下希望的新芽,為“發燒

- 3月12日 -

植樹節


植樹節

植樹節,種下希望的新芽,為“發燒

“春”是一年的開始,“春”是萬物生長的起點,無情的“疫情”打亂了我們原本安寧的生活,但我們對生活滿懷希望,就像春天的小樹發芽,繁花綻放。


就讓我們在今天,心中種上名為希望的小樹,期盼衝鋒一線的戰士早日歸來,期盼“疫情”早日散去,期盼明天更加美好。


植樹節的由來

植樹節,種下希望的新芽,為“發燒

中國的植樹節由凌道揚和韓安、裴義理等林學家於1915年倡議設立,最初將時間確定在每年清明節。1928年,國民政府為紀念孫中山逝世三週年將植樹節改為3月12日。


新中國成立後的1979年,在鄧小平提議下,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決定每年3月12日為我國的植樹節。


植樹的好處

植樹節,種下希望的新芽,為“發燒

自動的調溫器

夏日樹蔭下氣溫比空地上低10度左右,冬季又高2-3度,綠色植物就是大自然的“空調”。


天然除塵器

樹葉上長著許多細小的茸毛和黏液,能吸附煙塵中的碳、硫化物等有害微粒,還可以大量減少和降低空氣中的塵埃。


氧氣製造廠樹葉在陽光下能吸收二氧化碳,並製造人體所需的氧氣。據測定,一公頃闊葉林每天約吸收一噸二氧化碳,釋放氧氣 700公斤。因此,人們把綠色植物稱為“氧氣製造廠”。


植樹佳話

朱棣植槐

明永樂十八年朱棣遷都北京,隨後便提出在壇廟、道路、長城等處廣植樹木。他還到太廟親手種下第一棵槐樹,且令人“周以為護,時為灌之”。由於看管周到,該樹枝葉繁茂,獨領太廟群柏之首,被尊為“神樹”。

植樹節,種下希望的新芽,為“發燒

植樹節,種下希望的新芽,為“發燒

治病種杏

三國東吳名醫董奉,醫術精湛,濟貧善施,為人治病不收財禮。他只要求治好一個輕病人,種一株杏樹,治好一個重病人,種五株杏樹。天長地久,他的房前屋後竟有10萬餘株杏樹,人稱“董林杏仙”。後來,每當杏子成熟,董奉就把它換成糧食,賑濟窮人,這就是歷代傳為美談的“杏林佳話”。

植樹節,種下希望的新芽,為“發燒

植樹節,種下希望的新芽,為“發燒

思鄉植柳

唐代文成公主遠嫁西藏松贊干布,特地從長安帶去柳樹苗種,植於拉薩大朝寺周圍,以表達對柳樹成蔭的故鄉的思念。因此,這些樹被稱為“唐柳”或“公主柳”。現在已成為藏漢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

植樹節,種下希望的新芽,為“發燒

植樹節,種下希望的新芽,為“發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