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為什麼一直跟在美國後面?

宗錡W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霸權體系全面崩潰,美國成為西方世界的新任霸主。對於此,英國採取了親美政策,企圖在美國的體系內,尋找再度崛起的機會。

很明顯,美國人是不會給英國第二次機會的,好不容易把英國變成小弟了,豈能再讓你當大哥?事實上,英國人也很明白這一點,在剛開始的時候,英國並未完全順從美國。這期間,發生了很多大事,導致英國從有限親美,發展為完全親美。

(圖片來源:Wikipedia,下同)

第一個階段,是有限親美時期,時間為1945-1956年。

當時,英國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經濟體系也出了問題,確實是變窮了。1948年,美國實施歐洲復興計劃,此舉拯救了英國,法國和西德的經濟,英國人感恩戴德,無論是保守派還是新派,都認為親美是最好的選擇。但是,英國人還是有所保留,他們企圖搶救最後的利益。

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後,英國給阿拉伯陣營站臺,這是擺明了要與美國作對。以色列,被美國視作重點扶持對象,而英國企圖藉助阿拉伯國家的手,把以色列給消滅掉,此舉是為了維護其在中東的利益,在英國人看來,阿拉伯國家將是戰後中東地區最關鍵的力量,這是在押寶。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發表獨立宣言)

然而,英國萬沒想到,以色列把阿拉伯聯盟打敗了。為了不刺激美國,英國很快就站在了以色列這一邊,又把寶押給了以色列。埃及革命後,走上了親蘇路線,並準備收回蘇伊士運河。

1956年,英國,法國和以色列,聯合對埃及發動進攻,挑起第二次中東戰爭,但此舉惹怒了美國。在美國人看來,英國可以有自己的利益訴求,但必須經過美國批准,擅自行動是絕不容許的。在美蘇的干涉下,英法的侵略行動遭到失敗,埃及拿回了蘇伊士運河的主權。這件事,也造成了英美之間的矛盾,雙方關係進入下一階段。

(“第二次中東戰爭”形勢圖)

第二個階段,是英美矛盾時期,時間為1956-1982年。

這期間,英美最大的矛盾,並非是中東問題,而是“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還有“越戰”的影響。這個時期,英國保守派遭到壓制,新派對美國的看法不太好。此時,英國人自己把經濟搞的一團糟,而對岸的歐洲共同體正在穩健發展,這讓英國越發的尷尬。

美國構建的“佈雷頓森林體系”,是一個以美元為核心的貨幣體系。到了1970年代,美國人發現玩不轉了,直接廢除了該體系,此舉損害了英美之間的互信。當初該體系的建立,直接滅掉了英鎊霸權,英國一直耿耿於懷,該體系運轉後,英國並未得到太多好處,而該體系的崩壞,卻讓英國經濟雪上加霜了。

(美國第37任總統理查德.尼克松)

越南戰爭的影響,也十分的深遠,由於美國把過多精力放在東南亞,導致蘇聯在歐洲的實力大漲,這讓英國感受到了危機,認為美國不能保全英國。1973年,英國加入歐共體,企圖脫離美國的控制,此時是英美關係最為複雜的時期。

第三個階段,是完全親美時期,時間為1982年至今。

最關鍵的事件,是“馬島戰爭”。阿根廷為了收回馬島主權,挑起了這場戰爭。英國為了維護其在南大西洋的利益,也為了保全“日不落帝國”最後的臉面,不惜代價遠征“馬島”。

戰爭期間,美國給予了英國極大的支持,如果沒有美國對阿根廷的制裁,英國很有可能輸掉戰爭,即使勉強贏了,那也會付出更為慘重的代價。戰爭結束後,英國人意識到,在西方世界體系中,美國要比歐共體靠得住。隨後,英國進入全面親美時期,經常跟在美國人後面。

文 / 圖維坦


圖維坦


二戰結束之後,大英帝國分崩離析,無力維持殖民統治,對於英國來說,最佳選擇無異於背靠美國這棵大樹,憑藉美國的實力維持自己的國際地位。


為什麼選擇美國?

美國曾經是英國殖民地,美國的主體民族也是盎格魯撒克遜人,官方語言是英語,加上相同的文化和價值觀,美英兩國關係非同一般。二戰結束之後,美國發起了“馬歇爾計劃”,對西歐國家進行大規模經濟援助,包括糧食、燃油、工業品和技術支持,只要英國有需要,美國就可以立刻提供援助。

二戰結束之後,蘇聯異軍突起,成為與美國並肩的超級大國,光坦克就有7萬多輛,而且1949年研製出原子彈,成為世界第二個掌握核武器的國家。

二戰後歐洲實力嚴重衰退,憑藉蘇聯的軍事實力,完全能夠做到一週之內推平歐洲,所以對於包括英國在內的西歐國家來說,除了緊跟美國的腳步以外別無選擇。

近年來英國的軍事實力不斷退化,但是隻要與美國結成聯盟,英國不僅本土的安全得以保障,而且就連海外利益都可以得到維護。

英國成為美國最忠實的盟友,海灣戰爭有英國,伊拉克戰爭也有英國,雖然英國反對美國對伊朗使用武力和經濟制裁,但是如果美國下定決心,英國仍然會派軍隊參戰。



視野新觀


偏居一隅,卻又意圖不軌,無以為靠,豈不是自取滅亡!

英國曾經是美國的家長,後來成了拜把子的大哥,再後來屈尊降貴委身做了大婦,再後來貶為了平妻,如今,為了競爭一個小妾的職位苦苦掙扎,英國離開美國會死嗎?答案是,會的,真會死的!

大英帝國的輝煌歷史是與歐洲、非洲、世界各國的災難相依相伴的,大英帝國在創建了不朽的現代文明之初,挾持著先進的科技技術力量,開始了征服世界的血腥之路,在世界上各個地方都留下了不朽的野蠻印跡!其行徑之可恥罄竹難書,無不是當地人民無法抹去的歷史傷悲!大英帝國衰落,真當天網恢恢梳而有漏?別人不惦記,但是,英國人自己膽戰心驚,不敢忘懷!偏居一隅,卻又惡貫滿盈,其心難安不難理解!

英國的選擇在策略上是對的,也是唯一的選擇,必須抱定美國這個曾經一同掠奪的強盜,即使是妾這個喪盡顏面的地位,也要努力爭取,否則,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真的會死的,真的會死的!


石隙甘泉


二戰結束後英國雖然貴為戰勝國和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但一方面戰爭使英國的國力被極度消耗,另一方面英國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大面積地獨立或自治,使英國試圖通過掠奪殖民地來使國家興旺發達的老套路完全失靈了。於此同時,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的迅速壯大,使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感受到了強大的壓力。此時的英國很難完全通過自己的力量重振本國經濟並有效應對蘇聯的威脅,必須要依靠美國的幫助,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只跟在美國的後面才能使自己的安全和其它利益得到有效保障。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英國已經嚴重衰落,而且它還沒有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大好時機重新振興自己,結果英國在產業結構和產業發展水平上開始逐漸落後於德國、日本等國,其國際影響力自然大大下降。可實力已經衰落的英國卻仍然擁有一顆帝國之心,仍然想在世界範圍內呼風喚雨,而要達到目的就只有一種辦法:跟在美國的後面。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世界政治多極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特別是中國的強勢崛起以及歐盟的發展壯大極大改變了世界舊格局,英國在國際上面臨越來越多的強力競爭對手國的競爭,使它感到力不從心。同時在歐盟內部,由於法國和德國是歐盟的核心國家,相比較而言英國有被邊緣化的趨勢,因此英國雖然身在歐盟內部,但事實上與法德存在競爭。美國出於其全球戰略的考慮,不希望法國、德國太過強大。因此在打壓法德問題上英國與美國意見一致,英國需要跟在美國後面來達到此目的。另外,英國也把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為了阻止中國發展成為真正的世界強國,英國也需要跟在美國後面採取行動。



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以恐怖主義為代表的非傳統安全威脅使世界不少國家的利益受到了損害,反對恐怖主義成為了全球各國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英國要想打擊恐怖主義,減少恐怖主義對自己造成的威脅,單靠自己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因此英國必須參加美國主導的國際反恐聯盟,才能確保反恐鬥爭取得真正意義上的勝利。


英國與美國在語言上、文化傳統上、價值觀上存在著高度的同一性,這是它們能夠形成“特殊關係”的基礎。


廣雅君觀世界



Xubd


英國追隨美國的一個根本原因,我覺得還是他“日不落帝國”的心理在起作用。畢竟英國曾輝煌一時,現在雖然政治軍事經濟實力已日薄西山,但骨子裡那股傲氣仍在。為了維持這種心理,靠自己的實力已不可能,但他又不削於和別的“小國”一起玩,所以只能追隨全球超級大國到處禍害,這樣也不至於太掉價。

隨便說說,大家別真當,哈哈😄


小目標920


所謂的英國紳士們深刻的知道只有跟著他自己國家原來驅逐的流氓們身後才能即得到了利潤又自我感覺保住了紳士風度的頭銜!這就是又當了婊子又要立牌坊……哈哈😄


龍之夢鳳還巢


相同的價值觀,使老爸總是跟在兒子後來。


VictorUSA


人家本來是一家人


孤舟獨飲江湖


我覺得 在歐洲 聯盟 裡面 比較有影響力的是德國 或者是歐洲的領頭羊,比較有實力的 是法國 ,英國 國內 也不團結 ,一部分人 還要 脫離歐洲 ,國內經濟 也在 下滑 ,它跟美國混 實在是 迫不得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