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年齡做什麼事,過早經歷不該經歷的,不見得好

昨天在做心理成長體驗的時候,突然想起來曾經經歷過的一件事。那時候,自己還是個小孩子,因為家住黃河邊,就常常到黃河邊去玩。有一天,我們去黃河邊,發現有一個死嬰,他本來是在河裡流的,因為黃河裡面的水少了,就把他留到了岸邊,沒被河水帶走。有人怕被小孩子看見了害怕,就拿一個東西蓋上了,後來又被那些調皮搗蛋的大孩子給揭掉了,所以我們去看的時候,這個嬰兒是完全暴露出來的。雖然對那個孩子的面相現在記不清楚,但是他停留的地方還是記憶猶新。

腦子裡自動冒出來的事情,或許和我們的潛意識息息相關,過往的記憶,我們以為忘記了,但在某種情境下,就會自動出現。這些記憶,或許也一直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

當我說到這一件事情的時候, 我感受到自己的身體是緊縮的,發冷的,甚至有一些微微的發抖,能感受到自己還是有害怕的感覺。但當時大家都是一起去看的,並沒有覺得有什麼害怕的,看完以後就回家了。事隔這麼多年,沒想到這件事情在自己的潛意識深處,還深深的有著印刻,伴隨的情緒是恐懼情緒。

什麼年齡做什麼事,過早經歷不該經歷的,不見得好

我們從小到大會經歷很多的事情,我們並不知道哪一些事情會對我們造成深刻的影響,但是當然有一些事情在我們的記憶深處,被深深地印刻下來的時候,它其實一直在影響著我們。在後來的生活當中,即使意識層面沒有意識到,但潛意識是知道的。

這件事情之所以冒出來,是因為在說其他類似的事情的時候,就把這個給帶出來了。潛意識儲存信息的時候,相似的信息會儲存在一起。這個是在體驗對去世的人的恐懼情緒時體驗到的。

透過這件事情,我會看到關於對於死亡的認識,其實是在那個時候就已經開始了。雖然那時我還很小,並不能深刻理解死亡意味著什麼,但在心裡已經有了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所以這些和死亡相關的事情就好像拔出蘿蔔帶出泥一樣。一旦有涉及對死人的恐懼的事情,與之相關的事件就會一個個串在一起被看到,同時也讓我們看到,關於對死亡恐懼的記憶,也是在我們不知不覺的時候,已經開始存儲了。和死亡相關的恐懼,是相互連在一起的。

當我們經歷一些事件的時候,如果是恐懼的事情,我們有恐懼的反應是正常的,若本應是恐懼的事情,我們卻沒有反應出來恐懼,那可能就是不正常的。

在做心理諮詢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追問來訪者一些事件。會問他的這種情緒感受在什麼時候還體驗過。之所以這樣問,就是在找他這種相似的經歷,相似的感受。發生的越早的可能就是越原發的。若是能找到最早發生的那個事件,回到那個情景去處理那個當下的情緒就會更好。如果找不到那個更早的事件的話,從現在出發,一層一層像剝洋蔥一樣,也可以找到最早的那一個情緒體驗和原發事件。

我們也不用刻意迴避什麼,有時候刻意迴避的東西,可能對我們是更重要的東西。

什麼年齡做什麼事,過早經歷不該經歷的,不見得好

看到死嬰這件事過去了這麼多年,沒想到在我的記憶的深處,它依然存在著,就是說在那個當下,我一定是有對死亡的恐懼和害怕的,只是當時並沒有那麼清晰,因為畢竟是個小孩子,就像湊熱鬧一樣和大家一起去看,看完了也就回家了。

那我說了這麼多,究竟想說什麼呢?其實就是想說,我們所有的記憶都是有意義的,哪些被我們記住了,哪些被我們遺忘了,這一切都是有特定的意義的。這些被我們記住的事情,總會是在有相類似的事件發生的時候,因為這個事情帶給我們的情緒就再一次的被喚醒,我們以為我們記住了這件事情,但其實更多的是因為在經歷這件事的時候,有一些情緒體驗,它被我們的身體記住了,所以再有像類似的事件及情緒的時候,這些事件也就會被我們想起來,不是主動想象,而是自動呈現的。

後來我就想,為什麼見過更多死亡事件的時候,他們反倒似乎不害怕呢?其實現在我理解,是因為他們在一次一次看的過程當中,剛開始一定是有害怕的,後來看多了,似乎就不不那麼害怕了,但其實他們是把自己的這種害怕藏得更深了,有了更厚實的一種防禦機制,讓自己感覺自己不害怕了,其實不但騙了別人,也騙了自己,以為自己真的不害怕了,其實是因把害怕藏得非常非常的深,僅此而已。

那這樣究竟好還是不好呢?其實也不太好說,若是防禦太多,可能我們的感受就會變得越來越遲鈍,就沒有那麼敏感。如果沒有那麼多的防禦,我們可能就會更加的敏感,所以,在有些情景下,比如說看到死人的時候,我們防禦越少的人反應越強烈,防禦越厚的人恐懼越不那麼強烈。

什麼年齡做什麼事,過早經歷不該經歷的,不見得好

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防禦,如果沒有防禦,我們也不會長這麼大,就是因為有很多很多的防禦,所以我們就會不斷地學會保護自己,讓自己越來越“成熟”。

當你對恐懼的情緒反應沒那麼強烈的時候,或許你對其他情緒的反應也會是不強烈的,就比如說你體驗高興的時候,可能也沒有那麼容易高興。似乎自己變得遲鈍了一樣。

我想說的是,有一些事情,沒有到那個年齡的時候,不見得經歷了就會有什麼好處,就比如說這個死嬰,如果我沒看到的話,可能我就沒有這個記憶,但是當我看到的時候,在我的記憶深處就存儲了下來。對死人的恐懼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一種反應,我們過早地存儲這些信息,不見得有什麼好處。

所以我們在帶孩子的過程當中,若是能夠給孩子帶來恐懼情緒體驗的事情,儘量的在大人陪同下進行。建議還是要在他能夠理解和分辨的時候再去體驗,可能效果會更好。並且若非萬不得已,也不要去做這樣的事情。更主張什麼年齡做什麼事情。因為到了相應的年齡,心智模式也已發育成熟了,對所經歷的事情,也有相應的應對能力,就不會對人造成太大的傷害或者成為創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