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遇到問題就哭鬧,怎麼辦?

147895600


我家裡也有小孩子,孩子現在5週歲了,有時候當他想要的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也會哭鬧,如果是我的爸爸媽媽公公婆婆在的話,老人就會慣著孩子,滿足孩子,但是我跟我老公一直有個原則孩子該慣的時候慣著,不該慣的時候絕不慣著,如過孩子哭鬧就順從孩子的話,孩子就會養成習慣,認為哭是武器,所以孩子無理的哭鬧的時候,讓孩子盡情的發洩吧,我會默默的看著他,或者幹別的,過一會他哭夠了,冷靜了回來跟我說媽媽我錯了,哪哪做的不對了,這是我經歷的



佳良媽媽


我家有一位7歲的孩子,我曾經面對且現在也正在面對孩子哭鬧的問題。

我先講一講我家孩子的哭鬧現場,再來寫一下我個人對“孩子遇到問題就哭鬧”的認知。

我今天早上給孩子佈置作業,孩子一看到作業內容,他就開始哭,他嫌作業內容太多了。

圖1:孩子開始撒潑打滾哭鬧

我正好準備回答這個“小孩遇到問題就哭鬧”的問題,正在編輯文字,寫下我對這個問題的感受,我看到他的哭鬧上場,抓住機會採訪他:“你為什麼哭”?他哇嗚哇嗚地哭著回答“媽媽壞!”

圖片2:孩子一邊哭,一邊用手指算要做多少作業

我想聽聽第一線當事人的心理感受,這是難得的採訪機會,趁機追問他,都什麼時候會哭?

他回答:

1.媽媽吵人,媽媽沒有耐心的時候;

2.爸爸媽媽吵我的時候;

3.我害怕背書的時候;

4.我害怕鬼的時候;

5.我害怕做作業的時候;

6.我害怕爸爸媽媽批評的時候。

接著又問他“哭的時候什麼感覺?”

孩子垂頭喪氣地回答“很糟糕。”

這種哭鬧現場,我家經常出現。有時候是想看的電視不讓看,有時候是想吃的零食不讓吃,或者想做的離譜之事沒讓做,大部分時候是因為不想寫作業、不想背書。

我對“孩子遇事哭鬧”的理解有以下幾個方面:

1.表達需求。餓了、渴了、困了、需要換尿布了、拉臭臭了,孩子用“哭鬧”的形式,表達出自己的需求,以引起大人的關注。

2.表達情緒。不滿情緒、憤怒情緒、恐懼情緒、抑鬱情緒、受傷情緒。當要求沒有被滿足時,對大人的安排不滿時,會用哭鬧錶達不滿;當玩具或食物被搶時,會用哭鬧錶達憤怒情緒;當被未知的聲響刺激時,或見到未知的事物時,會用哭鬧錶達恐懼情緒;當內心感到無聊時,或者想讓人陪時,會用哭鬧錶達抑鬱情緒;當被忽視時,或者受委屈時,會用哭鬧錶達受傷情緒。

3.表達疼痛。打防疫針,或者身體某處受傷時,身體做出的應激反應。

4.表達無助。如果孩子面對現有局面不知如何處理,手足無措,不知怎樣處理,會直接用“哭”來釋放內心的無措以及內心感受的壓力。

5.威脅大人。孩子用該行為挾持大人,以達到內心目的的一種手段。想買某種玩具、想吃某種東西,想去某處玩,哭鬧之後,大人不堪忍受,可能就會滿足孩子的要求。孩子下一次,還會使用該種手段。

大人儘量分清楚孩子哭鬧的理由,進行合理對待。

孩子的情緒來的快,去的也快,很容易哭,也會很容易笑。

圖片3:哭完鬧完,又開始笑了


自由自在跳跳糖


孩子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會有情緒,在肚子裡有情緒了也是會哭的,但是還沒有睜開眼睛,那麼就會蹬自己媽媽的肚子。從嬰兒呱呱墜地開始,哇哇的哭聲就開始了,彷彿在告訴這個世界我來了。這個時候,嬰兒哭鬧最多的原因就是餓肚子了。“快點給我吃的,不給我吃的我就會一直餓,我餓了你們也別想消停”。多麼可愛的小傢伙,這麼小就開始鬧情緒嘍!嬰兒沒有一日三餐這個概念,我餓了我就哭,不給我喝奶我就一直哭個不停,反正總會有人心疼我的,吵到你們你們還得伺候好了我,就這麼任性。等過了嬰兒期、乳兒期,小孩子開始慢慢會理會其他人的意思了,會根據語氣和表情來表達自己的情緒了。我要把圖畫書從書架上拿下來,可是我夠不到,我翹腳試試,還是夠不到!氣死我了,我該怎麼辦?我就開始哭,看看有沒有人過來幫忙。[流淚][流淚]這個時候媽媽來了,“怎麼了寶貝,你想要什麼呀?”小孩用手指頭指了指書架上的書,媽媽會問是不是這本呀?小孩子看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了,眼淚突然就消失了,真是個天生的演員。我想要拼一個玩具,可是有一個件怎麼拼都拼不上,怎麼辦?哭哭哭,震耳欲聾的聲音開始響徹在房間的每一個角落,媽媽速度80邁過來幫孩子拼接上。孩子又笑了[可愛][可愛]。孩子再大一點上幼兒園了,這個時候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哭是有原因的。舉個例子:我們班一個小孩想尿尿了,但是不跟老師說,經常在老師沒注意的時候就尿褲子了。眼睛裡還含著淚水。我們會經常告訴他想尿尿的時候一定要告訴老師,跟老師說:老師我想尿尿。可以後來他還是好幾次尿褲子,我們也跟他說了好幾次。我們大約摸到他要尿尿的時候特別注意到他,就問他:寶貝,你想尿尿嗎?這個時候寶貝點了點頭,我立刻帶他去了廁所,並告訴他:寶貝,你想尿尿的時候呢,可以不用告訴老師,直接來廁所尿尿就可以了,知道嗎?孩子點了點頭。她尿完尿之後我獎勵給她一個棒棒貼。這個時候能看到孩子非常的開心。有一次我們看到這個孩子自己跑去了廁所,自己尿完了尿。我們鼓勵了她並給她了棒棒貼。以後她再也沒有尿褲子,當然也就不會哭了。孩子哭鬧一定是有原因的,當父母或老師的一定要弄清楚孩子哭鬧的原因,在好好的和他交流並積極鼓勵。當這個方法行不通的時候,我們要嘗試換一種方法解決,總之要明白她為什呢哭鬧,為什麼和他說了還是會哭鬧?原因我們找到了,在對症下藥。一定不要說不對,一定不要嚴厲的批評!與孩子積極交流,沒有什麼問題解決不了的。






96後男幼師


給您推薦一本書:《孩子常常頂嘴怎麼辦?》。奧德麗•瑞克,卡洛琳•克勞德共同書寫的,講解很全面。

哭鬧中的孩子簡直就是一場噩夢,每個媽媽都曾深深領教過;不管是在公共場合還是在家裡,再也沒有什麼比哭鬧更能讓父母緊張到雙腿發軟或有深深的挫敗感了。

改變你對孩子哭鬧的回應方法,你家這場無休止的“哭鬧戰爭”現在就可以結束。

孩子不哭不鬧,父母沒煩沒惱。

作者認為,哭鬧是孩子為了達到目的而使用的一種手段,就是這麼簡單——它就是孩子操縱父母。……我們經常在大喊大叫、長篇大論或者嘲笑孩子後又做出讓步,而且還自認為我們已經管教過孩子了。這實在是自欺欺人。現在,我們需要學會用完全不同的方式來回應孩子的哭鬧。

本書將要回答以下七大問題,最終找到哭鬧根源,提出解決辦法:

•哭鬧究竟是一種什麼行為?

•哭鬧會對孩子產生哪些消極的影響?

•孩子哭鬧的目的是什麼?

•父母處理哭鬧時的錯誤做法有哪些,錯在哪裡?

•有效制止孩子哭鬧的辦法有哪些?

•如何教會孩子有禮貌地提出要求,而不是哭鬧?

•為什麼教會孩子為家庭做出貢獻對解決哭鬧很重要


許許的許許


遇到困難的時候會哭,是孩子表達自己負面情緒的一種方式,當孩子哭鬧以後,情緒得到釋放了,依舊可以把任務完成的話,就是心理彈性強的表現。有的孩子回彈能力較差,很難從消極的情緒中恢復,表現出來的就是立馬放棄。

那家長要如何培養孩子的呢?從父母身上習得心理防禦機制

人在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天生就有趨利避害的本能。不自覺地避免被外界傷害、避免去感受痛苦的自我保護方式,叫做防禦機制。

家長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會潛移默化地把自己處理情緒的方式教給孩子。孩子的內心世界是很豐富的,通過聆聽、模仿就可以學會調節自己的焦慮情緒,通過不斷地練習,他們能夠應對各種不舒適的感受。

這就要求,父母或者照顧孩子的人要給孩子提供一個情緒穩定的成長環境,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情緒防禦機制。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要不斷地完善自己,儘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吵、發脾氣,給孩子做好示範。

2.

家長要避免“情緒倒灌”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常常把自己的辛苦和焦慮都傳遞給孩子。比如,在督促孩子學習的時候,總愛把“我這麼辛苦都是為了你、你不好好學習怎麼對得起我為你付出這麼多”之類的話掛在嘴邊。父母自身的焦慮過重,無意識地把情緒釋放到了孩子身上,希望通過孩子來安慰自己,其實這是父母情緒失控,並將情緒倒灌給了孩子。




老毛說我是好人


當了媽媽後,常常聽到很多父母抱怨,自己的小孩一不順心就會大哭大鬧。

我們什麼辦法都嘗試過了,孩子為什麼還是那樣呢?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這些行為不是沒有原因的,只是父母沒有理解孩子為什麼這樣做,所以在處理問題的時候,自然處理不好。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首先,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

世界上每個父母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雖然愛的方式有多種。但是你確定你的孩子感受到你滿分的愛了嗎?由於嬰幼兒腦回路發育的結果,如果孩子想要父母更加的關注自己,她們就會沒理由的發脾氣,而那些看似無理取鬧的行為恰恰說明她們缺乏愛。所以,父母經常的對孩子說我愛你,給他溫暖的擁抱,每天花時間陪她們一起玩,當孩子感到充實,幸福就不會遇到問題就哭鬧了。

其次,說停比說不好

當你覺得孩子的行為不好時,跟她說不通常是沒有結果的。比如,家長對2歲的寶寶說不要吃糖,孩子卻非要吃。這時候跟他說等一會再吃,她可能就會忘記了。

最後,當孩子想自己做什麼時,放手讓他去做

孩子到了3歲左右,自我意識會比以前更加的強烈。什麼都想自己來,她其實更想知道自己能做些什麼。比如,孩子想自己吃飯,家長怕弄髒了衣服。



所以當小孩遇到問題就哭鬧時,不妨可以試試哦。帶娃的媽媽都不容易,有什麼問題及時關注我哦


謙謙爸媽vlog


看到你的問題,馬上就想到自己孩子了,真的是遇到問題就哭,總覺得很委屈的樣子,有時候沒事情的時候也會哭,我都莫名其妙。

哭鬧這個問題,好像是孩子的一種天性,但我具體瞭解和觀察之後,我覺得這事還不能怠慢,這個跟孩子的性格有很大關係,我真的怕長此下去他的性格會變得很孤僻,很膽小,很懦弱。

一般情況下,孩子哭鬧總是摔傷,撞疼了,這個時候哭鬧都是人之常情,每個孩子都有的經歷,碰到這種情況我一般不會去幫他,比如扶他起來,幫他拍一下身上的泥,這些我都不會做,我就是讓他自己站起來,我會問他有沒有摔傷,如果沒有,那就告訴他沒事的,摔倒不是個嚴重的事,會很輕描淡寫得把這個事就過了,告訴他要注意一下,以後不能亂跑,亂鬧,注意力從這個事情上移開。

還有就是孩子在家不小心摔了東西,撞到,撞翻了東西,這個時候我從來不會去責備他,更不會去大聲吼他,首先關心的問題就是自己有沒有受傷,其次告訴他今後可以小心點,最後或許是跟他一起去處理一下現場,讓他感覺這也是生活中的一些小意外,絕不能因為東西貴重去大聲呵斥他,第一東西是有價格的,第二,事已如此,因為這些去影響他的心理健康是非常不划算的,因為大人的幾句吼,在孩子看來可能是山崩地裂了。

有的孩子在碰到一些解決不了的問題時也會哭,比如作業做不出來了,他也會哭,作為家長是絕對不能說他笨的,我是告訴他題目確實有些困難,現在不懂沒關係,我們可以一起看看到底怎麼解答問題,如果我懂的我就耐心教他,如果不懂我就跟他一起去尋找正確答案,類似網絡上查找等。

當然孩子遇到問題哭,遠不止這些,不過歸根結底就是孩子自信心的一個培養,讓他知道自己其實很棒,自己可以完成很多事,而且還有爸爸媽媽,老師同學的幫忙,讓他知道,這不是他的問題,生活就是這樣,我們都會陪著他前進。





揚媽媽育兒


一、共情:能感覺到您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更加堅強一些,是否是這樣?

二、具體化:您可以舉例說明下孩子焦慮易怒、及哭鬧的具體表現嗎?

三、探討問題的成因,並具體分析:

a 用這樣的情緒表達去解決問題是有效的:無論孩子通過哪種形式去表達情緒,但只要他們感覺到用這些去表達是有效的,就會一再運用。

解決:家長減少對這些行為的關注度,那麼孩子自然不會用這類行為來應對。但不關注,並不等於完全“漠視”,家長也要保持對孩子相對的關心,在孩子“鬧情緒”結束後,再和孩子一起探討應該做什麼,怎麼做。

b 孩子的意志力不足:在成長過程中,可能並未受到太多挫折,面對挫折便通過哭鬧的方式解決,這樣他人就會降低對孩子的要求標準。

解決:進行相應的意志力鍛鍊,要讓孩子為了自己的事情負責任,讓其瞭解到用“哭”的方式是無法解決問題的,但父母要給予適當的鼓勵與支持,幫助他們建立自信。

c 有其它深層次的原因:孩子的情緒不穩定,可能是承擔了來自家庭中的焦慮、憤怒、攻擊等情緒。

解決:更深入的瞭解家庭情況,有條件可以單獨和孩子聊,評估其情緒是否穩定,有任何覺得和平常孩子有不同的,引導尋找專業人士幫助。


用戶103663223006


您好,很高興能為您回答這個問題。下面我就結合您的問題和我的一下經驗談一談小孩愛哭鬧的問題。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1-3歲孩子的情緒發展特點,以及情商培養的技巧。

在很多家長眼裡,1-3歲的孩子是最磨人的。他們黏人,愛唱反調,想發脾氣就發脾氣,非常難管教。所以人們形象地把兩歲孩子形容成“terrible two(可怕的兩歲)”,把2-3歲這個階段稱為是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儘管這個階段對我們做父母的來說非常具有挑戰性,但你知道嗎,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孩子在這個年齡段有黏人、叛逆、愛發脾氣的表現,都是正常並且健康的。同時,1-3歲也是孩子成長以及情商培養的一個關鍵期,需要父母好好引導。

就像心理學家勞拉博士說的那樣:“學步期可能是最具挑戰性的階段,對父母和孩子都一樣。如果我們能夠幫助孩子培養健康的情緒,他就會擁有紮實的基礎,一生擁有非凡情商。”

但反之,假如我們用錯誤的方式管教孩子,懲罰甚至打罵他,那麼孩子不僅會錯過這個情商培養的關鍵期,還可能對自己形成很消極的定位,變得自卑、叛逆,容易有暴力行為。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1-3歲的孩子有哪些典型的特點,孩子發脾氣、黏人的時候,我們該怎樣冷靜應對,有哪些培養孩子情商的小技巧。

01 孩子的這些“任性”表現,原來都是正常的。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1-3歲孩子最典型的三個表現:愛發脾氣、粘人、以自我為中心。

他們既是大人眼中的“問題行為”,同時也是這個階段孩子的健康表現。

 

1、愛發脾氣

寶寶剛出生時就像天使一樣,可為什麼到了一兩歲的時候,就開始頻頻發脾氣呢?這其實和孩子的能力發展有關。

首先,孩子學會走路後,行動能力大大增加,這使得他可以在更大的範圍內探索環境,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但由於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無法分辨危險,常常會做出危險的舉動,所以他們會不斷受到大人的限制。

曾有研究發現,學步期兒童平均每9分鐘就要聽到一次“不”或者類似的否定詞彙。當孩子的探索行為不斷被阻止時,憤怒、受挫的情緒就會以發脾氣的形式爆發出來。

其次,伴隨著額葉和大腦邊緣系統的發育,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出現。為了爭取獨立和自主,他們會堅持自己的想法,隨著和父母的衝突變多,孩子發脾氣的次數也會增加。

第三,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體驗更多種、更復雜的情緒。除了嬰兒時期的喜、怒、哀、懼外,他們還會逐漸體驗到沮喪、尷尬、內疚、羞恥、驕傲等複雜情緒。

當強烈情緒出現時,由於大腦前額葉皮層還遠遠沒有發育成熟,孩子對情緒的控制能力很弱,加上語言能力也還在發展中,孩子無法應對、調節情緒,就只能用發脾氣這種原始的方式表達出來。

第四,雖然我們總在阻止孩子發脾氣,但它其實是一種釋放恐懼、挫折和壓力的方式。當孩子發脾氣時,強烈的情緒,以及由此產生的化學物質能夠得到釋放,以此幫助孩子恢復生理平衡。

2、黏人

黏人還有另一個名字,叫作“分離焦慮”,一般在孩子18個月時會達到頂峰。

雖然1歲後,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發展,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渴望探索和獨立,但在新事物,尤其是危險和挫折面前,他們還是需要父母給他們保護和信心。

所以這個階段,你會發現2種現象。

第一種現象,你陪著孩子的時候,他會專心地玩耍,但只要你離開,他就會馬上放下玩具來找你。

第二種現象,孩子在媽媽面前會比較不聽話,但是當奶奶、外婆,或者保姆照顧他時,他又會變得很聽話。這兩種現象都是因為孩子已經和你建立起了依戀關係,你才是他安全感和信心的來源。所以當你在的時候,他才能安心地探索世界,也才敢放心地在你面前試探各種底線。

3、以自我為中心

通俗地來說,就是自私、佔有慾強、不愛分享。孩子會有這樣的表現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發展,他們漸漸明白“你”和“我”是不同的。但他們對此的理解還侷限在物品或者所有權上。

研究發現,對自我界定越強的兒童,會表現出越多的佔有慾。也就是說,孩子通過佔有物品、聲稱東西是自己的,以此來分清楚“我的”和“你的”。這是一種自我認知的進步,而不是我們常說的自私。

其次,我們都希望孩子大方、愛分享、善解人意,但這些品質卻不是這個階段的孩子能夠具備的。

由於他們的認知思維正好處在皮亞傑定義的“前運算階段”,所以他們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我喜歡吃蘋果,分給別人我會難過),卻無法覺察到別人的觀點和想法(妹妹也愛吃蘋果,我不給她,她會難過)。

02 孩子發脾氣怎麼辦?

 

現在,我們知道了愛發脾氣、黏人、自我為中心都是孩子的正常表現,可是當孩子的脾氣真的來臨,或者黏著我們不放時,我們又該如何處理呢?

先來說說發脾氣。很多家長會用威脅、冷處理、懲罰,甚至打罵的方式來處理,雖然短期會有效果,但從長期來看,卻非常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在這樣的管教方式下,孩子會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疏遠和父母的關係。他們會認為負面情緒是可怕的,經常產生負面情緒的自己是不好的、不正常的。

他們沒有機會學習和練習處理情緒,所以當情緒來臨時,只能選擇壓抑或者爆發。

怎麼做才能把發脾氣當成是培養情商的機會,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呢?

推薦大家使用“共情限制”的方法。簡單來說,就是把孩子的情緒和行為分開,在感情上接納孩子,在行為上限制他。這樣既能讓孩子感受到愛,又能改變他的不良行為。

為了方便大家應用,小樣媽給大家整理了一套公式,孩子發脾氣時,一步步往下做就行

步驟1:保持平靜,轉移願望

孩子發脾氣時,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保持平靜,不要被孩子影響。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哪怕只是平靜地待在孩子身邊,其他什麼也不做,也能夠幫孩子慢慢冷靜下來。

假如孩子還沒有情緒失控,那麼你可以想一想,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部分地滿足孩子的願望,幫助他保持冷靜。比如孩子想扔東西,不能扔遙控器,那麼扔軟球可不可以?孩子想玩水,你怕他把衣服弄溼,那麼洗澡的時候玩行不行?不要完全地拒絕孩子,而是在你可以接受的範圍內給他一個替換方案,部分滿足他的願望,可能孩子的脾氣就被瞬間化解了。

步驟2:溫和提醒,告知後果

假如前面這一步沒有發揮作用,那麼現在,你可以提醒孩子他需要遵守的規則,以及對應的後果。比如“不能扔東西,不然就要沒收這個玩具”。提醒的時候既要保持平靜,又要簡單易懂。

步驟3:堅決執行,理解感受。

假如孩子還是陷在情緒裡,不要責罵他,理解他的能力有限,我們只需要堅定地執行規則。同時,在感情上我們要接納孩子的感受,這樣不僅能減輕他的憤怒和敵對,還能讓他明白難過、生氣的情緒都是正常的。他可以生氣,只不過要換個方式表達,不能違反規則。你可以用這樣的句式表達對孩子的共情。“你很生氣,你喜歡(扔東西的感覺),但是(玩具不能扔,會傷到人)。如果你覺得好一點了,我們可以一起(扔球)。”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您。



太陽之寶


動不動掉眼淚是孩子性格懦弱的一種表現,不利於他們自信和堅強個性的養成。父母應該想辦法—— 改掉孩子哭鬧的不良習慣,現實生活中,一些孩子由於驕慣等原因,動不動就哭,為一點小事就哭個沒完,往往搞得父母、長輩手足無措、心煩意亂。

要改變孩子哭鬧得習慣,就要讓他知道哭並不能產生任何作用和效果;要達到這個目標,父母首先要檢討自己對孩子哭的反應。

以下有幾點建議:

①當孩子有問題時,不要一聽見他的哭聲就緊張地回應他,而要讓他先停止哭,把問題說出來。訓練他不要每一次有事都只以哭聲來表達不滿,同時要給予他充分的時間去平復情緒。一個哭得嘻哩叭啦的孩子,要他立即停止是不可能的,父母先清楚地把話說完,然後靜靜地陪在一旁,等他平復下來,不要催促或者表現出不耐煩。

②平時父母對於孩子的任何問題,都要認真回答,讓他們學習如何用語言來表達意見,不必每一次都要哭。

③當孩子一不如意就哭起來的時候,決不能因此而照他的意思去做,籍以讓他停止繼續哭下去;因為他們回習以為常,以這種方式要求父母為他做事或得到一些東西。反之,如果知道孩子是有目的而哭,父母應立即走開,不理會他。

④堅定自己的立場,任何情況下都不要向孩子的哭鬧讓步,讓他知道哭泣並不能為他帶來他想要的東西;如果不哭,或許還有機會得到。

⑤年紀稍大的孩子,有必要向他解釋動輒哭泣是一種錯誤的行為,教導他遇到問題應該立即想辦法去解決。例如,遇到問題而自己卻不能解決時,可以告訴父母,向父母求助;有任何需要或病痛時,可以直接向父母說明。

⑥稱讚一些他認識的不愛哭的孩子,並鼓勵他向這些孩子學習。偶有不如意卻沒有哭的話,就及時誇獎他有進步了,給他一些口頭稱讚、一個擁抱或一個親吻等。

如果父母能堅持以上的方法,不向孩子的哭鬧讓步,逐漸的他將會停止以哭泣來威脅你。

對於因為缺乏自信性格懦弱的孩子,必須多給他鼓勵,讓他嘗試自己去處理一些問題,不要凡事都要求得到別人的幫忙;雖然做不好,也鼓勵他再次嘗試。失敗了,教會他先不要哭,靜下來想一想應該怎麼做比較好。


問問他:媽媽(爸爸)也一起來幫忙好嗎?得到認同後,母(父)子一起把問題處理好,再與他一起檢討這件事。

懦弱的孩子,大半是因為父母溺愛造成的,所以必須多給孩子自己去面對難題的機會,不要凡事都替他去做;還要讓他多與其他孩子接觸,學習如何與人相處,才不會凡事都感到害怕,逐漸把膽量壯大起來

希望這些建議可以幫助到你!!!

祝你生活愉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