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筆下的閏土,已和魯迅隔了一層“厚障壁”,你有哪些類似的經歷?

早應該割捨652


大學時候有一個很好的女閨蜜,我們當時是在廣播站招新時認識的,當時只看了一眼,活動結束時我倆便手牽手回去了。自此以後,我成了她戀愛的見證者。她談第一個男朋友時,都是她拐著我胳膊,他男朋友拐著她胳膊,我們三個天天在一起,我們不分彼此,衣服都可以換著穿,後來,她受傷,我去她在的城市找她,再後來,畢業工作。我們一起合租,後來,她有了新男友,她便決定考研,再後來她又分手,結婚。去深圳,後來,我們再聯繫時便很尷尬,從無話不談到無話可說,失去這樣一個朋友真的讓我很失落,但也絲毫不影響彼此的生活。

正所謂生活就是一輛列車。有人上車,就會有人下車。隨緣吧


爸爸在現場


大概就是生活的境遇不同了吧。

我說一下親身經歷吧,我有一個從小玩到大的朋友,我們親密無間,無話不談。

我們相約上同一所大學,然後在同一個城市安家,參加對方的婚禮,然後有時間帶著老公孩子一起聚會。

後來,我們上了同一所大學,一切都在我們美好的憧憬中進行。

畢業後,我工作了,嫁給了一個普通員工,過上了普通的生活。

我這個朋友工作一年後,嫁給了一個知名的音樂人,(這個人真的很出名,經常上電視,那個圈子沒有人不知道的),她過上了時間一大把,票子一大把的生活。

一開始她還約我出去玩,但是我不是沒時間,就是囊中羞澀,後來她也就不叫我了。

她的朋友圈非常的精彩,吃喝玩樂,身邊都是穿著高檔的小姐妹。

而我,除了上班,回家還要陪孩子,每天陀螺一樣,還要準備執業證書的考試。

我們現在基本上不聯繫了,成了朋友圈的贊友。

我相信我們的友誼還在,只是回不去了。

生活的境遇不同,人也就漸行漸遠,即使你用手拉緊不捨的,又能怎樣呢?

這大概就“魯迅與閏土”之間那道厚厚的屏障吧!


一個獨獨獨


其實我很想分享這種感情,但是一直沒有機會去分享,未必有人會明白。感謝你問這個問題,讓我的情感可以傾訴。

我比表妹大一歲,我們從小一起長大,同班同學,感情非常好,而且無話不說,一起度過人生最有夢想的時光。17歲那年我們分開,誰曾想我們再也回不去當初的友誼了。我們在各自的城市工作,那個時候沒有手機,聯絡不方便。逢年過節在長輩那裡打聽到她的消息,總想著什麼時候可以見一面。

6年後我們打聽到彼此消息,約好見面時間,我好興奮。見面的前一晚,我激動到失眠。要見面了,我以為我們會像之前那樣,胡扯胡嗨,手舞足蹈,彼此嘲笑,彼此調侃……

我們見面後的彬彬有禮的那一剎那,我才明白了魯迅對閏土的情感。

彼此說著關心對方的話,我知道我們的友誼回不去了。

我仍然感謝當初的那個少年,曾經的歲月有她才那麼迷人。或許她也跟我一樣,把那份友誼用來懷念。希望她跟我都在各種的生活裡幸福!





容絲絲


魯迅和閏土的“厚障壁”是早就埋下伏筆的。家庭地位和出身不同決定了以後走上什麼樣的人生道路。

雖然他們小時候玩耍的樂趣讓人回味,只是因為孩子單純,不會想到亂七八糟的社會地位等關係,時間久了自然沒有什麼鏈接,慢慢就淡了,也沒有什麼好說的了。

我們在人生中都是邊得到邊失去的。在某一個時期結識的朋友,因為距離而產生隔閡。還有是因為沒有共同的愛好和事情做,慢慢也沒有了共同語言。

我初中的一個同學,性格開朗活潑,爸爸是老師,那個時候覺得她很有文化,學習也好,後來嫁人來到廣州。我也輾轉來到廣州,就這樣因為在同一個城市還偶爾見面。

之前她也有寫文章,還出過一本自傳書,覺得好了不起啊,自己也有寫作夢就想和她多交流,但是因為她有了家庭孩子就沒有繼續寫作了。

我現在還是堅持寫作,但因為沒有共同話題,在一個城市也不見面了。

當人生道路走向不同的方向,會捨棄一些不同行的夥伴,慢慢消失在自己的生活中了。


v花苼米v



鄉村倩子


惟有以經歷來說話了:從小的一起長大的發小,初高中都是同吃同睡無話不說的那一種。後來因為工作的關係,在不同的城市生活發展,圈子漸漸沒有太多交集,順理成章的 聯繫沒有之前那麼頻繁了。再後來,各自戀愛,各自成家,各自養育小孩,從此變成了隔三差五在社交平臺點贊之交了。從QQ轉到微信之後,竟然失去了彼此的消息。去年回一次老家參加同學聚會,聚會結束之後,我們幾個玩得好的又另外小聚,但是總感覺找不到曾經的感覺了。


嘉嘉哥昀昀妹


就像言情小說中的“男追女,隔座山。”

魯迅的小說《故鄉》中的“我”就是戀情中的男,閏土就是女。

小說中可以看出我還是發自肺腑願意和閏土平等相待的,可是閏土經過世事磨練以後打心底覺得自己就是下人,農民,根本沒有想和“我”平等相處,和兒時那樣。

封建思想紮根在閏土心裡。先進思想紮根在“我”心裡。

可閏土沒有先進思想的概念和洗禮。

所以,小說中的“我”只能剃頭挑子一頭熱。

“我”暫時還沒有能力改變閏土。閏土也不會改變。

就像言情劇中,我愛她,她不愛我,彼此無法走進對方心中。

所以,他們之間在心裡便隔了一層厚障壁,這層隔膜會一直存在。

就像疫情期間領導走訪我們社區,完全是隨機走訪的,領導問我們這的居民有什麼困難嗎,好多還以為是走過場那樣,紛紛說沒有,其實,在領導心裡,這時候是真心為民辦事,為群眾分憂的,實話實說,就行。試想,疫情如此嚴重,領導冒險下來就是辦實事的,不用粉飾太平,走過場。

這時候,其實我們和領導之間,就是互相不理解,隔了一層厚障壁。

就像魯迅小說《故鄉》中我和閏土之間互相不理解一樣。


飯後停


所謂的“厚障壁",即人與人之間的隔閡。

時位之移人也。隨著人生的際遇的變化,所求知識、真理深淺不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能再踩進同一條河流裡,當事人也很難面對過去的一段真摯的感情而內心依舊如昔。

前不久在抖音裡面看到了一段視頻。年輕時青梅竹馬,說好要彼此等待,但是時隔六七十年再見面的時候,已90多歲的高齡,女的守候了一輩子,成了白髮蒼蒼的老奶奶;男的卻已兒孫滿堂。有人說,信什麼都不要信男人的那張嘴。而我要說的就是,分開了,就再也回不去了。這個男的雖然辜負了一段感情,但他沒有辜負自己的人生,他的選擇可能是正確的,不然要讓八九十歲的生命在等待中耗空耗盡嗎?如果讀過舒婷的《神女峰》,自然知道我要說的是什麼意思。回不去了,就是回不去了。想象一個老兵,背井離鄉去到臺灣生活,要適應那裡的地理環境,要同周圍的人建立聯繫,要完成各項指令任務,他怎麼不可能與交往,怎麼不會對身邊的異性產生好感,他怎麼會不可能再燃起一份新的愛情……如果自己不戀愛不結婚的話,生命就空守著一份囑託,焉知對方會不會事過情遷,移情別戀?他家的"香火"會不會就在他這兒斷送了?這件事情在我這裡沒有對錯,只有不同的人,經歷了不同人生,對生命對愛情的不同的看法和做法。多年後的相逢,女的比男的更悲痛,恰好也透著一種不甘:你負了我。

有人願意把隔閡的形成分析為時間和金錢的原因,這樣說有一定道理,但我認為時間與空間的阻隔作用更大。前些年有一句較時興的話,就是"時間和空間不僅能夠產生距離,還能產生小三兒",這是在提醒我們不要因為刻意製造距離美感而發生意外的“情變",同時也充分說明時間和空間的巨大作用。一段感情由淡變濃、由深變淺,時空起著巨大作用。即便在同一片藍天下,呼吸的空氣不同,交結的人群不同,見識不同,成長的空間不同,對人對事的看法漸漸發生分歧,再見面還能回到從前的,怕是極少。

時光沒老,我們已散。





黃勇FHQG


人分三六九等,小時候都懵懵懂懂,單純幼稚,只要興趣合一,就玩得來,沒有高底貴賤之分,小時的小夥伴上學在一起,玩在一起,追追打打,尤其是農村小孩

廣闊天地聚在一起盡情暢想玩樂,長大了,有的國家需要調去了,有的上大學了,有的參軍了,還有的一直在農村娶妻生子,在不同的環境下各自生活,上大學的成了科學家,當兵的成了大官,國家調去的成了地級幹部,只有農村的雖說混得還可以,畢竟圈子太小,幾十年後,回老家想聚聚,重拾兒時夢,個個都談笑風生,隨和大方,只有當農民的這個拘束得很,不知說什麼好,也非常自卑,因為他知道雖說是小時的玩伴,環境造人,自己離他們太遠太遠了!




潤荷8


隨著時間的推移,每個人經歷不同,會造成三觀不同,興趣愛好差異,這是發展的必然。在外久了,回去和兒時的夥伴聚在一起,最多的是回憶,但也僅限於一兩次,時間久了也不易找到共同的話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