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遊學記(九 應縣木塔 淨土寺 懸空寺)

應縣是個不太大的縣城,但是由於當地的釋迦塔聞名世界,因此這個縣城發展的還是相當不錯的,清晨收拾好東西準備出發去看應縣木塔,似乎已適應了北方的溫度和寒風,只感覺很清涼,不會有天寒地凍的感覺。一切就緒準備出發,但不知是天氣太冷還是什麼其他原因,中巴車始終無法啟動,司機反覆嘗試依然無果,最後大家便決定走路過去,好在也只有三四公里而已,一路穿城過巷,別有一番滋味。

晉在咫尺 - 山西遊學記(九 應縣木塔 淨土寺 懸空寺)


應縣木塔,位於縣城西北方的佛宮寺中,始建於遼代道宗清寧二年,最早叫寶宮寺,到元代仁宗時期才改稱佛宮寺,而寺院中的這座木塔,實際上叫釋迦塔,全稱是佛宮寺釋迦塔,只是由於這塔位於應縣,又是世界知名的木塔,所以俗稱應縣木塔。應縣木塔與意大利比薩斜塔、巴黎埃菲爾鐵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2016年時獲吉尼斯世界紀錄認定,為世界最高的木塔。作為塔來說,應縣木塔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全塔純木結構,沒有一釘一鉚,全部都是木製榫卯結構,全塔用紅松木建造,整體重達2600多噸,始建於遼代清寧二年,到金代明昌六年增修完畢,距今已有將近一千年的歷史了,不僅感嘆古人的智慧,這樣龐大的一座木塔,居然能夠經歷那麼多年而屹立不倒。在這近千年的歷史中,很多朝代的帝王文人在遊覽木塔後都有題寫匾額和對聯,如明成祖所提的“峻極神工”、明武宗所提的“天下奇觀”等等,共有54塊之多。

晉在咫尺 - 山西遊學記(九 應縣木塔 淨土寺 懸空寺)


在1926年馮玉祥與閻錫山的激烈戰爭中,木塔還被12發炮彈擊中過,擊中塔身的子彈更是無數,以及近千年來經歷的五級以上的地震就有至少十幾次,都沒能讓這座木塔倒塌,確實是一座建築奇觀。


木塔能夠長久保存,主要歸功於兩方面,一是木塔本身採用了大量的斗拱結構,將梁、枋、柱連接成一體,但又不是剛性連接,因此在地震中可以非常有效地通過位移和摩擦吸收和損耗地震和大風的力量,說這塔中所用的斗拱形式有五十四種之多,堪稱斗拱博物館。另一方面應該歸功於夏季住在塔裡成千上萬的麻雁,這種麻雁就以蛀蟲為食,所以木塔上的蛀蟲也被解決了,大大降低了常年累月的蟲蛀危險性。當然,另外也還有一些神話傳說,例如傳說此塔是由魯班所建立的,而玉皇大帝為保護魯班的勞動成果,派火神爺和龍王爺各送來一顆避火珠和避水珠,有了避水珠,洪水會繞過塔而流向四面八方,而有了避火珠,寶塔從來沒有被雷電擊中過,就連戰爭年代的炮彈擊中木塔,燃起的大火也會瞬間自動熄滅。不論傳說是否真實,但人們會代代相傳,自然有其道理在裡面。

晉在咫尺 - 山西遊學記(九 應縣木塔 淨土寺 懸空寺)


除了木塔本身的結構值得細細品味以外,塔內的珍寶塑像也很多,從一層到五層依次由顯宗到密宗的方式安放了26尊佛像,不過很遺憾的是,為了保護木塔,逐年限制了登塔的高度,到現在是一層都不讓上了,但在木塔的一層,依然可以看到高達11米的釋迦摩尼佛坐像,非常壯觀。


應縣的木塔現在所面臨的,依然是應該如何保護的問題,因為木塔的各層都有或多或少的彎曲破損以及傾斜,很多專家給出的多種方案,都未能一致通過,因此木塔將來的命運如何還是個未知數。

晉在咫尺 - 山西遊學記(九 應縣木塔 淨土寺 懸空寺)


晉在咫尺 - 山西遊學記(九 應縣木塔 淨土寺 懸空寺)


離開應縣木塔,附近還有個淨土寺,相距只有幾百米而已,所以大家也都一起散步過去參訪。


淨土寺始建於金天會二年,距今也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據說這淨土寺當年也是相當宏偉,山門、天王殿、鐘鼓樓、東西配殿、大雄寶殿、後殿、藏經樓一應俱全,但經過歷史的洗禮,目前僅僅剩下了大雄寶殿和東西兩間配殿,我們抵達時寺院正在擴建,周圍土地已經剷平,也建立起來了兩三間小房舍,不過看這格局也是令人堪憂。

晉在咫尺 - 山西遊學記(九 應縣木塔 淨土寺 懸空寺)


寺院裡有位看院子的老師傅,很有氣節,再三確定我們是來禮佛而不是普通旅遊的遊客後,才在大雄寶殿前洋洋灑灑地給我們講述了一番寺院的歷史,而後再從兜裡摸出鑰匙,打開了大雄寶殿門上那把大鎖準我們進入。

晉在咫尺 - 山西遊學記(九 應縣木塔 淨土寺 懸空寺)


雖然寺院僅保留了這間大雄寶殿,但依然算是非常幸運了,大殿牆壁上還可以清晰看到清代的壁畫,色彩依然很鮮豔,主要展示了佛陀講法的情景以及一些佛教事蹟。

晉在咫尺 - 山西遊學記(九 應縣木塔 淨土寺 懸空寺)


大殿的頂是金代比較特有的鬥形天花板,稱為八門九星之天宮樓閣,用梁袱劃分為9格,分別作成9個藻井,中部的最大,裝飾成天宮樓閣,並有混金彩畫,是小木作的經典之作,2006年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

晉在咫尺 - 山西遊學記(九 應縣木塔 淨土寺 懸空寺)


聽看院子的老師傅在大雄寶殿中好一番講解,然後出來謝過老師傅,大家便找地方吃飯,而後驅車前往懸空寺。

晉在咫尺 - 山西遊學記(九 應縣木塔 淨土寺 懸空寺)


在臨近懸空寺時,山脈的構造形態漸漸地變得與雁門山那裡截然不同了,遠古海洋沉積形成的石灰岩層理清晰,遠遠望去透著一股險峻,懸空寺就位於這恆山金龍峽西側的翠屏峰峭壁之間,原來叫“玄空閣”,“玄”字取於道教的教理,而“空”則來源於佛教的教理,後來改名為“懸空寺”。

晉在咫尺 - 山西遊學記(九 應縣木塔 淨土寺 懸空寺)


懸空寺是北魏太和十五年,由北魏天師道長寇謙之的弟子按照先師的遺願建成的,唐代詩人李白在遊覽懸空寺後,在巖壁上書寫了“壯觀”二字,看來在真正壯觀的景象前,也沒什麼形容詞可以用來修飾了。


寺院最高處距離地面有五十多米,看上去是由十幾根碗口大小的柱子支撐在峭壁上,其實支撐所有殿宇的並不是這十幾根柱子,而是每個殿宇地板下面都有橫柱深深插入崖壁之內,最早建立的時候也沒有下面的十幾根立柱,那時看起來才更有懸空的感覺。寺廟整體包含大小殿宇40間,以一院兩樓的佈局層疊排開,總長有三十多米,各個殿宇之間由狹窄的迴廊和階梯連接,絕大多數僅能同時容納一人通過,不少樓梯臺階一人通過都顯得有些艱難。在遊覽各個殿宇時會發現,寺院中不僅包含了佛教的殿堂,也包含道教和儒家的殿宇和塑像,因此這是一家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尤其是在三教殿中,中間供奉佛教創始人釋迦摩尼,左邊為儒家創始人孔子,而右邊為道家鼻祖老子,三教合一在全國各地的寺廟建築中應該也是比較罕見的。

晉在咫尺 - 山西遊學記(九 應縣木塔 淨土寺 懸空寺)


晉在咫尺 - 山西遊學記(九 應縣木塔 淨土寺 懸空寺)


晉在咫尺 - 山西遊學記(九 應縣木塔 淨土寺 懸空寺)


下午告別懸空寺,向大同進發,這也將是此次遊學的最後一個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