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藝術現狀是怎樣的?

紅姨說


中國當代藝術的現狀就是亂象叢生,醜書橫行,因為

藝術界是割裂的,幾套藝術系統互不侵犯,且各有生存法門。橫向看可以分為體制內外的兩個藝術系統。體制內又分為美術家協會、各級畫院和美院主導的,與民間藝術大師和工美協會主導的兩個體制,缺乏弘揚傳承傳統藝術,各有一套晉升制度和市場制度。體制外的藝術還能分為由美院和專業機構牽頭的學術性藝術,各地自發形成的野生藝術、受市場主導的商業藝術、對準中低端家裝市場的行畫圈和以自媒體為傳播手段的網紅藝術,也各有一套晉升制度和市場制度。當代的藝術不純粹,越來越商業化。


一紙一墨一乾坤


能提出這個問題的作者應該也比較瞭解當下藝術界的一些現象,我就簡單的闡述一下我的觀點。

我認為當代藝術的現象兩個字就可以概括,就是浮躁,一切以金錢為目的,失去了藝術的真諦。

本來以金錢來衡量藝術的成就也不為過,歷來這就是藝術價值的體現。

但當下卻存在太多的亂象,有些人為了出名,無所不用其極,常常冠以藝術之名作怪異行為,只為博人眼球,毫無內涵可言。

只是加以炒作之後,身價暴漲,比如現在流行的醜書大師們,也不乏追捧之人。

還有就是有的作品本身藝術性不高,沒有太大的收藏價值,但就是能炒出個天價來。例如某知名主持人生前寫的字可謂一字萬金,但逝去後沒幾天,就有收藏者將字畫棄之如敝履,這就是典型的藝術庸俗,他收藏的不是你的字畫,而是借收藏之名利用了你當下的影響力,所以才會有這種怪像發生。

試想一下,當你不能靜下心來作藝術時,那你的作品還有什麼意境,還有什麼欣賞價值?長期以往,當你的藝術水平無法提升時,你還有什麼市場價值?無法突破這個瓶頸,中國藝術的亂像就還會一直存在,這就是當代藝術的現狀。


大牛微觀


如果要用四個字形容,那就是“虛假繁榮”。

先說一下,如今的藝術市場。衡量任何一個藝術門類的任意一部(件)藝術作品的標準,早已不是藝術價值,而是市場價值(即市場認知度,作品升值空間,是否被投機客青睞等等),總是在提平衡藝術價值與商業價值,但如果兩者發生矛盾,僅取其一,被拋棄的一定是藝術。這就造成了藝術(品)市場空前繁榮,優秀作品卻銷聲匿跡的現象。

每一位藝術創作者,都是凡人,他們都有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物質需要。想要解決溫飽或者功成名就還要依託於藝術市場。這時畸形的藝術市場開始左右創作者的創作理念和內容。冷軍的超寫實爆紅之後,市場急需第二個第三個冷軍,然後一大批年輕的畫家開始饒世界交女朋友和搜索破鐵皮爛瓦罐。

第三,這是一個大師遍地的時代,也是一個大師滅絕的時代。當然所謂的“大師”中,不乏有一些具備真才實學的老師,但距離對某一領域開一派之先河仍相去甚遠。多的盡是口若懸河沽名釣譽之輩,廣受市場追捧,身後聚集一批真偽難辨的擁躉搖旗吶喊。最後開宗立派,誤人子弟,戕害青年。

如上,就是現狀,絕對擔得起“虛假繁榮”四字。真誠的希望讓藝術更像藝術!


趙大闊


中國當代藝術啟到承前啟後的偉大革命,隨著科技發展快速引用,而繪畫藝術始終在傳統影子裡尋找完美,去追求遠遠無法達到……。三年前終於認識到另一個自己,我要重新綻放自己,把自己心中太陽繪出來,回到現實生活中來,把眼前看到美麗的世界描述繪畫出來,重新去嘗試新的畫法,新的理念,重新打造一切重零開始,從大自然出發深入研究用自己想法去完成心中的畫,萬事開頭難,我通過六個月時間終於畫出第一張畫我很高興,看到黎明的曙光。我開起計劃一步一步去完成,充分體驗練習重新打造自己生命力程,用十字去完成這場任務,即一分二合三維四季五形六色七情八萬九經十美,點點滴滴去克服嘗試每一個字,通過三年三個月零三天,同時畫出來自己心中想畫十張畫,已發送過了……2019年7月3日這天終於戰勝自己,迎接第四個字季,就是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用感覺把它一張張繪出來。第一站完成作品1316張才能通過,現在快要完成500張,任務還那麼遙遠,加速完成才能完成與季同時,體會到大自然各個時節變化節奏。繪畫藝術已經刻不容緩去闖具有現代意識形態藝術大門……。今天剛剛完成一張時空國畫供大家參考,道法自然藝海無涯。望大家喜歡。





梅林329時空國畫


當代藝術就是觀念和符號材料的創造,前無古人 後無來者給自己建立標準的寂寞過程,也許在這個過程中被美術館,藏家或者博物館以及資本的認可,會從個人追求,自己興趣轉移到有社會影響力的藝術家,被關注被資本包裝等等。

中國當代藝術現狀是一個不被體制內認可而且跟著世界上過氣的觀念和臨摹別人作品的過程,就像葉永青之流學著國外三,四流藝術家的觀念和形式來忽悠中國人。

其實當代藝術這塊的,全世界到目前為止的,基本上人類所能用的觀念,技法,形式,基本上都用過了,如果一味去學習西方的當代藝術,中國當代藝術永遠是學生,最終只能是個人愛好,不會有任何價值。

陳蜀:當代作品





陳蜀


中國當代藝術的現狀就是亂象叢生,因為藝術界是割裂的,幾套藝術系統互不侵犯,且各有生存法門。橫向看可以分為體制內外的兩個藝術系統。體制內又分為美術家協會、各級畫院和美院主導的,與民間藝術大師和工美協會主導的兩個體制,各有一套晉升制度和市場制度。體制外的藝術還能分為由美院和專業機構牽頭的學術性藝術,各地自發形成的野生藝術、受市場主導的商業藝術、對準中低端家裝市場的行畫圈和以自媒體為傳播手段的網紅藝術,也各有一套晉升制度和市場制度。並且,我們還能往下細分成各個地方組織。

中國當代藝術的現實問題在於各系統之間沒有適當的交流,或說幾乎沒有任何交流,這導致各系統的受眾之間也不存在交流,因而人們對藝術的理解也是分裂的。普通人看不懂當代藝術,而當代藝術愛好者也不懂喜歡行畫的人的心理。

導致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在各個系統節點上,存在一批完全不懂藝術的人,而他們卻在主導藝術世界的發展。這些節點包括:傳統媒體、自媒體、出版機構、大學美術系的行政人員、混亂的藝術家協會、民營資本投資的中小型藝術館、國有小型藝術館、整個畫廊業、行畫產業和中小型拍賣行。如果這些節點的主要工作者都不懂藝術,那麼在宣傳和交易方面,我國藝術世界必然亂成一團。在此不贅述。


一心為黨


當代藝術現狀的混亂是源於思想界的混亂。思想的混亂源於我們不僅抄襲,模仿。西方的技術手段還抄襲,山寨,模仿人家的思想觀念。照葫蘆畫瓢。東一塊磚,西一塊瓦拼起來。建起來的都是不倫不類的東西。就像栽了一顆沒有根的樹。很多都是人家幾十年前的思想觀念在藝術作品中的表達。在我們看來又新奇又驚訝。這種潮流。主要是因為科技發展帶來的工,工業文明改了變了人的價值觀及藝術想像空間。可是我們卻突然發現靈魂的疲乏。又急於求成的想彌補。就造成了今天的現狀。有些收藏人在瞭解藝術家,和藝術家聊天中瞭解作品與其觀念的前景,人格人品,統一性和矛盾性。這時候才能看的出藝術家的內涵深厚與否,文化積澱是否單薄。

因為當代藝術作品好的比較少,大多藝術家不學習藝術史不讀文藝,哲學書,就沒有思考和思辨能力。只會跟隨學術套路和市場東倒西歪,不斷堆砌枝術,東貼西抄學而不思考,都是拉圾排洩者。多數藝術家還迷信這樣的套路,搞獵奇,靠炒作,抬價格以顯示其作品高檔,思想空空,失去藝術的文化和推動文化的基礎。只有少數沒有判斷力的收藏人。會跟著炒作走。很快就後悔。也有很多老闆出重金炒作畫家的事,結果當然一敗塗地。

藝術需要從獨立思維開始。現在的藝術家,畫家,學畫的,教畫的,很多都是對著作品發狂,忘了真正賦予作品力量的是它的覺性。 一個人活不出來美好的詩境,就看不到藝術的審美世界,也就沒有想像後的創造。

意境,一定不是急功近利的,把任性當個性的藝術家太多,尋找共性才是出路,這也是作品看不懂的原因之一。時間是作品唯一的考驗。我們不希望在物質上貧窮,卻甘心精神上貧窮。作品的精神價值怎麼能不貧乏?!

審美需要作者創造一個完整的藝術體系。並由此自內向外宣洪,而不是強迫,是水到渠成。藝術視覺的突破,才近乎神往。意外發生是天然形成。

只有經歷閱歷的修行和擁有坦蕩胸懷的人才能承載。才是藝術存在的吸引力,在於深入人心。它的高貴,在於與眾不同。這種與眾不同不是′努力試圖與眾不同,否則又是最大的類同。

一切藝術都應靠近神的。所以藝術家也是半人半神。異類。神之所以'是神,因為是最高的能量,最真的智慧,最深的美感。作者非用燃燒自己去表達,又怎能代入內心貧乏麻木的觀眾?觀眾才能體會到其中微小的感動!人心一但變得麻木和窄小,會失去了感知的敏感度。 還談什麼文化藝術。

人是因為藝術才活著。我們體會到了活著的滋味。它如此美麗,千辛萬苦也不願離開,因為那都與自己有關。而你的藝術令我不覺得它跟我有關。它不能夠賦予我生命的快感和愛感。不是人類的審美,完全不知所云。藝術家自己都不知道是啥玩意,外人又怎能被感動和誘惑?不是神也不是仙。是人也得有道才行,藝術家沒有道,也沒了方向。

對當代藝術的乏味是來自對藝術的深深的熱愛。希望未來藝術拋棄人際關係、圈子、金錢利益,呈現自然美和人格。


逸雲齋書畫


對當代藝術的理解從來都不能脫離當代政治經濟實際。

其實對於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路徑,可以對照中國當代科研的發展路徑,二者都是上層建築,發展都驚人的相似。

從文革說起,建國初期雙百方針就不多涉及了。文革時期,一大批藝術領域的大師被整肅。(說兩個最著名的:潘天壽和豐子愷)蘇化、西化的藝術研究全部終止。許多本土傳統的藝術形式也遭到破壞。這是長達10年的藝術斷層。

文革結束後的改革開放時期,正是藝術領域青黃不接的時候,先是外域藝術的大量傳入。我國的當代藝術藝術體系尚未建立,就直接被外來藝術的盲目傳播踐踏。(這是向開放型、外向型藝術轉變的過程) 當然這其中還有出現反覆,請注意1980s後期的“清除精神汙染運動”,不過並沒有成為主流。接著是市場化。92年以後,藝術領域的市場化明顯加速。傳統的文化公益事業向文化產業轉變。藝術開始產業化,藝術開始沾染“銅臭氣”,藝術研究的浮躁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這是市場化轉型期的惡果,公益性藝術和產業化藝術不分)

當然,期間黨也提出諸如文化強國戰略、提升文化軟實力、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文藝層面)、文化為了人民等策略,也包括近期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認清文藝的功用,注重社會價值等等)。但是,相比於美國、法國、英國的文藝政策,這些政治風向變化都太快了。(要知道,拿破崙法典中的管理劇院的內容竟然至今未變!)加之21世紀以後,城鎮化和信息化的加快。藝術領域的城鄉差距,城鄉藝術的二元結構加劇。信息化導致藝術的短平快(大眾滿足於聲色口腹之慾)。傳統藝術式微,西方藝術更為的大量傳入。


Mr張先森說


中國當代藝術現狀可以說空前繁榮,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格式繁榮,在中國古代社會,沒有那麼多藝術形式,充其量就是書法,戲曲,現在卻不同,各式各樣都可以和藝術掛鉤,就連賣個麵條,都能整出網紅麵條,不得不說,時代造就了多種格式的藝術。其次,現代藝術縱向空間巨大,搞書法的以別人看不懂為高尚,戲曲歌曲以快節奏韻律為唯美,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今天的藝術空間比古代要大很多,甚至有些都已經超出藝術的範圍,其目的是為了標新立異,創造不一樣的器官感受,而且現在藝術沒有界限,人人可以搞,不會寫字可以搞書法,不會美術可以搞繪畫,等等,都在說明現在藝術,空間巨大。最後現在藝術質量不高,不管書法,文學,繪畫,歌曲,都沒有古代質量高雅,因為現在人心浮躁,不能專心創作,心外渴求你太多,難以靜心搞藝術,其實藝術跟心掛鉤,心的清淨程度,可以決定所創作藝術的高度,心渴求太多,肯定會影響藝術發揮!所以現在藝術市場普遍質量低迷!總得來說現在藝術現狀是處在走下坡路的時候,要想恢復,除非回覆傳統文化教育,思想正了,藝術自然就正了。





大樂山書法


中國當代藝術的現狀就是亂象叢生,因為藝術界是割裂的,幾套藝術系統互不侵犯,且各有生存法門。橫向看可以分為體制內外的兩個藝術系統。體制內又分為美術家協會、各級畫院和美院主導的,與民間藝術大師和工美協會主導的兩個體制,各有一套晉升制度和市場制度。體制外的藝術還能分為由美院和專業機構牽頭的學術性藝術,各地自發形成的野生藝術、受市場主導的商業藝術、對準中低端家裝市場的行畫圈和以自媒體為傳播手段的網紅藝術,也各有一套晉升制度和市場制度。並且,我們還能往下細分成各個地方組織。

中國當代藝術的現實問題在於各系統之間沒有適當的交流,或說幾乎沒有任何交流,這導致各系統的受眾之間也不存在交流,因而人們對藝術的理解也是分裂的。普通人看不懂當代藝術,而當代藝術愛好者也不懂喜歡行畫的人的心理。

導致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在各個系統節點上,存在一批完全不懂藝術的人,而他們卻在主導藝術世界的發展。這些節點包括:傳統媒體、自媒體、出版機構、大學美術系的行政人員、混亂的藝術家協會、民營資本投資的中小型藝術館、國有小型藝術館、整個畫廊業、行畫產業和中小型拍賣行。如果這些節點的主要工作者都不懂藝術,那麼在宣傳和交易方面,我國藝術世界必然亂成一團。在此不贅述。

我更想討論的問題是,如何促進交流。儘管各系統分別割據一方,但他們宣傳和交易方式是相同的。因此我們只要在橫截面切入,拿住宣傳口和交易口,中國當代藝術環境就會有所改觀。

宣傳口的問題是缺失中肯的藝術批評和討論。自由文藝批評家在現階段無法依靠批評工作維生,因而選擇依附於某系統,那麼他們產出的批評文章和觀點必然是不中肯的。所以,讓藝術展覽的消費者形成討論,並從中培養中立的關鍵意見領袖是我們必須考慮的重要事宜。而在實際操作中,拿住受眾流量,形成能促進展覽公平競爭的文藝平臺,就是培養自由文藝批評家的土壤。

交易問題與宣傳問題伴生。藝術品交易被媒體描繪為富人的遊戲,這使初出茅廬的年輕藝術家無法獲得市場,轉而藉助自媒體以王婆賣瓜的形式通過炒作,獲得宣傳權和交易機會。這種模式不能使藝術世界良性發展。所以,提供青年藝術家廉價的宣傳、交流平臺,可以緩解上述問題。

“Artand”和“Hi-art”一類早期的青年藝術交易平臺,對準了交易渠道,但平臺受眾仍是專業藝術人士,並沒有有效擴展藝術世界的參與者。目前我更看好“在藝”一類的社交類藝術平臺的前景。這是因為社交性是文化交流和發展的必要屬性,一家藝術平臺不能缺少強社交性,應該通過圖片分享、觀點傳播作為宣傳手段;通過展覽和作品討論作為促進公眾加入藝術世界討論的技術手段,並以此提高藝術的傳播力度,增加公眾對藝術的興趣。不過現狀仍不容樂觀,即便是“在藝”一類具有社交能力的網絡平臺,仍難以形成足夠多的獨立關鍵意見領袖,也未能提供可持續發展的變現渠道。

目前“在藝”平臺以“與各大藝術機構面對面”的交流模式為主推內容,我認為作為社交類藝術平臺,“在藝”一類app和網站應該把握住自己與各藝術系統的依附程度,應在首先注重流量增長的同時,選擇在各系統中間做潤滑劑,促進割據一方的各藝術系統之間的競爭,使藝術機構自願在平臺上爭奪受眾。

如果社交類藝術平臺能做到這點,那麼會對我國藝術世界有很大貢獻。雖然更重要的問題是藝術世界其他節點存在不學無術之人的現狀,但只有出現能維持有效公正的藝術批評的土壤,我們才能撬動頂上的那塊大石。反之只有惡性循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